2018十二月31

教育中该“狠心”时就狠心

  在美国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3岁的宝宝玩耍时,摔了跟头,客人要去扶,妈妈却阻止并鼓励宝宝自己爬起来;去商场购物时,妈妈或者一手拉着宝宝,或者独自在前面大步走,宝宝在一侧紧追,不管宝宝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 牋?在我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妈妈对宝宝的爱不可谓不深,关怀不可谓不细致。可是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却养成了宝宝眼高手低,轻视劳动,懒散任性的通病。宝宝怕苦怕累,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茫然不知所措…… 牋?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你的教育态度。 牋?教育中该“狠心”时就狠心 牋?随着现代社会中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立承担工作责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才流动更加频繁等变化,传统上只要学业优秀,忽略团队合作精神、诚信品质的选才标准,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更关注个体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牋?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幼儿阶段,从一开始就关注宝宝的个人品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做法。 牋?宝宝的成长,“顺风顺水”并非一定是好事。成长的过程,只是整个人生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顺利并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功;更何况成长过程属于人生的准备阶段,它的存在意义不在于本身如何,而是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牋?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度保护宝宝的方式是需要丢弃的,因为终究有那么一天,宝宝要由他人保护变为自我保护。美国妈妈的“狠心”值得我们借鉴,童年期的“狠心”恰好是为了让宝宝今后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牋?strong> 掌握好“狠心”的度和方法 牋?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狠心”并非意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并非意味着对宝宝不闻不问。在现今情况下,只是要摈弃过度的保护和关爱。 牋?strong> “狠心”放手 牋?陆陆快3岁了,妈妈决定教他刷牙,刷牙毕竟比漱口更卫生。挤点牙膏、顺着牙缝上下刷而不要横着刷,不要把水吞下肚子……聪明的陆陆学了两天就完全掌握了刷牙的要领。这几天他刷牙的热情高涨,早晚各一次,本来有点不放心的妈妈舒了一口气。 牋?奶奶对不到3岁的孙子自己刷牙总是担心,陆陆会不会把牙膏和水吞到肚子里去呀?只要听到有动静,立刻去监督陆陆。不到一周,陆陆感觉不到独自操作的成就感,在一片叮咛声中罢工了。 牋?专家分析:宝宝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不是在你的言语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独立决定、独立操作、享受成就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就像陆陆,已经掌握了刷牙的要领,而且儿童牙膏本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奶奶不必一次又一次去干涉。过多的干涉只能让人感觉到不信任和挫折感。 牋?林林家隔壁是个美国家庭,两家的宝宝差不多大,所以总在一起玩。宝宝么,在一起总是一会哭一会笑的,这不林林仗着自己比人家大那么几个月,又一言不和动手打人了。林林爸爸看见了,忙不迭去劝架,人家美国爸爸却无动于衷,还一个劲劝林林爸“It’sok. It’s their business. Don’t worry。” 牋?被打了都不说,时间一长,林林爸爸也习惯了,宝宝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好了。嘿,结果是,现在林林面对欺负他的大宝宝,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从不依靠“告状”或“打小报告”解决问题。 牋?贴心提醒: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只要宝宝没有碰到危险,你完全可以放手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不过请在他身边,随时准备给他一个微笑或拥抱。 ?strong>?“狠心”批评 牋?妞妞刚上幼儿园,爷爷接她后两个人要坐三站路的公交车才能到家。这天是周五,车上特别挤。乘客们见妞妞年龄小,都主动让道好让她站在窗边比较空的位置上。边上一位阿姨的包不巧挡了妞妞看窗外的视线,她举起手狠狠把把包挥到一边。看她是小孩子,阿姨虽然不悦但也没说什么,只是把包换了手。爷爷在一边看到了,却也没有说什么。 牋?此时妞妞又有了新主意,她要爷爷给她喝刚买的饮料。结果汽车刹车,好多果汁倒到那位阿姨的身上。爷爷和妞妞看了看依然没有说什么。这下阿姨火了,要求妞妞道歉。没想到爷爷此刻站了出来:“干什么啊?小孩子不当心呀,何必这么凶!” 牋?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当众批评宝宝,因为要给宝宝保留一点自尊。可是一些特殊事件还需要当场解决,尤其是宝宝在待人接物上犯错误时。现场处理的好处很多: 牋?给对方一个及时的反应,不要激化矛盾; 牋&n

2018十二月31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7方法

  家有调皮孩儿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希望孩子心里能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2018十二月30

启蒙教育从说“你行”开始

  孩子出生后最先开始的教育要提倡说行,反对说不。当孩子出世后,你开始尽心尽力地进行哺育,问题也开始产生了:喂饭时,孩子的小手要抓饭勺;高兴时,小手要挥,要抱住小脚丫往嘴里送;稍大些,孩子会手脚并用了,一有机会,就爬来爬去。此时大人可别说不,担心汤勺扎了嘴,责怪说“不许抓”;害怕乱爬摔下床,制止道“别爬了”。   教育学者认为,这一个个“不”,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活动性,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辅导,提供机会满足他的活动欲,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当孩子语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可以听懂成人的话语时,他们会以成人为准,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你教育孩子不准说谎,但你千万别让孩子见到你找借口骗人。如果孩子发现了,他会不接受你的“不准说谎”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学着骗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任何时候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说“不行”。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为自己尽可能多地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们会更多地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从小到大会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作“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处处显得不听话,表现出对成人的逆反心理。成人要理解这种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让孩子懂得“尽管你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处于不成熟的水平上”。当孩子自认为正确而与家长发生分歧时,要提醒孩子“想想家长所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利于你成长的。”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性征结合。

2018十二月30

父母太忙孩子“圈”着养

  由祖父母在家看孩子的普遍现状,使得社区散居儿童的早期教育成了问题。教育专家告诉记者:“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发育非常重要,对0至3岁阶段的儿童尤其重要。由于祖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更因为中高档社区业主间的相对封闭,使得不少孩子没能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孩子之间也很难进行良好的沟通。”   现状   父母太忙 孩子“圈”着养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常常到不同的高档社区采访,发现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确实成了不少年轻父母的烦心事。年轻的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平时要上班,不能自己带孩子。请个保姆吧,不是经济上不允许就是不放心,只能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帮着看护孩子。只有到了周末,父母才能有一点儿时间陪孩子。就算这样,孩子也没有小伙伴可以一同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在家“圈”养。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家长、社区所重视。   现状   照看孩子 祖父母是主力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理,过早送到幼儿园有些不舍。因此,多选择由祖父母带孩子。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   “因为孩子的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带孩子。作为奶奶,平时就担负起了照顾孩子的大部分事情,这样孩子们就能安心工作了。”居民刘阿姨的孙子今年刚两岁,平时小孙子就由她负责照看,有时晚上孩子会被父母接回自己家,有时候就在奶奶家睡了。刘阿姨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现在忙工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看宝宝了。搁在我这儿,他们都放心。”   今年已经3岁半的君君已经过了可以去幼儿园的年龄,但暂时还没办法送去。君君的姥姥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的人比较溺爱孩子,虽然她已经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孩子拉尿还不能自理,家长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又担心不能在幼儿园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不断推迟孩子上幼儿园的日期。”   方式探讨   业主自发组织亲子活动   目前,有些社区会在一年之中时不时地举办散居儿童的亲子类活动。这样的活动大受欢迎,但无法在时间上给予保障。有的业主通过网络论坛沟通,每周或每月定期组织社区的孩子参与活动,这种业主自发组织孩子联谊的方式,也得到了不少业主的支持。   社区早教中心提供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社区通过建设早期教育中心,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内专门为孩子提供了教育和游戏场所,聘请专业幼教老师进社区服务,为散居儿童进行专业的早教培养,对家长进行集中的早教培训。目前,有的幼儿园开始每周面向社区散居儿童开放一天,让孩子来体验集体生活,并对家长进行专业早教指导。   新西兰方式成为早教借鉴   日前,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率领新西兰幼教代表团来到和平区南市街散居儿童中心,与社区居民一起讨论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问题。   据了解,新西兰幼儿园的入托方式灵活,有全天制、半天制、小时制,以便家长接送孩子。新西兰有不少私立幼儿园,可以接收3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来讲,这些私立幼儿园的价格按孩子的年龄来定,孩子越小价格越高,其中0-1岁的孩子入托时的价格最高。新西兰的这种私立办园方式,也许能成为中国解决早教问题的一条道路呢。

2018十二月30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重复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重复   经常看到许多低龄的孩子会重复做某件事情,比如有滋有味地将手指塞入口中,不厌其烦地玩水和沙,总是要求妈妈讲同一个故事,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初为父母的家长会很好奇,孩子为什么会不断重复做某些事情呢?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吮吸的本领,正常的宝宝一出生就已经会卷起舌头,条件反射般地吮吸妈妈的乳汁了,这一本领是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一遍遍吮吸自己的手指练就的。如果碰巧,在产前检查的后期,妈妈还能从B超影像中直接观察到这有趣的一幕呢。   出生以后的宝宝,重复“练习”的范围扩大了,重复的动作中蕴含的意义也更丰富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惯常的重复例子来解读其中的意思:   一、“我有很多担忧,但说不出来。”——渴望寻求安全感   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类似反复吮吸自己手指的举动,一方面是想重温原先在妈妈肚子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在表达希望和妈妈发展一种新联结的渴望,比如喂奶时的触摸等。这个阶段,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害怕被妈妈抛弃,这些复杂的感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因此只能借助反复做这个动作来安慰自己。   一般来说,这个动作在2岁半之后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如果宝宝日后在幼儿园又频繁出现吮吸手指的动作,爸爸妈妈马上就要意识到,这是“分离焦虑”的标志。   我们可以仔细回顾出现这个动作的时间点,大多是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较大变化的时候:比如换学校、搬新家、戒奶嘴之后或重要照顾者离去等。当安全感的基石发生动摇的时候,宝宝往往会退行到婴儿的状态。   二、“咦?有些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努力理解事物的恒常性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小手小脚已经初具力量,手指动作也已相当灵活。他们常爱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把手里抓到的东西扔出去,等大人帮他们捡回来再扔出去。父母捡得快,宝宝就扔得快,这种游戏对父母来说并不有趣,甚至是活受罪,往往捡着捡着就不耐烦了。殊不知,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宝宝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还初浅地理解到了事物存在恒常性: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   在理解事物恒常性这一点上,更为典型的游戏当属“躲猫猫”。可别小看此类游戏,这可是为妈妈或其他重要照料者日后成功“脱身”奠定基础哦。宝宝通过反复玩这种类型的游戏,努力地理解和接受重要照料者有时会暂时离开一会儿,但总会回到自己身边。   三、“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明白一些事情。”——反复能加深大脑中的沟回   孩子反复玩水和沙等游戏,或者总是要求大人讲同一个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大脑皮层是如何发育的吧:   大脑皮层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褶皱——沟回,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有沟回的脑是一部分大型哺乳动物的独有特征,复杂的褶皱使得体积不大的脑可以拥有很大的表面积,产生较高智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主要的沟回在妊娠中迅速发展并在婴儿出生时完全形成。   出生以后,婴儿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不明显,但随着与人和环境的交往(适当的刺激)而增多,婴儿大脑的沟回逐渐显现、加深、表面积增大,从而扩大了宝宝的运动、思维等功能区。而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重复,重复才能加深大脑皮层的沟回。   由此可见,孩子在某段时间重复地玩某个固定的游戏或玩具,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会在学习穿鞋的阶段,穿上又脱下,再穿上,再脱下;在搭积木的时候,他们会搭完推倒,再搭,再推倒……重复做,是孩子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请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哦。虽然我们成人觉得“没意思”,但对孩子来说却有“重大意义”。

2018十二月29

裸女玻璃门与儿子的性教育

  新房子装修中,挑选卫生间墙壁瓷砖的时候,我和妻子便留意要挑选几块裸女洗浴图案的装饰砖做搭配,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大小及形状与其他墙砖配套的,只得放弃。   挑选客厅通往阳台的玻璃门的玻璃时,我在玻璃店中眼睛一亮,发现了雕花与磨砂图案的玻璃,而具体图案可以自选。   我直接向店主索要裸女图案的花式,得到一个大样本,一页页翻看。   我最初圈定在几幅世界名画的仿制品上,如安格尔的《泉》,还有《大浴女》、《出浴的维纳斯》等,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因为少年时曾立志要当画家的我,虽然最终成为画家无望,但对这些名画耳熟能详,早已在头脑中印有根深蒂固的印象,我担心雕刻玻璃的工艺有太多的走样,让我看着心里堵得慌。   最后我选定的,是一位长发裸女,一手遮乳,一手遮着阴部。   这画面似曾相识,接近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常见的维纳斯造型,好在并非明确模仿某一幅名画,即使工艺做得不好,我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独立的创作。   选定了,心里很高兴。这裸女,完全是为 4岁多的儿子选的。   我曾写过一组谈性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提到,家中应该摆设与孩子性别相反的成年人的裸体艺术品,使之从小便打破对异性身体的陌生感。同时家长又可自然地由艺术品引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从而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科学的性观念与性知识。   我这样鼓动别人,自己当然也身体力行。   炎热的夏季,我偶尔会在家中裸体。儿子曾询问过关于我身体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小鸡鸡”那么大,为什么长毛等等。但仅几天,孩子便视而不见。妻子洗澡前后及更衣时,也会很自然地在儿子面前裸体,从不回避,儿子也从未表现出任何好奇。因为这些都是从他一两岁时便养成的习惯,如今 4岁多的儿子对于两性身体的差异已十分清楚,知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乳头和乳晕。   一位人体摄影师曾为我拍过一组裸体照片,儿子看到了,说:“爸爸,你这些照片还真好看。”他甚至都不会对我没有穿衣服发生任何兴趣。   我想象着随着儿子的长大,会如何指着那个玻璃门的裸女同我进行一场父子对话:   “爸爸,为什么要把不穿衣服的女人刻在门上呀?”   “为了欣赏人体的美呀。你不觉得她的身体很美吗?”   “美当然美,那她为什么还要用手遮住乳房和阴部呀?”   “因为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认为裸体是坏事情。人们把性器官看得过于神秘,总要遮遮挡挡,其实这些部位都是如我们的头、手、腿一样的器官,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你要批判地看待这幅玻璃画……”   “我想知道她遮住的部位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呀,爸爸这里还有许多本画册。”   “那为什么平时人们都要穿衣服呀?”   “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很多思想不纯净的人,他们不懂得自然的人体的纯净与美丽,会去伤害裸体的人。所以,这些美的人体只能在私下,或艺术品中展示了。这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悲哀。”   由玻璃画引出的性教育可能还会进一步:   “那些思想不纯净的人会怎样伤害裸体的人呀?”   “男人会去污辱和强暴女人,他们看到裸体首先想到的便是性。而事实上,裸体不等于性。”   “什么是性呀?”   “当两个人很相爱的时候——通常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渴望更亲近对方,便会通过身体的接触来表达这种爱情。只有当这种行为是双方自愿的时候,性才是美好的。而且,性应该发生在 18岁以上成年人之间,因为性需要为对方负责……”   “他们的身体怎么接触呢?”   “男人的阴茎会插入女人的阴道,也就是画面中女人用手遮住的这个部位,这便是做爱,是成年人间爱情的一种表示。”   ……   我坚信,在这样的性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是健康、负责的孩子。   儿子的“丰富性知识”由他 3岁时的一则逸事可见一斑。有一天家中正巧有客人来访,那客人同他开玩笑说他是由淘气的猴子变来的。儿子当即反驳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客人被他这大人般的措辞逗笑了(其实这完全是儿子模仿我平时说话的口气),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儿子说:“我当然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呀,你不也是从你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吗?”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性教育应该从点滴做起。

2018十二月29

家长请爱护孩子淘气的天性

  [导读]1~2岁的幼儿喜欢到处走动,还经常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表现得很淘气。有人问我,孩子淘气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回答,因为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   淘气源于好奇   1~2岁的幼儿身体高速成长,他们有能力到处跑,喜欢到处走动,还经常碰碰这个,摸摸那个,表现得很淘气。有人问我,孩子淘气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回答,因为淘气不淘气不是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可目前不少家长评判孩子好坏只看听话不听话,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往往是一发现孩子的淘气行为就马上予以制止,可是愈制止愈引起他的好奇。为什么孩子会淘气?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好奇心,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是每一样都充满了吸引力,他们想一个一个地研究明白。   儿童心理学认为,好奇是“知识之门”,是“萌生科学的幼芽”,对好奇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儿童心理学家将淘气称做“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因此,父母应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要宽容孩子一时的小小的破坏行为,给孩子提供宽松、安全、合理的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尝试,支持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奥秘。   淘气有理   淘气本天成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仅不应阻止,而且还应很好地爱护它、培养它。淘气的孩子总是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喜欢刨根问底,爱挑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这是发明创造最需要的一种思维。淘气的孩子胆子大、敢闯、敢干,接触面广,这对扩大知识面,发展个性都有好处。未来社会需要思维独特、有个性的人才,应该给孩子一点淘气度,千万别把他们束缚得死死的。   淘气者更容易成功   父母一般都比较喜欢听话的孩子,对淘气的孩子常感到头痛。其实对孩子来说,淘气并不是一件坏事。发明家爱迪生年幼时,看到母鸡孵小鸡,于是也用自己的肚子去孵小鸡,这种看起来很淘气的行为,正是爱迪生探索求知精神的体现。有的孩子看到闹钟会报时,就试图拆开来看;看到父亲刮胡子,也想跟着试一试……如果父母们采取训斥、限制等粗暴态度去阻止孩子,那么孩子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由此,孩子可能变得小心翼翼,缩手缩脚,甚至造成消极的性格。淘气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他们长大后,在社会上的成就可能远远超过处处听话的孩子。   如果不准孩子淘气   影响孩子的性格   很多把淘气看作坏事的父母,常常阻止甚至斥责孩子。可是淘气并不是训斥就可以消除的,孩子的理解是有限的,他只感到这是一个制止自己的举动,并不能理解大人的用心,于是孩子会变得畏缩、恐惧,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父母如果反复给予严厉地制止或责骂,孩子会逐渐放弃淘气,变成一个老实听话的“乖孩子”,其结果必然压抑了孩子的自发性。当这种“乖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自我的萌发,他们对长期受压抑的情绪不堪忍受,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反抗,甚至患上身心疾病,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抑制孩子的潜质   有调查显示,亚洲的父母通常每天对孩子说数百个“不”(不要动、不要戳、不要跑、不要哭、不要调皮等)。这些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探索精神,但是这些不绝于耳的“不”会切断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甚至会使孩子变得呆头呆脑。在这个应该获得大量刺激的重要时期里,再没有任何东西比“不”更能毁坏孩子的潜质了,它很容易形成孩子意识中的一部分,对孩子产生长久的抑制作用,所以,“不”的使用,应该仅仅限于孩子的行为会带来危险或者是会对他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想禁止孩子做什么事,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引向其他的玩具或游戏。   如何应对孩子淘气   提供安全的空间   孩子的淘气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孩子通过淘气使探索欲望得到满足后,便不会继续做了,所以,父母不要过多斥责孩子,而要让他按着这个过程发展。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要做的是防范淘气带来的危害,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孩子避开那些有危险的活动,把可能有危险或不宜摆弄的东西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将刀、剪、热水瓶、药品等物放在小儿不容易触摸到的地方,把容易引起麻烦的东西锁起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基础上,尽量让宝宝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观察和思考,发展他的认知能力。   让孩子自我锻炼   一个安全又可以让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父母设置绝对安全的环境,那么孩子长大后将缺乏预防伤害的意识和能力。在家庭中接受过度保护的幼儿,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胆怯、怀疑甚至恐惧,这种心理影响对日后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应当把安全保护作为一种体验教育来对待,让幼儿面对较为复杂的环境,依靠自我保护能力创建安全的空间。这种自我保护能力是一种“童子功”,若从小开始培养,那么你的孩子将来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我们不能指望世界上没有陷阱,但我们可以教孩子跨过陷阱。   用事实教育孩子   对于有危险的事情,可给予适当的负面刺激,如当小儿不知深浅去动热水瓶时,家长可溅一点点热水在他手上,给他一些感性认识,或用略加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告诫宝宝。有了切肤之痛之后,宝宝自己就会收敛一些的。   所以,只要是没有什么危险,应尽可能地对孩子的活动少加限制,容许孩子淘气,等待他自己从淘气中“毕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孩子淘气的天性得到尽兴的发挥。即使是淘气地玩耍,对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和意志也都是很重要的。   当然,太淘气也不行,也不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提倡的是给孩子一点淘气度,而不是放任自流。对太淘气的孩子还是要给以引导,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决不能让他们变得无法无天。

2018十二月29

早教误区:越贵效果越好

  核心提示:专家指出,早教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早教班也并非越贵、越洋越好,只要能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就达到了效果。   误区1   早教能让孩子更聪明   “来这里,你们会让我的孩子更聪明吗?”给孩子报名上早教班时,有不少家长会问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更是直截了当地问:“在早教中心能让孩子学会多少个单词,教不教唱歌、舞蹈这些内容?”   纠正:早期教育绝不是神童教育,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在早教机构,家长不要把重点放在宝宝学会多少技能,而是注重把老师的育儿方法及理念学过来。   早教的意义在于帮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0-3岁是婴儿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能否接受足够的刺激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十分有益。比如有的家长等孩子长到3岁,才察觉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相比同龄孩子迟缓,这就有可能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家长给予的刺激不够,错过了孩子开发语言潜能的最佳时期。   误区2   早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   “1岁的小小孩儿知道啥叫学习啊?早教就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当童童的奶奶得知童童妈要让小宝宝上早教课时,非常不理解。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不仅仅是老年人,很多孩子的父母也会这样认为。   纠正:大多数情况下,早教机构都不会教孩子具体的知识,而是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通过各种游戏、集体活动来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误区3   越贵的早教班效果越好   目前广州有过千家大小不一的早教机构,每节课的收费价格从50元至250元不等,其中以国外早教品牌的收费最高。不同的收费自然在很多的家长心目中容易出现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越贵的早教中心,效果会越好?   纠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3天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这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奉若神明的早教信条。专家指出,早教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早教班也并非越贵、越洋越好,只要能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就达到了效果。   误区4   把孩子的教育   完全交给早教老师   很多年轻的妈妈都乐意让宝宝参加早教班,把孩子的教育丢给老师,自己图个轻松。   纠正:在早教机构,老师通过观察能发现每个孩子的发育阶段及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家长不能完全把孩子都丢给老师,而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以人际关系为例,孩子在上幼儿园前,他接触的往往只有家人或邻居等,父母完全可以通过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带孩子去游乐场等方式,把人际交往的技巧教给孩子。事实上,很多小孩子不会人际交往,其父母本身也存在这样的困扰。张华 、胡颖仪   受访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学博士李思娴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亲子发展活动中心主任唐书生

2018十二月28

教育黑白配:严父慈母比较好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但如今,这些差异却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生活,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孩子爸爸工作忙,成天出差,家里老人又是一味宠爱,孩子犯了错误,又不讲理,我一急,就会翻脸,时间一长,我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只母老虎。”在某杂志社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已经4岁的王先生说,孩子根本不怕他,每次孩子做错事了,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妈来了”或“再不乖,我就告诉妈妈”,孩子立马就老实了。国内一项调查也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严母慈父”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在了母亲肩上,女性也就不得不板起面孔成了“严母”,而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的爸爸便成了“慈父”。第二,男性勇敢、独当一面的精神削弱了,“因为看到丈夫强硬不起来,妻子就必须狠下心肠。再加上女性的心思大多比较细腻,对孩子的要求较严格、期望值也高,所以不知不觉就成了严母。”   但同时,沃建中认为,这并非好事。“孩子是有样学样的。严母慈父的教育对性别特征的形成有负面影响,既不利于男孩培养男性魄力,也不利于女孩认知男性的阳刚与理性,男孩女孩都无法深刻体会到女性(母亲)的温柔与体贴。所以,现代社会仍需要强调严父慈母,由男性扮演家庭权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性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指出,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很小起就容易崇拜父亲的形象、能力和权威。因此,由父亲来主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立能力,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基础。从孩子一生下来,母亲就日夜陪伴和照顾,他们已经习惯于从母亲那里获得关怀,由母亲来主要负责培养孩子的丰富情感、道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更合适。   沃建中建议,在子女面前,妈妈要帮爸爸树立权威的形象,要鼓励丈夫多做决定。时间久了,丈夫自然会更多地参与到子女教育中来。此外,在严和慈之间,父母还要多沟通,达成一致,不能一个单严,一个单慈。比如,有的孩子晚上贪玩不肯睡觉,他发现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妈妈没用,长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会满足自己”。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时间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会逐渐被孩子对利益的权衡所取代。若孩子说不想早睡,那妈妈最好问一下“你爸爸的意见是什么”。同时,无论谁扮演“和事佬”,不仅要安抚孩子,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解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2018十二月28

我们的孩子在挑战我们

  难搞的小孩:八个月到十岁之间的孩子实例   保罗的父母到诊所来接受咨询时,保罗八个月大。“他是个很费神的小孩,”妈妈叹气道,“他让我们筋疲力尽。刚生下他时我们多高兴啊!可是从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号啕大哭数小时。我们整天都抱着他走来走去。   “幸好夜里他会睡一下。我们了解到婴儿在三个月内常发生肠绞痛,保罗的哭闹也可能是因为如此。但三个月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正好相反:保罗哭闹得更厉害。他甚至住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彻底检查,医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保罗的要求越来越多。现在连我抱着他的时候也哭。每隔几分钟就要我变个新把戏哄 他。当我打算洗碗时,都快腾出半个厨房给他,就这样过了十五分钟后我连个杯子都还没洗干净。甚至上厕所都得带着他去。他连一分钟都不肯自己玩。我该怎么办?”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原因何在?你会如何建议保罗妈妈呢?读下面的例子时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   当奥力佛的妈妈来电要约个咨询日期时,她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她的两岁的儿子刚被幼儿园“开除”。园长认为,奥力佛攻击性太强,幼儿园承受不起。 “有时候连我都怕他,”她说,“他真的很坏。他会咬我、踢我。有一次甚至拿录音机砸我。只要有事不顺他的意,他就拼命大吼大叫。我再也受不了了。”   卡劳拉三岁半。她不好好吃饭,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喂的。她会随意呕吐而且经常这么做。她常常嘴里含着早餐,一嚼就是半小时,都不吞下去。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争辩和讨论有关“吃饭”的事情。   米莉安刚满六岁,不久前多了一个小弟弟。米莉安一直以来都很难带,可是现在妈妈觉得米莉安“简直无法忍受了”。   “她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早餐吃上老半天。米莉安每星期有两到三天都不去幼儿园,因为根本来不及准备好。她完全拒绝收拾整理任何东西。在冗长的争辩后,通常都是我来做。她也不让弟弟安静休息。当我抱着弟弟时,她甚至会用力拉他,直到我把弟弟给她为止。此外她每晚都要争闹两小时,才终 于肯上床睡觉。”   薇琪八岁大,是个比较害羞沉默的小女孩。两周来她不肯上学。每天早上出门前她要上十次厕所。薇琪每天早上都说她肚子痛,并且试着说服妈妈准许她待在家里。她已经得逞了三次。   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你会如何建议这些父母呢?在后续的章节里你会读到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