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的存档
2021十一月7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深幼儿教师介绍,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在园生活。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2021十一月5

你的宝宝“投诉”过老师吗?

  “妈妈,老师不好。”这是菁菁从幼儿园出来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简直大吃一惊。“老师怎么不好了?”妈妈满心惶惑地追问菁菁。“老师不给我玩玩具。”菁菁噘着小嘴,泪珠儿滚滚。“老师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吗?” “给了,就没给我。” “你找老师要玩具了吗?”“要了……老师……不给我。”菁菁更委屈了,小肩膀一耸一耸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妈妈的心里开始酝酿一股怨气。这老师怎么回事儿?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烦了,竟然这样对待她?照说菁菁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可人儿,应该不会有什么让老师烦心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这样对待她?妈妈拉着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儿园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了了,为了菁菁,得去问个明白。   妈妈折回幼儿园,没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师,却碰上了园长。妈妈正在气头上,来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师一状。事后,老师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没再向妈妈投诉老师。妈妈暗自有些得意,还好,亏得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菁菁的利益。   又过去很多天,妈妈在接菁菁时碰上了多日不见的好朋友阿雯,与阿雯一聊天,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根本就错怪了老师。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儿子,因此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菁菁玩,于是,老师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当时还乖乖的,也没见她哭闹,不知怎么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实真相的菁菁妈再见了老师,难免脸上有一种涩涩的表情。如果她当初冷静点处理这件事……   宝宝的话能信几分   孩子是诚实的。孩子不会说谎。这是我们的信条。我不想否认这个事实。但是孩子的话真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真实可信吗?   1.两三岁宝宝的时空概念还相当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时,很可能会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比如把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等等。   2.宝宝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把事实真相与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3.两三岁的宝宝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觉得那就该属于他。   基于上述理由,即便宝宝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种错乱的时空概念表述出来,再加上他个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实性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比如菁菁特别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会期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一个玩具。她的逻辑是,如果老师把玩具从别的小朋友手中拿过来给她,她就可以拥有这个玩具。老师能满足她的要求,那就是好老师。事实是,老师没有给她玩具,因此菁菁很自然地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怨恨情绪。菁菁并不理解玩具属于别的小朋友这个事实,对于老师的做法,菁菁更是没法理解。老师没给她玩具这件事让她耿耿于怀。   妈咪的策略   策略1:为宝宝梳理情绪   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绪自然很差。而事实上,宝宝的这种委屈可能仅仅是很一般的小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妈咪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宝宝梳理情绪。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你面前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他的不满。等宝宝冷静下来,妈咪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好好帮宝宝分析一下,告诉宝宝老师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对帮助宝宝重建对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对自己的信心都有好处。   策略2:淡化宝宝的投诉   幼儿园不比自己家,没有人会事事让着他,因此宝宝经历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妈咪大伤脑筋。事实上,让宝宝在幼儿园适当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这可以让宝宝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凡事遂愿。只要事情不严重,妈咪尽可以淡化宝宝的投诉。   策略3: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略   想像一下宝宝在幼儿园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为宝宝创设一些类似的情景,发动家人一起扮演老师、小朋友等角色,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妈咪出面为宝宝解决问题可能更行之有效。

2021十一月2

成长方式:让我自然的成长

  让我自然的成长   关于成长的方式   孩子说:请让我自然的成长。   妈妈习惯怎么做:这怎么行呢?你现在不抓紧时间学习,长大了怎么和别人竞争。   妈妈可以这样做: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自然的成长。   让孩子放松的玩,以自己的方式去玩,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孩子自然的成长。如果你非得让你的孩子像《病梅广记》中的梅树一样成长,他人也无权干涉,可是孩子应该有更好的成长方式,那就是让他自然的成长,让他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   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孩子的成长也如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他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好比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经过自然对它的洗礼,接受环境对它的考验,最终长成一棵可以遮挡风雨的大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岁月的沉淀中长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因此,面对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时刻记着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换句话说,当你一岁的孩子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语句,两岁的孩子还不能背诵唐诗宋词,三岁的孩子还不认识字,四岁的孩子还不会写字,五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做加减法,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一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习语言,一般情况下,孩子至少要到一岁半以后才会说出电报句;两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说完整句,他的记忆还是处在短时记忆阶段;三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而四岁才是孩子认字的敏感期;另外四岁的孩子手腕的力量发展的还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方位的认识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是很正常的;五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能力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所以五岁的孩子不能很好的进行加减法,或者需要借助自己的双手来进行并不是孩子的错。更何况,学龄前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以玩为主,这是孩子成长的必须,是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最好方式。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规律来成长,需要父母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的考验。孩子不是动物,依靠催生剂就可以快速增长,即便你能通过增加孩子营养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可思维的发展并不单纯依靠身体能量,而是依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组织。而且就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这也就告诉我们,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按照自然法则来成长,任何人为的逾越和逆转都是违背孩子的发展的,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动作和思维才能获得,而孩子动作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必须借助玩,也就是游戏。   可能有的家长对此会有疑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经过早期培训后,能够在五六岁时就认识了几千个字,能够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背诵很多的英语单词。可是这些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否真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呢,还是仅仅凭着记忆。或者可以说,认识几千字的孩子是否就愿意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加减法的孩子是否就拥有了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的孩子是否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果说,孩子认识几千字却不能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拥有基本的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却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他们五六岁学会这些和他们七八岁,八九岁学会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还是应该按照自然法则来进行,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不要逾越,也不要逆转。就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份人为的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