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 的存档
2021七月1

童话的魅力要循环展示给宝宝

牋?一个下雪天,妈妈进城去了,临走吩咐我和妹妹,要把门前的雪扫干净。我俩正在外面忙得不亦乐乎时,戴高帽的猫又来了。它径直进了屋子,待我追进去,它已经舒适地泡在浴缸里,还在吃蛋糕呢。我气疯了,关掉了水龙头,水流光了,可一圈污垢留在浴缸上,我吓坏了,怕洗不下去。可猫却顺手把妈妈的白裙子拿过来擦,浴缸是干净了,可裙子又脏了,猫只好把裙子在墙上一拖,裙子干净了,墙又脏了,猫用爸爸的新鞋子擦去墙上的脏,可鞋子又脏了;最后,猫就把鞋子在过道的地毯上擦一擦,不错,鞋子干净了,可地毯已经脏兮兮了呀!于是,脏又继续被转移到床上。这时,连骄傲自大的猫也没法儿独自解决了。但是,这难不倒它,它一掀自己头上的高帽,出现一只同样的戴高帽的小猫A,然后再一掀,又是小猫B,小猫C……一直掀到第二十六只小猫Z,它和二十六只戴高帽的猫一道同心协力,不仅清除了床上的脏,还帮助我和妹妹把门前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名字叫做《1+26只戴高帽的猫》,作者是美国的苏士博士。当然,这是他的笔名。他本人并不是一位“博士”,而是一位钟情于童话故事创作的成年人。   这个故事还配有相当精美、有趣而夸张的图画,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童话故事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呢?   欣赏关键词:模糊的语言 不可信的情节 肆意的小快乐   传统童话至现当代童话都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开头方式:“从前……”,“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等等。即使很多童话并不选用这样的语词,在功能上却如出一辙,具有童话语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主要表现在对时间、地点、年龄、数字等的描述上。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雪天,地点就是家里。不知道具体哪个年代,哪个城镇,其潜台词就是这样的故事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地方。在寒冷的雪天扫雪,然后洗个热水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这为戴高帽子的猫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6只戴高帽子的猫,每掀一次帽子就能出现一只猫,他们将屋子弄得一团糟,最后却能使一切恢复原状,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对此充满期待。“不可信”与作者本来的意图并不违背,而恰恰是作者的有意选择。背离现实逻辑,虚拟一个游戏世界,这样成人与儿童才能在心理上比较接近。   一只猫要在浴缸里洗澡,结果家里的一切都乱了。这个故事情节真的很有创意,但是又不乏真实生活中的原型。想想看,事情本来也是如此,浴缸脏了当然要擦,猫顺手拿了妈妈的裙子擦,结果就出了大乱子。如果一开始猫没有进门洗澡,如果它不是用妈妈的裙子擦浴缸……太多的如果不发生,故事就没有这样有趣了。   孩子们阅读这个童话故事的时候,伴随着图画的欣赏,他们不是旁观者,是游戏的主角,作品应能提供新奇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活他们内在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很容易产生快乐情绪。   因为戴高帽子的猫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挑战孩子的常规,在家庭里,父母们制定的规则是不允许破坏的。一只猫无意间参与了挑战规则的游戏,家里彻底又乱又脏,实在让孩子们兴奋。   阅读也是一种宣泄,尤其是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他们更加需要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如果一个童话故事,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喜欢,那么这个童话就是成功的。   解构童话:   父母们一定不太放心将年幼的孩子独自放在家中,因为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也许会造成安全隐患。故事里那只不请自来的猫先生的到来,如同一个意外的惊喜,换角度而言,也像一场没有预告的灾难。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儿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潜在危险,比如浴缸里的热水,煤气开关,电源开关,甚至搁置许久的一辆旧缝纫机。   可是孩子们的快乐也来源于此,比如犯了一个小错误,在没有预知危险的时候,是无比快乐的。这就是孩子的简单逻辑。他们会想到去弥补,不过,弥补往往会造就更大的麻烦。孩子们是不怕麻烦的。   怕麻烦的往往是父母。在没有出乱子之前担忧孩子的危险,出了乱子责怪自己的疏忽大意,这样的父母很普遍。其实换个角度去想,孩子们不害怕麻烦,总是在一连串的意外中得到快乐,不断成长。父母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变化呢?暂且,我们将那些乱子当作“变化”吧。   童话故事往往在循环往复中营造着美感,生活也是如此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着的,让我们在变化中寻找生活的美感,让孩子也渐渐体会到变化的美,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在此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太多的家长无意中忽略掉了童话故事的循环重复的美感。很多童话故事中都有重复的情节,在这些情节里,变换的不过个别词语而已。亲子阅读时候,有的家长故意省略掉了相同的部分。这样做不是很恰当。孩子们珍爱的就是那些重复的情节,他们喜欢听,喜欢读,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