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的存档
2018十二月18

如何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

  “细节决定成败”   ——讲讲父子之间的若干故事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易贤海   某冬日,儿子感冒持续发热,我夜晚不敢再把体温表自己夹热后为其测量,也不敢以手抚其头,惟恐惊吓他而让他做梦,而是伏其旁静静地数他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以逻辑推理其体温。若干天后,儿子说:“谢谢爸爸对我的爱护。”此乃我对儿子的行为的冰山一角,儿子虽然小,但他的心能够感受到。当然我也会细心判断他的言行,特别是他的表达与实际所想有出入的时候。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什么障碍。   又一日,儿子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屡不成功。其担心明日挨批评便愈急愈没有了信心和主意,哭求助于我。如果此时传授甚的背诵方法只会令他火上加油。我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爸爸自有单纯的手段:读50遍必能成功。但他读了10遍便又急上了,我便领着他读、他又听我读、父子齐读、我跟着他读。不知不觉,背诵成功。在儿子看来,我进一步成了他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细小的行为胜于抽象的语言。   近一些年来,每逢自己的生日,我至少要给我妈打电话半小时。儿子不解,对曰:儿子的生日是母亲的苦日。儿子对生日的重要性若有所悟。去年我生日的那天晚上,我拖着疲惫 的身子刚进家门,儿子便叫嚷着送上一个粘有透明胶的礼品盒,还附着一张爸爸一日生活程序示意图,共有五幅用铅笔画的画。我好奇地打开,里面居然是他用零用钱买的一包香烟!“抽烟虽然有害,但是爸爸很辛苦,抽烟的时候是爸爸最清闲的时候,下面请请完成第六步——抽烟!”由于过分激动,我一下子把儿子抱了起来。   细细想来,春秋天我接送儿子,会记得关开教室窗户,怕孩子们感冒或者憋着;儿子转学多年了,我还到他的母校去打听他的同学对他的印象,回家后间接对儿子进行表扬;辅导作业,我用的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有人笑我迂腐,有人笑我没有男子汉气质,但我深信,我们的父子关系比下面两例要强得多:   十年前,我去家访。见某家长正训斥儿子:“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给你买了录音机,买了磁带,买了课外资料,买了高级书包,我小的时候连本子都买不起,你是多么幸福,你为什么不好好干?”言毕,回头对我说:“今天不巧,有朋友邀我打牌三缺一,您先跟他妈谈谈,我打麻将去了。”在那个家访为稀罕之物的年代,他的咆哮令我知道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回头望,“差生”和其母亲都已是泪眼汪汪。肌肉发达固然是好事,但简单粗暴的拳头往往会打在海绵上,苍白无力。   有表侄儿与父亲争吵,曰:小学时父亲曾经给班主任送东西送错了人,因为父亲记不清楚儿子到底是几年级,五(2)班记成了四(2)班。侄儿觉得自己太被小看了太不受爸爸重视了。我只能说父亲忙,养家糊口不容易等等以搪塞之。这事都过去三年多了,儿子仍然没有原谅他的父亲。   我之所以能够如此细心地对待儿子,主要得益于我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我想,这些还将会延续,而且希望它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

2018十二月18

喜欢弹跳的孩子智商高

  美国育儿界流行一句话:喜欢弹跳运动的孩子,不但发育良好,身体健康,而且智力也会得到提升。   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人的想像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享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收益更大,奥妙在于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运动发挥的作用能得到更大的回报。   一、弹跳运动最佳   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凡是有氧运动皆有健身、健脑作用,尤以弹跳运动为佳。   ·跳绳   跳绳以下肢弹跳及后蹬动作为主,并带动手臂、腰部、腹部的肌群运动,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吸氧增多,二氧化碳排泄加速,加上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被地面按摩,通过足反射区刺激大脑,思维、记忆、联想力大增。   ·跳舞   跳舞可锻炼并提升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敏锐度与记忆力。根据调查表明,坚持学习舞蹈的孩子,其文化课成绩都比较好。   同时,弹跳运动对骨骼、肌肉、肺及血液循环系统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从而使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此外,这种运动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淋巴系统也很有益。这对增强孩子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   弹跳运动之所以如此富有魔力,主要得益于弹跳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与健康离不开振动。因为人体本身就是由一系列振动系统构成的,如胃有规律的收缩、肠的不停蠕动、心脏的不息搏动、肺的呼吸吐纳等。如果孩子常做弹跳运动,将这种“外源性”振动与“内源性”振动结合起来,健身与健脑的效益会更加突出。   三、跳出个聪明宝宝   专家表示: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   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住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   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   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前面双脚跳动作示范,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两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让他借力向上跳,谓之拉手跳。   ·3岁后   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花样也可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跳绳、舞蹈外,还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父母可根据他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四、多余的担心   一些父母担心,跳多了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有些多余。   人在弹跳时,虽然受到很大的外力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力确有从下肢传向脑部的趋向,但巧妙的人体骨骼关节构造,就像在人的体内安装了一系列缓冲装置一样,这些装置完全能将这种冲击力予以化解于无形之中,以确保大脑安然无恙。   因此,跳只会起到健身、健脑的作用。另外,一些安全防卫的准备措施当然也很必要,父母不妨站在旁边关注孩子,以避免发生意外。

2018十二月17

运用手语交流益处大

  有很多的家长常常忽视了与孩子的手语交流。当宝宝用手比画的时候,他们往往漠然视之。我认为家长这样做无疑失去了与孩子最佳的交流机会,殊不知手语对帮助宝宝更早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大有好处。   在我看来,家长千万不要把手语当作育儿的功利性手段,而应作为与宝宝进行亲子沟通的一种形式,在有时间、有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与宝宝在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进行交流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进行手语交流,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小孩子不同的手势,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的意思,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一边用语言说,一边做出手势来进行配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理解父母手语所表示的意思。比如说把手反复握紧,张开,学作牧民挤奶状,可以用来代表“牛奶”;拇指翘起,将手微屈成奶瓶状,“倒”向嘴边,是在表示“喝”的意思;当孩子的两只小手聚拢、碰撞、分开,就代表“我还要,我还要”……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小宝宝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具有理解父母手势表达含义的能力了,当然,前提是父母要率先和孩子进行手语交流,并且持之以恒。其实家长与宝宝进行手语交流的过程,与其他的教育方法一样,同样可以起到引导他们交流思考、发展智力的作用。   也许有的家长会有疑问,如果家长一直教宝宝进行手语表达,那么他们会不会只依赖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懒得开口讲话呢?   事实上,我所指的手语教育是和语言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宝宝在学习运用手语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懂得用语言表达,手语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出现的。当孩子学会说话之后,如果再加入手势的辅助,表达也会更加生动。   在孩子的黄金教育期,关于手语的教育非常关键。美国手语专家曾挑选140名11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手语教育。这次试验的时间期限为一年,结束之后,手语专家们发觉这些宝宝已经达到27到28个月宝宝的语言能力,比同龄的宝宝的智力发育提前了3个月。专家们认为应该观察长远的学习效果,所以过了8年之后,他们再度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曾经学习过宝宝手语的孩子平均智商比同龄孩子高出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手语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在查阅大量的国外研究资料时发现,如果越早让宝宝接触手语,就越能让宝宝更快地学会说话,越更能提高他们的智商。   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生长出多达2万个树状的突触以存储信息。打个比喻,每个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人类的言行模式是因为大脑突触有相应的记忆,这就意味着人们接触到的事物越多,大脑突触就会生长得越密集,而突触的密度越大,则智力的开发程度就会越高。当宝宝随着家长一起用手语交流的时候,大脑中掌管语言的区域就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这种不断的刺激会加强宝宝的认知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就是说,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商。   除了对孩子的智商有好处,对其他方面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手语可以让不会说话的宝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尽快明白他们的意思,大大减轻了父母和宝宝之间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的挫败感,这对于提高宝宝的自信心是大有好处的。   宝宝有表达需要的时候,往往因为无法表达而哭闹不止,而家长面对宝宝的痛苦,又不知从何做起。这个时候,如果宝宝能用手语表达,那么将有助于父母对宝宝提供最及时和有效的帮助。   当家长与宝宝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是面对面地进行的,这个时候,父母会和宝宝同时进行身体、心理、眼神等多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下,宝宝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得到加强,同时也密切了亲子关系。   由于孩子的黄金教育期非常珍贵,一旦失去,机会再也无处可觅。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手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越早进行越好。手语其实也相当于一门语言,孩子越小,越容易接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接受的难度就会提高,所以还是及早进行为好。   此外,手语的教育要和宝宝日常行为密切相关,要知道,婴儿日常的生活基础就是吃喝拉撒,所以应该从这些常见的教起,从科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宝宝总是更容易接受最常见,或者对他们最有帮助的手语。   只要父母适当并且正确地对宝宝进行手语教育,那么将会给宝宝带来意想不到的受益。因此,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和宝宝尽早开始手语的交流训练,到时候一定会感受到孩子给自己所带来的惊喜。

2018十二月17

有爱心的宝宝惹人爱

  拜我家八辈祖宗的优良基因所赐,两岁不到的笑笑正活生生地证明着“人之初性本善”的至理。一颗温柔的小心脏怦然跃动,殷殷关怀着日月星辰,天下苍生。   一大清早,笑笑牙没刷脸没洗水米未进,不顾形象地爬上北边窗台,视察前一天放在那里的米饭吃完了没。当然那米饭不是给人吃的,是给每天前来用膳的小鸟们准备的。外婆说,冬天小鸟们找不到吃的,笑笑铭记在心,从此以义务饲养员为己任,大白米饭源源不断地出现在窗台上,那里渐渐变成了鸟儿食堂。开始只是一两只,后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众鸟皆知的秘密。经常是笑笑躺在窗边沙发上喝它的早餐奶,喝得高兴呵呵笑几声;两三只小鸟簇拥在窗台上吃它们的早餐米饭,吃得开心啾啾叫两下,和谐得不行。   吃饱了出门溜达,精明的小花狗狗经常会在楼底下恭候笑宝大驾。果然笑笑一看见小花就热情地招呼:“小花快来,吃香肠。”然后一宝一狗跑到10米开外的小杂货店,笑笑熟门熟路进到店里,从放在最下层货架的香肠堆中抽出一根就塞进小花嘴里,派头之豪爽让妈妈想起港片里的黑帮老大。   小花同志也从不客气,叼了就跑,废什么话,咱俩谁跟谁呀。只是难为了跟在后面的妈妈,敢情这位带头大哥领着兄弟吃香喝辣是不知道要买单的,而我总是天真地以为带儿子散步不用花钱,结果就是向来老实本分的妈妈从此成了小杂货店的赊账大户。   有天晚饭后散步,妈妈发现口袋里破天荒装了一块钱,顿时财大气粗,陪着笑笑满小区寻找小花。我们在寒冬腊月的晚上不畏严寒兴致勃勃地出没在人迹全无的小区深处,路灯都没我们的嗓门亮:“小花,你在哪里呀——”直到把整个小区的地皮踩遍也没找着吃香肠的“兄弟”,天寒地冻,队伍难带啊!不过事实还是证明好心有好报的——刚刚下楼时还接近冰棍温度的笑笑的小手,此时已经热气腾腾。   别说小动物这样的活物,就算是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笑笑也常常关爱有加。一天外婆在阳台晾衣服,笑笑爬在椅子上看风景,楼下的阿婆正打算收被子,啪啪啪把被子拍得山响。笑笑急得对阿婆大叫:“轻点,轻点!”乐得阿婆差点没把被子拍楼下去。人家拍被子呀,又不是妈妈打你的小屁股,还怕拍疼了不成?自己难得吃个蛋糕,有半个喂了书包上的喜羊羊,人家自然是不领情的,半个蛋糕全都便宜了沙发;吃块脆饼,还非要和他的娃娃一起吃,自言自语说:“好东西大家吃。”然后弄娃娃一脸芝麻屑。   那天妈妈下班回家,外婆汇报说今天陪同小朋友去小区物业献爱心了,有个宝宝得了重病急需医药费,笑笑二话不说慷慨了100块。“是他亲手交给人家的哦。”外婆相信行善事必有善报,坚决不跟笑笑抢功。妈妈的脑子却以光速计算着百元大钞能换多少奶粉尿不湿,然后呸呸呸猛烈地鄙视自己,在儿子无远弗届的爱心面前顿时矮掉半截。   让人欣慰的是,笑笑的爱心还是更多地献给了最爱他的妈妈。白天在家有好吃的,笑笑总是吃一半,另外的一定要“留给妈妈”,口水流干也坚决不吃。晚上回家把妈妈感动得把剩下一半好吃的全都喂了他,他这才毫不客气地笑纳,一边吃一边还念叨着“留给妈妈”。有时候妈妈实在馋得不行,问他讨一口尝尝,还真是够意思,嘴巴里乱七八糟的一团吐出来就喂给我吃,一点不见外,咱俩谁跟谁。   行动多了,笑笑开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爱意。某日早起妈妈正在刷牙,笑笑不动声色跑到我背后,冷不丁对我说出了他生平的第一个疑问句:“妈妈,你爱我吗?”口齿清晰,连人称都没用错,惊得妈妈扔了牙刷满口白沫地回答“我爱,我爱,妈妈爱死你喽!”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是不用回答的呀。  道 道

2018十二月17

不要教育孩子炫耀权力

  有关孩子的新闻总是格外令人揪心。最近在南方发生了两起教育事件:一是11月23日下午,福建古田县两百多名小学生被暂停上课,身着校服站在县政府大院内的道路两旁,夹道等待前来开会的领导。二是,11月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学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19名“尖子生”享受“最优待遇”――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   有关孩子的新闻总是格外令人揪心。最近在南方发生了两起教育事件:一是11月23日下午,福建古田县两百多名小学生被暂停上课,身着校服站在县政府大院内的道路两旁,夹道等待前来开会的领导。二是,11月23日晚,成都一所中学从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19名“尖子生”享受“最优待遇”――和校长一同共进晚餐。   这两起事件没有“校车安全”那么扎眼(或许还有许多人见怪不怪),但伤害性不遑多让。之所以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孩子们被当做“工具”来使用,而没有被视为一个有尊严的人来看待,这个“工具”又为权力服务,因此它带来的后果有多糟糕,对孩子的心灵伤害有多大,可想而知。   孩子们被挑选出来欢迎领导,在不少地方已经司空见惯,但全校学生停课,为的只是欢迎根本就不知道是何方神圣的“领导”,就有点过分了,因为它意味着孩子们对权力的集体“臣服”;尖子生被表彰、被接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以“和校长同进晚餐”这样的方式作为奖励,不止是不妥当,简直是恶劣,因为它暗含对权力的一种“炫耀”。   我相信,没有一个校长和老师愿意这么教育孩子们去对待权力,但显然,“教育”的客观结果就是如此。孩子们不只是会从书本上学习,他们也会从生活中感悟。这两起闹剧会让多少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轰然倒塌!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们又怎能不对“当官”情有独钟?看来,任何事情从娃娃抓起,效果就是不一样。中国足球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早就冲出亚洲了。   老实讲,我们不能去责怪孩子。我也不能想像有那么一个孩子会勇敢地站出来对校长说:“对不起,我不能去”。我只能为咱们的教育悲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合格而健全的公民,但我们一些学校的教育显然偏离这个轨道了。   公民教育的呼吁和实施已经不止一日,“公民”的概念早已写进了党的十五大报告。但时至今日,公民教育给人感觉仍是羞羞答答。   旅美知名作家林达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美国有许多面向学生的《公民读本》,内容大同小异。他援引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写的一本为例,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   “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不认为这句话有多高妙,但显然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体系中,还缺少这种常识性的价值观。   当然,需要确立这种价值观的,远不止孩子。试想,如果校长都不知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为何物,又如何奢谈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呢?

2018十二月16

美式幽默培养从1岁时开始

  核心提示: 美国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幽默感大约3成是天生的,其余7成则须靠后天培养。因而许多家长甚至在婴儿刚出世6周便开始对其进行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   1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学步摔倒时,家长们大多是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   2岁时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如,大人把袜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   3岁幼儿的智力已能发现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美国家长往往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步蹒跚,从模仿中体味幽默的快乐。   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时,家长还可能客串坏蛋之类的小角色。   5-6岁时,孩子便能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这时,美国家长会利用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及绕口令等的学习,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7岁的孩子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有些笑话虽不够高雅,但大人们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评乃至责备。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或“调节”自己的心态。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若大人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才是明智之举。   8岁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长常常倾听孩子们讲述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对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大人还常常引导孩子编幽默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结局。   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会组织有关“幽默故事”写作或讲述的比赛。对于这类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家长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持。

2018十二月16

1岁5个月钓上了“大鱼”

  1岁5个月 铭铭成功地钓上了一条“大鱼”   现在铭铭只要手中拿着笔就特别喜欢涂鸦,至今我们新家的白墙上还留下了他的不少“杰作”。每当铭铭“挥毫泼墨”之后,都会十分自豪地欣赏着墙上“大作”,顿时兴趣大增,更加激发他创作的热情、乐此不疲地反复“作画”。   他的“作品”不但出现在我们家墙上、地上、床单上,甚至新买的沙发也被他用圆珠笔画上乱七八糟的笔迹,害得他爸爸直咧嘴,只好自己跪在地上,用沙发布清洁剂一点一点地擦洗。因此我们家中任何一个人只要看到铭铭手中拿着笔准备涂鸦时,马上会拿出为他准备的废报纸、废稿纸、废包装纸作为涂鸦的画板,否则我们家的墙早已“惨不忍睹”“不堪重负”了。   孩子在1岁以后开始喜欢拿着笔在纸上或者某个地方胡乱涂画,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为涂鸦。处于涂鸦阶段的孩子,并不是想画出什么东西,而是特别喜欢这种乱涂、乱画的动作过程,尤其是看着经过自己的手而创造出的“杰作”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信感和成功感。涂鸦有助于小儿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我和女儿、女婿是不会阻止他的“创作”的。为此还极力为他创造条件,培养他的动手能力以及训练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如棒插小孔、翻书、对接磁人等。   什么是手眼脑动作的协调能力?   大家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会不会用手使用工具,创造和改造世界以适应人类的生活。手是生活中运用最多的身体部件,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我们称为精细动作能力。手的精细动作一般是需要视、感、知觉系统的参与,大约90%的外界信息是经过眼睛通过视觉通路输入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的——当人的眼睛看到某个物品后,会将看到的物品通过视觉系统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神经中枢进行加工编码,然后将加工编码的信息作为经验储存下来,同时将此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对脑的各部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激活该皮层区的神经细胞,最后发出精细、准确的指令给双手,双手的小肌肉群互相配合,准确地做出反应,这就是手眼脑动作协调的能力。   动手能力是衡量婴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最好体现,对婴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其智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瑞典专家研究了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脑血流量相对增加了,就有利于思维的敏捷。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至理名言:“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他还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和镜子。”说明手指的动作可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手指功能区,引起该功能区兴奋和活跃,促进大脑皮层的分化和成熟。   小儿手眼脑动作的协调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大脑的不同区域是在不同时期成熟的,而且大脑皮层各个区域也不是以同一速度发展成熟的。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小儿手的各种动作进行相应的训练是必需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1~2岁孩子因为手眼脑协调的能力发展不完全,大脑分析判断的能力比较欠缺,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体积等估计不准确。通过训练,促使手指锻炼得愈来愈灵巧,从而刺激大脑皮层,头脑的思维也就会相应地更敏捷,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促使反应更加灵敏、迅速和准确。因此必须及时训练孩子的手眼脑动作协调能力。   手的精细动作主要包括握、捏、抓取、捻、拉、拽、对敲、对拍、折叠、捆绑、换手等大约27种动作,其中还包括双手的感、知觉训练,手腕、手指运动灵活程度和动手操作的灵敏度,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手眼协调性和动作范围(空间判断能力)。   在铭铭洗澡或者玩水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钓鱼”玩具来训练他手眼脑动作协调能力。这是一套物美价廉的玩具,有红、绿、蓝色3条塑料鱼和1根黄色的大约20厘米长的钓鱼竿,钓鱼竿一端拴着30厘米左右的线绳,线绳的另一端就是一个塑料鱼钩。把小鱼放进水里时,鱼嘴就会张开,鱼嘴两侧用一根细线连着,只要鱼钩钩住这条细线,鱼就钓上来了。   铭铭洗澡的时候,特别喜欢玩钓鱼游戏。于是我们将小鱼放到水里,小鱼顿时张开了嘴,铭铭手里拿着钓鱼竿玩钓鱼。但是由于小鱼在水面上来回游动,而且鱼嘴张得并不大,就需要铭铭把握住钓鱼竿,注意力集中,双眼紧紧地注视着“小鱼”游动的方向,然后快速准确地下鱼钩到鱼嘴中,钩住鱼嘴中的细线,这样才能钓起鱼来。   正因为“小鱼”不是固定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而是在水中不停地游动,因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时候由于铭铭手的动作稍微慢了一步,已经游到眼前的“小鱼”又游走了;有时候由于鱼钩的方向不对照样钓不上来鱼;有时候由于铭铭判断失误,甩下鱼钩,小鱼其实根本没有游过来。初次玩这个玩具时,虽然经过铭铭一次次的努力,却一条鱼也钓不上来。于是铭铭“恼羞成怒”,扔掉了鱼竿,双手直接抓住小鱼,掰开鱼嘴,将鱼钩直接挂在鱼嘴里的细线

2018十二月16

无需过度关怀学龄前孩子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之“关怀强迫”   孩子呱呱落地,妈妈身上的每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母性的温情。妈妈们时刻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关心自己的宝宝,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当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看着孩子一天天健康地成长,母亲的心中每时每刻都荡漾着幸福和满足,同时更加荡漾着“满腔的母爱”。   然而,正是这“满腔的母爱”,却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潜伏的危机。母爱的理解和表达究竟有什么规律,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案例:   两岁的媛媛不太爱活动,就喜欢安静地游戏,喜欢看动画片,最喜欢看天线宝宝的动画片了。妈妈觉得女儿这么喜欢看,干脆就给心爱的女儿买了天线宝宝的全套光盘,孩子只要想看就看,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个多小时,看完之后反复看也不烦。媛媛爸爸提出来是不是这样对女儿的身心发育不好,尤其是对眼睛和大脑不好,应该让孩子多动动。   妈妈也同意爸爸的观点,但每次一跟孩子商量,就看到女儿眼睛里含着眼泪,妈妈就不忍心了,愿意看就看吧。爸爸见劝不动妈妈,就说你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并且表示要强行关电视时,媛媛妈妈在旁边拼命拦着并很生气地说:我自己的女儿我知道怎么爱,我想怎么爱就怎么爱。每次媛媛也都站在妈妈的身边,愤怒地看着爸爸,她跟妈妈也更亲了。   可是,媛媛妈妈也许不知道,她已经患上小宝宝的妈妈们经常容易出现的“关怀强迫”了,而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通常自己身在其中却不知道,也看不出来,而别人却看得很明显。这种“关怀强迫”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比如媛媛这种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对眼睛和大脑健康发育都极为不利,而且媛媛本身体质偏弱,不爱活动,静止的状态不利于活动四肢,不利于神经末梢的发育,也会影响将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是靠全身躯干和内脏以及小肌肉即手指头等部位协调操作而刺激成长的,妈妈的这种顺其自然、“关爱有加”的做法恰恰把孩子的弱点推向更消极的发展。   所谓妈妈们的“关怀强迫”,既是指妈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提供孩子表面上需要、实际上应该被限制的要求,或者妈妈们向孩子提供根本不需要的关怀和帮助,从而使孩子不能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不能拥有独自处理问题的权利。   当妈妈的细致关怀被孩子依赖时,孩子与妈妈情感最深时,妈妈往往也会特别满足于这份成就与价值,满足借此举获得的优越感,否则就会有较强烈的自责和痛苦。有些妈妈就是在向孩子提供过多关怀和帮助当中得以满足,却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和获得生活经验的条件和机会。   在每个家庭中,“关怀强迫”的表现处处都有:追着孩子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把水果削成小块儿送到孩子嘴里,孩子害怕时随时拥抱孩子,代替孩子面对恐惧不安,帮助孩子垒好倒塌的积木,再有,从酸奶的牌子、衣服的挑选、零食的口味到食谱的搭配,从学习音乐、绘画到运动量的安排,玩具、小伙伴、游戏的内容、活动的限制……总之,妈妈们全方位地渗透进了孩子的生活。   关心孩子,无论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是一些细枝末节,都是妈妈们在操持着、在安排着,而孩子的想法经常成了泡影。“关怀强迫”的妈妈们反对其他人对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见,她们觉得,她们和孩子最近,所以最了解孩子,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最关心孩子的人,无疑也是她这个母亲。   可是,患上“关怀强迫”的妈妈们也越来越发现,孩子渐渐长大,越来越不让她们省心了:你给选好的衣服他偏不穿;你对他的苦心他并不领情,还跟你任性反抗,不再像原来那么乖了;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反映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爱跟小朋友交往,或者容易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抢厮打;回家后做事情容易起急,既做不好,却抢着干,经常帮倒忙;妈妈想帮帮他,他却经常一把把妈妈推到一边……妈妈的心里开始失落起来。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   这种侵犯和忽略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精神独立权利的剥夺。对孩子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然而,却是以家长付出辛苦的代价,还是以爱的名义。   为什么妈妈们会患有“关怀强迫”呢?原因很多,比如很多妈妈们因为自己童年时,在情感需要上、物质提供上没有得到满足,她们要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弥补。从这个角度来讲,关怀过度不是无私的,是自私的;还有,许多妈妈天性较为软弱,受不了孩子为难的样子,也切身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压力”有多大,于是喜欢代替孩子做事情;再有,妈妈们没有认真学习小生命的成长规律,没有意识到过分关怀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通常妈妈在过分关怀孩子的同时,是一种不受控制的宣泄的母爱,但不受控制的爱最后导致的结果却往往是危害无穷的。   而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惯出来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过度关心及溺爱型教养风格会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自理能力弱,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差,也缺乏劳动自觉性,交往能力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   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可能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并且,这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同时又不容易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差,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自卑,容易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和个性。

2018十二月15

家长事事都伸手帮忙好不好?

  我将再次去清华大学紫光学院进行一整天培训讲座,再一次地,完全不使用PPT。因为真正的学习,需要我们使用双手,付出劳动,而不是拷贝幻灯片就行了。否则,当今电子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却会越变越懒。   从事公共关系事业的丈夫去哈佛大学进修短期MBA,说那里的教授也不使用PPT,而是要求他们记笔记。他还说,多年前人们迷恋PPT,这玩意儿曾经风靡至死,deathby power point。如今做presentation的风向则是——讲故事,放不超过10张的照片,用图像说事,不要PPT。恩,看来我的直觉选对了方向:教育须重在故事、图像和手工。   有句老话——“心灵手巧”,手巧方可心灵。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让孩子手巧其实真的很重要。   1980年,美国著名的脑神经学家Oliver Sacks医生在纽约附近的医院里接治了一位脑瘫病人Madeleine,这位病人已经60岁了,先天失明,靠家人照顾了她一辈子。Sacks医生查看了她的病史,看到她患有手足徐动症,兼之视觉神经根本没有发育过,本以为她会是痴呆,却发现她异常聪颖,口齿清晰,博览群书。Sacks医生以为她会用盲文阅读,却被告知都是别人念给她听,她自己的双手毫无用处,甚至不感觉它们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Sacks医生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一般来说,脑瘫病人的双手不像他们的腿那样会受到影响而导致瘫痪,尽管会有轻微的徐动症,他们的手应该是很有用处的。   一系列的测试表明,Madeleine的双手感觉神经一切正常,基本知觉毫无缺损,但是极度缺乏觉察能力。凡是放进她手中的物体,她都不能识别,包括Sacks医生的手。而且她也没有任何主动摸索的行为。   因为她从小被人无微不至地照看、所有需要她动手的事情都被代劳,使得她错过襁褓期婴儿用手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导致手的功用没有开发,从而变成废物。但是,她已60岁了,还能通过婴儿期的活动来恢复手的功用吗?   Sacks医生史无前例的治疗方案,参照婴儿寻找乳汁的过程,让Madeleine从自我进食开始,学着使用双手。他告诉医护人员,让食物与Madeleine近在咫尺,但不要主动去喂她,而是促使她努力用手去获取。终于有一天,Madeleine饥肠辘辘,没耐心等医护人员来喂食,伸手摸来摸去,抓到一个食物放进嘴里。这是她60年来第一次使用自己的双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仿佛婴儿通过各种努力(经历无数次尝试和失败)终于把手放进嘴里一样,标志她“运动个体”(motorindividual)的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脑神经生理学家Charles Sherrington用这个词来表示人格通过行动而形成。   从那之后,Madeleine的进步突飞猛进。识别物品带给她极大的欢乐,她向医护人员要来一些陶土,将她识别出来的物品用陶土复制出来,她的雕塑并不完美,而更像现代派的夸张作品。   就这样,Madeleine兴致勃勃地探索物品一个月之后,她开始探索人。因为静物的表达力毕竟有限,她需要摸索人的面孔和身体,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一年之后,她成为当地著名的盲人雕塑家。Sacks医生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一个奇迹。同时他也感叹:谁能料到,她一生最大的天赋,仅仅因为没有在婴儿期开发双手的功用,而被埋没了整整60年呢?   这个几乎可以说比较极端的案例,以其戏剧性向我们展示,人类出生之后一开始阶段,用手探索、认知自我与世界的重要性。用手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刚出生的婴儿,尚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不能自由使用双手,手和眼不能结合起来做事情。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用手去触摸、抓握、感觉、认知。与外界发生关联,互相作用,婴儿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双手,才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才能建立生理的疆界,才能建立自我意识。   用手帮助孩子开发情绪——触摸给孩子输入信息,大脑根据触摸的感受回馈情绪反应。外界的信息越丰富多彩,越强烈,人的情绪反应也越丰富多彩,越强烈。一个什么都不摸不碰的人,无法开发情绪和情感,会变得被动而冷漠。通过手接收丰富的信息,让孩子对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更多积极主动的探索行动,才能获得知识。情感是理性思维与学习知识的基础。   用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是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获取知识,获得生存技巧,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手在亲身体验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手,孩子连饭都不能吃,最起码的生存受到威胁。多用手探索、工作、创造,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手上的神经分布最密集最丰富,手是身体上最敏感的部位,触觉是我们出生之后最先发展的感觉。大自然这样安排我们的双手,是有深远意义的,灵巧的双手才能带来灵巧的头脑。   有些父母因为怕脏、怕病菌,不让孩子吃手,也不让孩子用手自由探索;有些父母过于心疼孩子,乐意为孩子效劳,不给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借此机会呼吁父母们,不要像对待脑瘫病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假如Madeleine的家人没有那样过度怜悯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包办代替一切,她早就会像正常人那样,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残疾人,而不必残废了整整60年。   手不仅是动作器官,而且是智慧源泉。多动手才能聪明。套碗、套塔、套桶等活动,就既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又能够学会大小的顺序,体会数的顺序和空间感知能力;玩沙也可以促进孩子的皮肤触觉统合能力发展……(小巫)

2018十二月15

儿童长高四大秘密

  哪个父母都希望宝宝健康成长,宝宝的身高真的可以后天影响吗?下面告诉你4个宝宝长高的小秘密,让你在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做个无遗憾的父母。   秘密1:春天是宝宝长高的季节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报告儿童的生长速度在四季并不相同,生长最快的是五月份,平均达7.3毫米,十月份长得最慢,平均只有3.3毫米。因此,每年四五月份是宝宝长高的最佳时间。   秘密2:身高增长有规律   宝宝身高的增长有一定规律,刚出生的新生儿身长平均约为50厘米,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约为25厘米;第二年身高增长速度减慢,一年约增加10厘米;两岁以后身高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平均每年增长5-7厘米。   秘密3:骨骼发育优劣决定宝宝高矮   身高是反映儿童骨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宝宝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优劣决定的,与身高相关的骨骼有头颅骨、脊柱骨和下肢的长骨三部分。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出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而到了青春期时则下肢增长最快。   颅骨的发育   颅骨随着脑的发育而增长。颅骨发育优劣可用头围大小、颅缝和囟门闭合迟早等标准来衡量。   医学提示:囟门在出生时过小或过早闭合,预示着宝宝的脑发育有问题;囟门过大、闭合延迟也可能是病理情况,都应请教儿科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脊柱的发育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长快于四肢。宝宝的动作发育应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即宝宝2-3个月大时会抬头,6-7个月大时能独坐,8-9个月大时会爬,10-11个月大时能站立,12-16个月大时能走路。若没到相应的月龄,宝宝不宜过早的学坐、学站,以免引起脊柱的过度屈曲,这也将影响其身高。   长骨的发育   肢体长骨结构分骨干、骨骺和干骺端三个部分。在宝宝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的生长在长骨两端骨骺的骨化中心和软骨板内不断进行,从而使骨的长度逐渐增长,身高也随之增长。   宝宝的身高及测量方法   身高是衡量宝宝体格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不会站立,或站不安稳,测量身高(又称身长)应取仰卧位测量。让宝宝仰卧在桌面上,两下肢并拢并伸直,用书本固定头部并与桌面垂直,用笔作直线标记,然后用书抵住宝宝脚板并与桌面垂直用笔画线标记,用皮尺测量两线之间的长度,即为宝宝的身高。   秘密4:7大因素影响宝宝身高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一:遗传   宝宝的身高受遗传影响较大,所以从父母的身高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宝宝未来所能达到的身高,有公式如下:   男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782   女孩未来身高(厘米)=(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遗传因素对宝宝身高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因为最终身高还受到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二:性别   足月新生儿的平均身长,男孩比女孩略胜一筹,差距约2厘米左右。这种性别差距在整个儿童时期都可能存在,直至青春早期。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三:营养   营养充足的宝宝长得较快。当宝宝营养不能满足骨骼生长需要时,身高增长的速度就会减慢。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四:睡眠   充足的宝宝长得快。因为宝宝的生长受到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调节,而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在睡眠时量最高。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五:运动   能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改善骨骼的营养,使骨骼生长加速,骨质致密,促进身高的增长。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六:疾病   一般急性病影响体重,慢性病影响身高。   影响宝宝身高因素七:环境   一般而言,我国北方的孩子普遍比南方的孩子要高些,经济条件好,文化水平高的地区,孩子也长得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