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的存档
2018十二月30

启蒙教育从说“你行”开始

  孩子出生后最先开始的教育要提倡说行,反对说不。当孩子出世后,你开始尽心尽力地进行哺育,问题也开始产生了:喂饭时,孩子的小手要抓饭勺;高兴时,小手要挥,要抱住小脚丫往嘴里送;稍大些,孩子会手脚并用了,一有机会,就爬来爬去。此时大人可别说不,担心汤勺扎了嘴,责怪说“不许抓”;害怕乱爬摔下床,制止道“别爬了”。   教育学者认为,这一个个“不”,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活动性,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辅导,提供机会满足他的活动欲,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当孩子语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可以听懂成人的话语时,他们会以成人为准,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你教育孩子不准说谎,但你千万别让孩子见到你找借口骗人。如果孩子发现了,他会不接受你的“不准说谎”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学着骗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任何时候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说“不行”。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为自己尽可能多地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们会更多地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从小到大会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作“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处处显得不听话,表现出对成人的逆反心理。成人要理解这种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让孩子懂得“尽管你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处于不成熟的水平上”。当孩子自认为正确而与家长发生分歧时,要提醒孩子“想想家长所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利于你成长的。”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性征结合。

2018十二月30

父母太忙孩子“圈”着养

  由祖父母在家看孩子的普遍现状,使得社区散居儿童的早期教育成了问题。教育专家告诉记者:“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发育非常重要,对0至3岁阶段的儿童尤其重要。由于祖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更因为中高档社区业主间的相对封闭,使得不少孩子没能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孩子之间也很难进行良好的沟通。”   现状   父母太忙 孩子“圈”着养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常常到不同的高档社区采访,发现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确实成了不少年轻父母的烦心事。年轻的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平时要上班,不能自己带孩子。请个保姆吧,不是经济上不允许就是不放心,只能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帮着看护孩子。只有到了周末,父母才能有一点儿时间陪孩子。就算这样,孩子也没有小伙伴可以一同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在家“圈”养。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被家长、社区所重视。   现状   照看孩子 祖父母是主力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孩子的父母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理,过早送到幼儿园有些不舍。因此,多选择由祖父母带孩子。目前,不少年轻的父母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   “因为孩子的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带孩子。作为奶奶,平时就担负起了照顾孩子的大部分事情,这样孩子们就能安心工作了。”居民刘阿姨的孙子今年刚两岁,平时小孙子就由她负责照看,有时晚上孩子会被父母接回自己家,有时候就在奶奶家睡了。刘阿姨告诉记者,“儿子和儿媳现在忙工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更别提照看宝宝了。搁在我这儿,他们都放心。”   今年已经3岁半的君君已经过了可以去幼儿园的年龄,但暂时还没办法送去。君君的姥姥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的人比较溺爱孩子,虽然她已经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孩子拉尿还不能自理,家长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又担心不能在幼儿园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不断推迟孩子上幼儿园的日期。”   方式探讨   业主自发组织亲子活动   目前,有些社区会在一年之中时不时地举办散居儿童的亲子类活动。这样的活动大受欢迎,但无法在时间上给予保障。有的业主通过网络论坛沟通,每周或每月定期组织社区的孩子参与活动,这种业主自发组织孩子联谊的方式,也得到了不少业主的支持。   社区早教中心提供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不少社区通过建设早期教育中心,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内专门为孩子提供了教育和游戏场所,聘请专业幼教老师进社区服务,为散居儿童进行专业的早教培养,对家长进行集中的早教培训。目前,有的幼儿园开始每周面向社区散居儿童开放一天,让孩子来体验集体生活,并对家长进行专业早教指导。   新西兰方式成为早教借鉴   日前,天津市教委、天津市学前教育学会率领新西兰幼教代表团来到和平区南市街散居儿童中心,与社区居民一起讨论儿童早期教育的相关问题。   据了解,新西兰幼儿园的入托方式灵活,有全天制、半天制、小时制,以便家长接送孩子。新西兰有不少私立幼儿园,可以接收3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来讲,这些私立幼儿园的价格按孩子的年龄来定,孩子越小价格越高,其中0-1岁的孩子入托时的价格最高。新西兰的这种私立办园方式,也许能成为中国解决早教问题的一条道路呢。

2018十二月30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重复

  为什么孩子总是爱重复   经常看到许多低龄的孩子会重复做某件事情,比如有滋有味地将手指塞入口中,不厌其烦地玩水和沙,总是要求妈妈讲同一个故事,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等。初为父母的家长会很好奇,孩子为什么会不断重复做某些事情呢?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吮吸的本领,正常的宝宝一出生就已经会卷起舌头,条件反射般地吮吸妈妈的乳汁了,这一本领是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一遍遍吮吸自己的手指练就的。如果碰巧,在产前检查的后期,妈妈还能从B超影像中直接观察到这有趣的一幕呢。   出生以后的宝宝,重复“练习”的范围扩大了,重复的动作中蕴含的意义也更丰富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惯常的重复例子来解读其中的意思:   一、“我有很多担忧,但说不出来。”——渴望寻求安全感   对刚出生的宝宝来说,类似反复吮吸自己手指的举动,一方面是想重温原先在妈妈肚子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是在表达希望和妈妈发展一种新联结的渴望,比如喂奶时的触摸等。这个阶段,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害怕被妈妈抛弃,这些复杂的感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因此只能借助反复做这个动作来安慰自己。   一般来说,这个动作在2岁半之后频率会有所降低,但如果宝宝日后在幼儿园又频繁出现吮吸手指的动作,爸爸妈妈马上就要意识到,这是“分离焦虑”的标志。   我们可以仔细回顾出现这个动作的时间点,大多是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较大变化的时候:比如换学校、搬新家、戒奶嘴之后或重要照顾者离去等。当安全感的基石发生动摇的时候,宝宝往往会退行到婴儿的状态。   二、“咦?有些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努力理解事物的恒常性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小手小脚已经初具力量,手指动作也已相当灵活。他们常爱玩的一种“游戏”,就是把手里抓到的东西扔出去,等大人帮他们捡回来再扔出去。父母捡得快,宝宝就扔得快,这种游戏对父母来说并不有趣,甚至是活受罪,往往捡着捡着就不耐烦了。殊不知,反反复复的过程中,宝宝在获得空间感的同时,还初浅地理解到了事物存在恒常性:东西不见了,又出来了!   在理解事物恒常性这一点上,更为典型的游戏当属“躲猫猫”。可别小看此类游戏,这可是为妈妈或其他重要照料者日后成功“脱身”奠定基础哦。宝宝通过反复玩这种类型的游戏,努力地理解和接受重要照料者有时会暂时离开一会儿,但总会回到自己身边。   三、“只有这样做,我才能明白一些事情。”——反复能加深大脑中的沟回   孩子反复玩水和沙等游戏,或者总是要求大人讲同一个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大脑皮层是如何发育的吧:   大脑皮层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褶皱——沟回,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有沟回的脑是一部分大型哺乳动物的独有特征,复杂的褶皱使得体积不大的脑可以拥有很大的表面积,产生较高智能。在大脑发育过程中,主要的沟回在妊娠中迅速发展并在婴儿出生时完全形成。   出生以后,婴儿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不明显,但随着与人和环境的交往(适当的刺激)而增多,婴儿大脑的沟回逐渐显现、加深、表面积增大,从而扩大了宝宝的运动、思维等功能区。而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的关键在于重复,重复才能加深大脑皮层的沟回。   由此可见,孩子在某段时间重复地玩某个固定的游戏或玩具,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会在学习穿鞋的阶段,穿上又脱下,再穿上,再脱下;在搭积木的时候,他们会搭完推倒,再搭,再推倒……重复做,是孩子理解事物的重要途径,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请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哦。虽然我们成人觉得“没意思”,但对孩子来说却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