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的存档
2018十二月28

教育黑白配:严父慈母比较好

  中国历来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在教育子女时,也主张丈夫扮红脸、妻子唱白脸。但如今,这些差异却越来越模糊。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严格约束了自己的生活,父亲则比较开明、宽容。传统的“严父慈母”形象正在被“严母慈父”所替代。   “孩子爸爸工作忙,成天出差,家里老人又是一味宠爱,孩子犯了错误,又不讲理,我一急,就会翻脸,时间一长,我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成了一只母老虎。”在某杂志社工作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已经4岁的王先生说,孩子根本不怕他,每次孩子做错事了,他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妈来了”或“再不乖,我就告诉妈妈”,孩子立马就老实了。国内一项调查也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严母慈父”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在了母亲肩上,女性也就不得不板起面孔成了“严母”,而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的爸爸便成了“慈父”。第二,男性勇敢、独当一面的精神削弱了,“因为看到丈夫强硬不起来,妻子就必须狠下心肠。再加上女性的心思大多比较细腻,对孩子的要求较严格、期望值也高,所以不知不觉就成了严母。”   但同时,沃建中认为,这并非好事。“孩子是有样学样的。严母慈父的教育对性别特征的形成有负面影响,既不利于男孩培养男性魄力,也不利于女孩认知男性的阳刚与理性,男孩女孩都无法深刻体会到女性(母亲)的温柔与体贴。所以,现代社会仍需要强调严父慈母,由男性扮演家庭权威的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性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指出,孩子,尤其是男孩,从很小起就容易崇拜父亲的形象、能力和权威。因此,由父亲来主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立能力,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基础。从孩子一生下来,母亲就日夜陪伴和照顾,他们已经习惯于从母亲那里获得关怀,由母亲来主要负责培养孩子的丰富情感、道德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更合适。   沃建中建议,在子女面前,妈妈要帮爸爸树立权威的形象,要鼓励丈夫多做决定。时间久了,丈夫自然会更多地参与到子女教育中来。此外,在严和慈之间,父母还要多沟通,达成一致,不能一个单严,一个单慈。比如,有的孩子晚上贪玩不肯睡觉,他发现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妈妈没用,长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会满足自己”。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时间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会逐渐被孩子对利益的权衡所取代。若孩子说不想早睡,那妈妈最好问一下“你爸爸的意见是什么”。同时,无论谁扮演“和事佬”,不仅要安抚孩子,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解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2018十二月28

我们的孩子在挑战我们

  难搞的小孩:八个月到十岁之间的孩子实例   保罗的父母到诊所来接受咨询时,保罗八个月大。“他是个很费神的小孩,”妈妈叹气道,“他让我们筋疲力尽。刚生下他时我们多高兴啊!可是从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号啕大哭数小时。我们整天都抱着他走来走去。   “幸好夜里他会睡一下。我们了解到婴儿在三个月内常发生肠绞痛,保罗的哭闹也可能是因为如此。但三个月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正好相反:保罗哭闹得更厉害。他甚至住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彻底检查,医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保罗的要求越来越多。现在连我抱着他的时候也哭。每隔几分钟就要我变个新把戏哄 他。当我打算洗碗时,都快腾出半个厨房给他,就这样过了十五分钟后我连个杯子都还没洗干净。甚至上厕所都得带着他去。他连一分钟都不肯自己玩。我该怎么办?”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原因何在?你会如何建议保罗妈妈呢?读下面的例子时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   当奥力佛的妈妈来电要约个咨询日期时,她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她的两岁的儿子刚被幼儿园“开除”。园长认为,奥力佛攻击性太强,幼儿园承受不起。 “有时候连我都怕他,”她说,“他真的很坏。他会咬我、踢我。有一次甚至拿录音机砸我。只要有事不顺他的意,他就拼命大吼大叫。我再也受不了了。”   卡劳拉三岁半。她不好好吃饭,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喂的。她会随意呕吐而且经常这么做。她常常嘴里含着早餐,一嚼就是半小时,都不吞下去。白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争辩和讨论有关“吃饭”的事情。   米莉安刚满六岁,不久前多了一个小弟弟。米莉安一直以来都很难带,可是现在妈妈觉得米莉安“简直无法忍受了”。   “她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早餐吃上老半天。米莉安每星期有两到三天都不去幼儿园,因为根本来不及准备好。她完全拒绝收拾整理任何东西。在冗长的争辩后,通常都是我来做。她也不让弟弟安静休息。当我抱着弟弟时,她甚至会用力拉他,直到我把弟弟给她为止。此外她每晚都要争闹两小时,才终 于肯上床睡觉。”   薇琪八岁大,是个比较害羞沉默的小女孩。两周来她不肯上学。每天早上出门前她要上十次厕所。薇琪每天早上都说她肚子痛,并且试着说服妈妈准许她待在家里。她已经得逞了三次。   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你会如何建议这些父母呢?在后续的章节里你会读到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2018十二月28

不宜与孩子逗乐的5种情况

  1. 进餐时不宜逗乐   要知道,孩子的咀嚼和吞咽功能尚不完善,进餐时的过分逗乐不仅会扰乱孩子正常的饮食习惯,甚至会使孩子将大粒的食物吸进气管,引起窒息。小宝宝在吃奶时受到父母的过分逗乐,还会发生将奶水吸进气管的危险,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大龄宝宝则可能因为误将坚果类食物呛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2. 临睡前不要逗乐   临睡前和宝宝逗乐,会使宝宝大脑处于过分兴奋的状态,易导致入睡困难和睡不安稳,甚至出现踢被、夜惊或尿床,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3. 抛举孩子逗乐不可取   将宝宝高高抛起,容易使孩子头部受到震动,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可能造成将来智力低下,有的还可能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充血,甚至视网膜脱落导致双目失明。如果因为失手抛脱而摔伤孩子,甚至会造成整个家庭的伤痛。因此,最好不要采取这种方式与孩子逗乐。   4. 把孩子托在掌中逗乐不可取   有的父母很喜欢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双脚,让他站在自己的手掌上。这种做法也是极不可取的。一旦失手,掌中的孩子失去平衡,或是孩子出乎意外地挣扎一下,大人措手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   5. 抛物取乐要当心   有的父母把抛黄豆、五香豆等作为家庭常玩的游戏,常常向宝宝示范自己将豆类向上高高抛起,再用嘴巴接住的“绝技”。殊不知,孩子的模仿心理极强,一不小心,小小的豆子就可能误入气管,引起呛咳而导致严重后果。有的宝宝甚至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进行“自由发挥”,用带有尖锐棱角的食物进行抛接取乐,极易因为不慎而伤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