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的存档
2018十二月24

解读婴儿学走七大要点

  宝宝到10个月左右的时候,经过扶栏的站立已能扶着床栏横步走了,这就是宝宝学走的开始,但从扶走到独自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无疑要起到辅助作用,同时,父母还要学习一些宝宝动作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做到科学合理的辅助孩子学走路。    一、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要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   第五阶段 13-15个月:宝宝已经能行走良好,对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渐增强,父母应该在此时满足他的好厅心,使其朝正向发展。   二、意义   当宝宝开始走路时,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以下三项能力:   1、能自主性的握拳,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   2、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本身的重量;   3、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并懂得运用四肢,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   三、骨骼的问题   一些宝宝在学步时会出现踮脚尖走路的行为。专家表示,父母可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如果宝宝有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不必过于担忧。。   许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发生意外就是扭伤,再加上这时候的宝宝通常不能表达得非常清楚,父母就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来得知。专家表示,父母应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出现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感到疼痛。   四、父母给予的辅助方式   第一阶段: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或是学步车,协助宝宝忘记走路的恐惧感觉学习行走。   第二阶段:训练宝宝学习蹲站的方式为父母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   第三阶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爸爸的这一头走到妈妈的那一头。   第四阶段:让宝宝练习爬楼梯,如家中没有楼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让宝宝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练习。   第五阶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但倾斜度不要太大,让宝宝从高处走向低处,或由低处走向高处,此时父母须在一旁牵扶,以防止宝宝跌下来。   依以上五个阶段走路动作发展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   五、学步辅助工具   学步车是最常用的学步辅助工具,但使用学步车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最好等宝宝七个月大以后,能够支撑颈部并平稳坐立时再使用。   2、学步车的高度须适合宝宝的身高,不宜过高或过低。   3、每次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分钟为原则。   4、使用学步车应在大人们的视线范围内。   另外,楼梯、小板凳等,也可以当作宝宝的学步辅助工具。   六、学步安全措施   正处于学步宝宝所碰到的危险比前面几项动作接触的危险来得更多了,在环境安全的注意上,父母可要费更多的心思。   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情形,引时父母就特别留意宝宝走到阳台上。没有围栏或栏杆高在85厘米以下,栏杆间隔过大 超过10厘米以上,或者阳台上摆小凳子容易使宝宝误爬上,而导致危险。   家具:家具的摆设应尽量避免妨碍宝宝学习行走,父母宜将所有具危险性的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须留意所有家具中具有尖锐的角,以防宝宝去碰撞。   门窗:宝宝容易在开关门中发生夹伤,父母可使用门防夹软垫来避免危险;至于窗户方面,最怕宝宝走到窗边玩窗帘绳,如此容易发生被绳子缠绕造成窒息的危险。   七、把握辅助时机   整个婴儿期宝宝的动作发展是否正常,关系着生理健康及日后的认知发展,如果宝宝动作发展受阻,不但会影响日后的学习,也会形成心理的障碍,所以父母该时时注意宝宝每个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形。   另外,宝宝每个动作的发展都代表着一层意义,如果能在最佳时机给予适当辅助,这将对宝宝的动作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十二月24

为理想行走

  梁永佳,1973年生,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在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任教多年,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主要从事宗教与民族问题研究,曾在西南中国和南印度进行田野工作。专著《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2005)、《象征在别处:社会人类学探讨》(2008),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   如果你没有关注中国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不曾对地方性知识产生过兴趣,对梁永佳这个名字,一定会感觉陌生。他,迈向不惑之年的70年代生人,徜徉于各国文化客舟之中,迎着人类学做耐心的探索,江阔云低,泰然自若;他,一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不同社会中具体也生动的社会事实,以自己的思想维护着文化的多元。   梁永佳关注“起跑线”,追溯起来并不遥远,今年二月份教育部王定华司长在新闻通气会中提出“起跑线忽悠论”,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大讨论,身在新加坡的梁永佳也注意到这一新闻。虽说他早已脱离起跑线带来的教育阴影,但谈及这个词,仍然感慨颇深,事实上,有着深刻的专业学识,又身居新加坡先进的教育体系,他在亲戚眼里俨然成为教育专家,即便这个专家自己还未养育孩子。   一、伙伴、老师与父亲   最好的十年   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有着庞大的亲属关系,梁永佳在过去20年中,每次回乡都会被不同的人问及小孩的教育问题,“哥哥姐姐表姐表弟都会追问我,小孩该怎么教育,他们想解决所有小孩的问题,从6岁到20岁。他们总要问我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非常着急”。   这些“非常着急”的亲人让梁永佳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生在一个小城镇,1980年上小学,小学和初中都是一般的学校,高中读了重点中学。”“我遇上中国教育最差的时候,教育怎么发展,每天都在变,政治和社会变动也很多。”在一般学校中的梁永佳,从来没有努力学习过,成绩却很好,是班长、大队长,常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可是“学校名人”却时常受老师批评,因为他不大听话,尤其初中的时候,在一个很糟糕的学校,还有一群同样让老师摸不透的伙伴,“看起来吊儿郎当”。   实际上,这一群被认为吊儿郎当的少年人,“学习上相互促进,我们会结诗社,一起下围棋”。“我到今天都很感谢初中时候的一些朋友,记得有个同学喜欢数学,他的爱好就是做数学题,很多我们还没有学到的定理,他自己推出来。我们想这不是数学家吗?但是平时老师出的题,我们总是答不好”。这样的孩子在任何学校都能找到,思维敏捷,充满朝气,总有不同的想法,学习上不按部就班,却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有极深的钻研,他们超出了“听话”与“不听话”的分类界限,老师常常不知如何引导。梁永佳回忆至此,十分庆幸,正由于脱离了一板一眼的学习,又有不少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使他“没承受当时因教育缺陷造成的后果”。   如今出现了很多“在家上学”的激烈倡议者,国内也有实践者,他们中的一些人视体制内教育为洪水猛兽,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由父母教导。这样的教育形式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无法兼顾的,那就是让孩子拥有同龄伙伴。孩子内心的宇宙广阔无垠,藏满了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想法和秘密,这些奇妙的体验只有同龄伙伴才能分享。急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学习和生活,很可能毁坏这一珍贵宇宙的源头。正因如此,尽管有不断而来的种种变动,小小的梁永佳和他的伙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大人看不到的地方慢慢长大。   难得的老师   “必须说,现在来看如今的小学和中学,我觉得我这一代还是很幸运的。教我们的小学、中学老师,大概是40年代到50年代生人,是被文革耽搁的一批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学,但他们情操高尚,我记得很多老师对我们很好,做了许多很感人的事情。”   一个孩子能成长成什么模样,归因于很多因素。老师作为一线工作者,不仅连接学生和学校,更是一剂调节教育现场的缓和剂。谈及是否有老师对他产生影响,梁永佳毫不犹豫说“当然”。“后来我知道我的一些老师是文革前的高材生,因为出身不好,以及高考取消,一腔热血白搭了”。这些被耽误的老师在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中只是很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名声,也许有些人的具体名姓学生也没记住,如同河流汇入大海,涛声激越,却无法分辨每一朵浪花的声音。但正是这一批人,未受惠于当时的教育制度,却培养了几代支撑国家的中流砥柱。   年纪小的时候认为老师真心爱护学生是理所应当的,经历了时代变迁,才懂得那批老师的出现是件多难得的事,“现在我看到小孩子和家长,在过节之前到商场给老师买衣服之类的,令人震惊,从小孩子被教会了非常世故的东西”。说到这些,梁永佳不住摇头。   多年后,梁永佳也投身教育做了老师,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评师”活动中,他连续几年均位居前列,“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忘自己的追求”,“待人诚恳,正直”等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回想当年他那些为学生点燃炉火暖好屋子,等待学生去上课的老师,如今他的作为岂不正是师道之传承。   父亲的选择   梁永佳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中,父亲只是一名小学毕业的普通工人,不懂如何辅导他的学习,却在他上学第一天郑重承诺:“你今天去上学了,你要记得,我就算是要饭,也会供你上大学。”小孩子不懂,却记得清楚,后来当梁永佳面临人生的取舍时,他想起了这句话。身边亲友沸沸扬扬的反对声也因为这句话消失了,在他们看来,梁永佳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梁永佳明白,这是一个他必须负责的选择。   只是一个孩子对于什么是“负责”,并没有深刻的觉悟。选择了文科之后,梁永佳出现了很多孩子都面临的状况:爱玩。第一次考试排在二十多名,学校把成绩单寄到家里,父亲看到后,对他说“是你自己选择读文科”,到期末考试,梁永佳的成绩升至第五名。低文凭的父亲,在关键时候,没有絮絮叨叨,也没恼怒打骂,为梁永佳提供了宽松的选择空间,只在他犯了原则性错误的时候才出言责问,显示了过人的见识。   如何理解自由与责任是成长的关键,自由的选择是否意味着可以抛弃责任?恰恰相反,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一个孩子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就同时接下了选择所带来的担当与责任。惧怕责任的人也会惧怕自由,梁父对梁永佳一向宽和,初中和伙伴同进退也好,爱好哲学也好,均未过多管束,反倒是身旁的一些亲戚与同辈会耻笑他,“哲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梁永佳仍然自由地发展了自己的兴趣。也许对文科的喜爱是源于偶然,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偶然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报以热烈向往的梁永佳是幸运的。也因此,当看到踏着兴趣的步伐一路行走似乎快要忘记初心的儿子,梁父这时的一句“是你自己选择读文科”,意味深长,令梁永佳如醍醐灌顶,不敢懈怠。   80年代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是处于集体优先的状态,但父母在管束上张弛有度,梁永佳反而成就了自己的个性。而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个体的主人,要发扬个性,反而因为要获得成功,被迫学习各种东西,个体没有真的得到体现。这一点,梁永佳看得清清楚楚。“我们那一代,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很低。我们整个一条街都没人去过大学,更没人上过大学。大人不过觉得孩子以后可以和他们一样,做个工人。再说家里几个孩子,不成功就不成功吧,还有一大家子人呢,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不一样,社会风险程度很大,失败也许就意味着掉进坑里爬不起来。现在的信息量也很大,家长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封闭了,他们看到很多好的东西,自己也很羡慕,于是将理想转嫁给孩子,我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   事实上,“起跑线”上的爸爸妈妈,那种急切的心理,有多少“不自私”呢?他们大概可以看看诗人纪伯伦《论孩子》里是如何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口述/梁永佳  采写/柯婷

2018十二月24

带孩子上班,可行吗?

  反对者认为,工作场所是讲效率的地方,小孩子在身边跑闹,与气氛和环境都不甚相合。   带着孩子上班?或许是因为单亲妈妈、未婚妈妈现象比较频繁,而妇女产假也比较短,这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流行起来。有的妈妈觉得不切实际,有的妈妈却十分渴望。在中国,带着孩子去上班,可行吗?   现象直击:带孩子上班在国外流行   记者采访在美国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研究的专家孙老师了解到,如今,允许在职妈妈带孩子上班的美国公司越来越多。部分公司允许刚生完孩子的女职员一边工作一边照看孩子。而且还在公司里开设了专门的“育婴服务室”,为职场妈妈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随母亲一同“上班”的婴儿已经成为很多美国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银行和食品制造企业的一道风景线。   “母亲们可以把摇篮车放在办公桌旁,直接在办公桌旁喂奶,或者到一个专门的房间喂奶。”据介绍,如果工作时间规定严格,有的美国公司会要求母亲在照看孩子时打计时卡,把这段时间从工作时间里减去,以免其他员工觉得不公平。积极倡导带婴儿上班理念的社会机构“工作场所带孩子”称:带孩子上班好处很多,不但能帮助员工更早回到工作岗位、减少人事变动,还可以鼓舞士气、提升整体生产力。   案例解读:幸运的莎莎和妈妈   在美国的一所室内设计公司,设计师戴维女士带女儿莎莎一起上班。莎莎从七个月大开始就跟妈妈去上班,前后跟了一年多,直到两岁去托儿所。莎莎和妈妈的幸运来自于戴维的女老板,她非常理解做母亲的难处。她觉得,“做老板的,除了关心赚钱以外,更应该关心员工的幸福。” 牋牋   另一方面,幸好戴维的24个同事都很喜欢莎莎,一点也没有因为办公室多了个小孩而不高兴。其中一名同事秀芳说,自从莎莎跟妈妈来上班以后,办公室变得温馨多了,也不像以前那样刻板。“大部分时间莎莎都在靠近妈妈的一个角落自己玩,累了就睡在垫子上。通常她午睡两小时,起来吃过点心没多久,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午休时间我们会带莎莎出去散步。当初她学走路,大家都鼓励她、要她迈开步伐走,慢慢地她终于学会了。小朋友不但不影响工作,还为办公室带来了生气。”   家长看法:   赞成:“能带孩子上班简直是梦想”   眼瞅着国外的妈妈们可以“带孩子上班”,很多中国的在职母亲都在期盼:“这一情况什么时候能在国内实现就好了。如果可以带孩子上班,能解决多少家庭问题啊,那简直是我们的梦想。”   应该给职场妈妈更多支持   “如果真的要带着孩子上班,肯定是迫不得已,就是小孩在家没人带!”在天河城写字楼工作的Mika说:“从前如果是干农活的话,妇女背着孩子下田是再正常不过了。就是现在,如果是自己开的档口,带着孩子上班,谁也不会说什么。开大排档家的孩子还不就是在火炉边长大吗?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都在办公室里上班,所以就没法兼顾看孩子了。”Mika觉得,社会上“支持、关心职场女性”的声音不该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应该切实有所行动。   允许“小跟班”等于增加福利   “其实公司附设托儿中心就等于是增加员工福利嘛。”吴文颖说:“希望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公司的某个公共场所开辟一个角落,摆上几张桌子,让‘小跟班’们自带一些玩具或书籍,建立一个临时的‘儿童乐园’,家长可以轮流过来照看一下,大孩子也能起到照管小孩子的作用,这样就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还能使员工感觉到单位里弥漫着浓浓的人情味,工作起来更加有热情。”   带孩子上班“多全其美”   很多家长都觉得,带孩子上班不但可以加深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加深了解,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以参考。“现在社会环境改善了,但孩子往往只能看到父母早出晚归的身影和赚来的能够买到很多东西的钱,却没有亲眼见过父母辛苦拼搏的过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李晓东觉得,“与世隔绝”的孩子们也许以为自己每天上学已经是世上最苦的差事,不懂得珍惜,亲子间也容易有“代沟”。“而如果可以带孩子上班,有些孩子就会因此对父母产生崇拜,甚至立志毕业后从事与父母相同的职业。”   反对:带孩子上班影响工作环境   记者采访发现,坚决反对“带孩子上班”的人也为数不少。小魏说:“不是不想带孩子上班,但是现实上有点做不到。”原来,小魏也曾经因为无奈而把孩子带去了公司,结果是“事情基本没法做,孩子一会儿缠着上网一会儿嚷着要喝水。”另一方面,同事们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小魏总觉得自己像个被众人指点来议论去的“怪物”,心里老是打着鼓。“领导会怎么看我呢?同事要笑话我吧?”小魏心里一直后悔,心想下次真是再也不要把孩子带去公司了。“既然想做职业女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