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 的存档
2018十一月3

规则会抑制孩子创造力吗?

  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孩子们的情绪逐渐稳定,慢慢步入了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家长朋友们的心态也逐渐放松下来,原先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担忧和焦虑情绪逐渐平复。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规矩地坐在人群中时,他们心中欣喜之余又升起了一丝新的担忧。交流中,不少家长会对幼儿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规则和要求颇有微辞,认为孩子太小,这么多规矩和限制会对孩子的个性有所影响,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有这些担忧的主要是那些平时喜欢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比较关注的家长,也是那些对学校寄予厚望的家长。   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区别是,在家庭中倾向于一家人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利益和兴趣高于一切,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明显;而幼儿园虽也强调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要,但是这种满足是在不牺牲更多孩子集体生活和集体利益为基础的。所以,幼儿园比家庭中多了很多为了顺利进行集体生活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从吃喝拉撒到坐立行走,事无巨细均有规则。   是不是幼儿园的这些规则一定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性为代价呢?其实不然,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说对遵守规则和创造性培养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些许偏差。   当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育儿问题常常都是围绕着规则展开的,要么是规则感不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其他人和集体的存在;要么就是畏畏缩缩,谨小慎微,毫无个性可言。孩子走出家门进入教育组织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社会也开始向孩子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大门。孩子需要理解和掌握周遭环境的变化,并按照所理解的界限来采取行动。如果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行为方式,这将会使孩子避免很多危险,从而使孩子更加安全;也能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欢迎,使孩子在人群中更加自信,这份自信是孩子良好社会关系的起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么说,不是让父母和老师严格地管束孩子,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对成人察言观色。正好相反,父母和老师应该在规则的范围内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比方说,在马路上要求孩子靠边走,但是孩子是走道牙还是蹦跳着走,那就是他的自由和需要了,如果父母喋喋不休地希望孩子按照你认同的方式行走,孩子可能就会故意逆反,直至破坏规则。这一点幼儿园的老师就做的比较好,如要求孩子独立吃饭时,至于用左手还是右手、先吃菜还是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行动。   规则是个性和创造性的基石,孩子只有在明确的规则范围内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所谓,懂规则方能展个性。   

2018十一月3

相处VS相思:隔代教育绘本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给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造成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意见冲突。甚至对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问题,都矛盾重重。下面是一些讲述隔代亲子关系的优秀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对隔代亲子关系进行了解读。   一、相处   1、《歌舞爷爷》–凯迪克金奖作品   爷爷在孙辈们前重现年轻风采。老人,小人都需要陪伴,我们对下爱得够多,对长辈则陪得少,更少去欣赏老人们的曾经,而回顾过去分享过往是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是不是多看看家里老人的”节目”呢   亲子–爷爷为何费劲地给孩子们show歌舞,孩子们未必清晰,但是孩子们对与爷爷的歌舞的围观和喝彩,是对爷爷的认同,让读者想起自家的老人是否可以唱歌、跳舞、乐器表演。。。等老人的兴趣爱好的展示。   关系–孩子对于老人的才艺的认可,会让祖孙更加亲密,也会弥补老人自感衰老的无助感,也会让孩子以老人为荣的荣誉感。   2、《艾玛画画》—花婆婆芭芭拉·库尼的“画婆婆”   艾玛72岁了,有四个儿女、七个孙子女和十四个曾孙子女,孩子们来时,艾玛会烤布丁、做奶油巧克力派,还会摆满鲜花,孩子们也会带来好多礼物,那时她非常快乐。可是他们不会呆很久,所以—艾玛觉得很寂寞。于是她画画了。。。   亲子—独居老人的寂寞人谁都无法彻底解决,何况从书里看又是寡居的老人。艾玛已经算是“品味生活”的老人了,但是仍然孤独。她看到孩子们送的一幅画,觉得自己也能画,时间就飞逝如电了。孩子们觉得特别的好,还要艾玛多画一些,艾玛的兴致更高了—特理解艾玛,因为我那80的老娘这几年挣奋力手工制作精美漂亮的割绒鞋垫呢,就是因为大家都赞美都喜欢,我的办公室里还装了框挂在墙上做装饰呢。   老人的作品,与其是爱好,不如说是寂寞杀手!   相处之道:欣赏!做老人的好听众、好观众,点头称是。   3、《先左脚,再右脚》— 汤米·狄波拉   爷爷陪伴着孙子成长,从学说话、走路—“先左脚,再右脚”,爷爷说、讲故事,玩“大象”积木游戏到一起过了最有意思的五周岁的生日,然后爷爷中风了,然后是孩子和爷爷说话、玩“大象”积木,讲故事,扶着爷爷走路—“先左脚,再右脚”,孙子说。。。   是不是很感人,   亲子—爷爷参与养育孙辈在全球都是常见,甭管有薪酬还是无薪酬。有的时候,好的爷孙关系大大促进孩子的成长。在条件许可下,比如长辈的精力、能力许可,我们应鼓励老年人参与抚育孩子。   关系—老人对孙辈们的抚育会让孩子更有爱心,更有家庭观念。   4、《我爱我的爷爷》   很喜欢前后两环衬,都是12幅画面,描绘爷爷奶奶的生活。可是内容却是大有不同,前环衬有8幅是爷爷和奶奶在乡下相互扶持的幸福生活,后四幅是奶奶生病了直到去世,最后是爷爷进城了。后环衬是从城里儿子家回去后的爷爷振奋了精神,和前环衬一一对应—一个人做起奶奶还在时的事情,最后四幅是收到城里来信,儿孙们来乡下看爷爷来了。   这本名字很朴实的绘本,没有吸引到我,后来有机会翻到了,完全被打动了,赶着某网促销抓紧下单。   亲子—奶奶去世后,爷爷来到儿子家,爷爷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引起孙子的好奇,爷孙的共通生活中觉得爷爷有好些神奇之处。可爷爷和大多数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来到第二代第三代家庭的老人一样,有些那么的不自在,所以他要回去了,不仅给孙子们玩具,还要硬塞给儿媳钱,推拖后最后放在了厨房的抽屉里—这是奥地利的作品,可是觉得特中国味儿。   关系—爷爷来到儿孙家,修补了自己因老伴去世的寂寞和伤痛,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不愿意打扰子女,让他又回到了乡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子孙的我们多跑几趟就很好,只要老人的身体允许,完全可以让老人在原有环境下生活。   5、《奶奶来了》   这本韩国引进的绘本是我读过的把老人带来的“麻烦”描画的最为惊心动魄一本—来自乡下的奶奶有时候大小便失禁、有时候会随意的脱了上衣凉快凉快,还有时候会在孙女的学校围墙边睡觉。。。这些事多么让一些大人和孩子面红耳赤,颜面大失的事情啊。   亲子—书中的孩子是个旁观者,她发现和看到奶奶的这些不一样的行为,而出面处理的多是儿子,儿子的孝是无声的课,让孙女跟“陌生”的奶奶去贴近—那是爸爸的妈妈啊,“那奶奶爱爸爸是不是像爸爸爱我这样呢?”   关系—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孙女“长高了一厘米”,这是高度,也是时间的长度,奶奶来了,让孙女学到了很多,长高了。   相处—没啥好说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们的行为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   二、相思—因为相处所以相思   6、《外公》-约翰·伯宁罕   我觉得是描绘外孙女和姥爷间关系,以及死亡教育中的最好的一本,很含蓄,画面也不那么幽暗。最后的外孙女推着一辆婴儿车也给你积极的感觉。   外孙女和外公种花种草、唱歌谣、玩看病游戏、到海边玩耍、在院子运动、到河边钓鱼、在雪地里起舞,外公给外孙女讲故事、做草莓冰激凌。。。然后外公病了,然后是让人难过的画面—外孙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望着空空的爷爷做的沙发。   亲子–这里面的相思实际上建立在相处的基础上,正是因为外孙女与外公这样的共同生活,才会让祖孙感情深厚,才会有出神地不舍地望着爷爷的沙发。   所以,相思还没有像有些书那样的“哀”。   5、《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汤米·狄波拉   又是狄波拉的作品。而且这里面除了隔代,还有曾外婆呢。四岁小男孩汤米和家人每个星期天都会去看完外婆和曾外婆—94岁了。汤米总是跟她们问好,还会跟曾外婆一遍吃糖、一遍聊天,老老人和小小孩都在自己的专用椅子上。有时候,在外婆给曾外婆梳头的时候,汤米总是让外婆“绑牛尾巴”,汤米的外公也总是喜欢带着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回来时还会给曾外婆送点心。这样温馨的铺垫总是时伤心的消息—楼上的外婆去世了。   “去世是什么?”“楼上的外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吗?”汤米的问题,在帮助我们给需要解答的孩子提供答案。生命有始有终。“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汤米的妈妈这样“完美的回答”。   有一颗星星滑落,“那也许是楼上外婆给你的亲吻呢!”又是智慧的妈妈的话。   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语言。   7、《爷爷的红脸颊》 …

2018十一月3

怎样“调教”急性子宝宝?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宝宝能有好性格,能够好好适应环境,可是有些宝宝就是急性子,没耐心,这让家长们常常头疼不已。如何给急性子宝宝降降火呢?   家长疑惑:我的儿子2岁7个月,准备9月份上幼儿园,其它都好,就是性格很急,没耐心,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拿到,不然就一边叫一边往地下躺,试过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令我头痛的是每个星期天上早教课时,他总是坐不住,也不合群。当大家要围着圆圈走的时候,他走两步就躺在地下,拉他起来还发脾气。当老师拿教具出来教大家怎么玩时,他就马上过去抢,不给他就又哭又叫,这时另外一个老师就会拉他到一边,一对一地教他,这时教具拿到手他就不哭了,也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为什么其他的小孩都能合群、坐得住、专注学,但我的儿子就定不下来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吗?这样的性格上幼儿园会不会很麻烦呢?   专家分析:其实,幼儿的任性、不通情达理和家长的抚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娇惯、迁就孩子,往往会强化幼儿的利己心理,从而难以形成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历程。学龄前阶段的宝宝,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和“不讲理”。任性心理作为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家长应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   家长在此阶段不应简单地否定、批评宝宝。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借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明白,每个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当这些事情和宝宝的需要有冲突时,宝宝应当学会谅解。宝宝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宝宝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应履行职责,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宝宝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家长可暂时采取“冷处理”,大多数宝宝最终会放弃要求。   家长在拒绝宝宝要求的时候,应耐心告诉宝宝自己的想法,并让他理解,爸爸妈妈很不喜欢宝宝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宝宝逐渐学会讲道理。2岁的宝宝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宝宝的自我意识增长很快,表现是爱说“不”,很不听话。其实如果宝宝以前比较懂道理的话,这时就要耐心一些,对他讲点策略。平时多和他讲道理。对于小孩要永远和气,态度要坚决,他不该做什么事,什么事不对,都需要告诉他。因为他们在没被告之之前是不知道的。要“告诉”,不是“训”,不是“骂”,也不是“打”。要有规矩,犯了哪些规矩结果怎样要事先讲好,然后大人小孩都按规矩办,不是大人惩罚小孩,而是大人协助小孩强化按规矩办事,小孩自己要承担他选择做错事的后果,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018十一月2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我的衣服哪儿去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还记得你的女儿有多少次把她的毛衣“丢”在学校吗?(这个不同于袜子在干衣机里弄没了。)早上她明明是穿着毛衣上了大巴,但是毛衣却从此再也没回到过家。这真让人抓狂!保管好自己的财物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之一。也许你的孩子不是天生就具有责任心,但是她天生就具有学会有责任地做事的能力。她完全可以学会有责任地去做事,就像能够好好看管她的毛衣一样。   在我的研讨班上听课的父母中,很容易看出他们中谁更有个人责任感。在每次课结束时,这些父母会把喝完的饮料瓶扔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而另一些父母会把饮料瓶留在桌子上。谁有责任感,一目了然。他们想留着让谁清理呢?我猜他们根本没学过饭后要收拾餐具。   在婴儿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这时候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他们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时他们也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责任感的孩子知道面临某种情况时该怎样去思考。慢慢地,他们就能够知道怎样安排一项任务,怎样设定目标,并且怎样努力去完成。拥有责任心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让孩子拥有责任心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开始,孩子只是为自己去负责任,然后作为家庭中的一分子来考虑承担家庭责任,以后慢慢会在一个更大的团体中(学校、球队、教会、城市、国家……乃至世界!)负责任,孩子将会在成就和奉献中体会巨大的满足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仅仅是教孩子学着接受或拥有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你要启发他、引导他,并且对他有所期望。责任心的培养要从很小就开始,甚至会比你认为的更早。在几百年之前,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负责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放到今天,12岁的孩子也不一定会做,很难想象吧。当父母整日忙于收草料或在地里干活,一个5岁的孩子会负责照看她的3个弟弟妹妹,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澡,并且还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今天,父母会让一个12岁的孩子独自在家一小时而自己出去办事吗?现在很多成年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自己七八岁的时候就负责洗衣服或洗碗或打扫卫生间(没错,就是厕所!),而现在却没有这种情况了。如果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会让孩子产生这么一种逻辑:妈妈不认为我能做,那我就是不能做,并且我也不用去做。   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觉得自己在家庭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他们只是觉得爸爸妈妈都是无条件地爱着他们,而且现实中,许多孩子在家中非常自我膨胀,但他们从没有意识到家庭的正常运转是需要他也尽一份力的。他们看到的是,家务事有保姆去做、有园丁来打理,有他们就够了。可一旦哪天保姆病了,好多家务就没人管了。可能孩子唯一的责任感就是照顾好自己并做好作业就可以。责任心的培养需要孩子真正感觉到被需要,而且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使大家都从中受益。   研究显示,感觉对于人类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感觉,会对人们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沮丧的成年人往往流露出他的生活没有目的性。他觉得自己不被任何人需要,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如果你觉得自己处于低谷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别人做点儿事情。这就是感觉到自己重要性的途径。为家庭做一些事务,对家庭有责任感,当然能够提高个人的价值。   教孩子拥有责任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一定能够教会的。

2018十一月2

不花钱照样玩得很开心

  在和家长交流教子经验和感受的时候,谈到让孩子尽情玩耍,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唉,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就要舍得花钱。你说,去游乐园玩,哪样东西不要钱?而且,那门票都贵得吓人;带孩子去旅游,吃住行一路下来扔出去的钱也不是小数目;给孩子买玩具吧,现在的玩具动辄上百元……”   也有家长从另一个角度谈玩耍和金钱的关系:“多投点钱,给孩子多买点高档玩具,请个陪玩的也可以,总之,投入越多,孩子自然越高兴……”   如此说来,是不是贫困家庭里的孩子就与快乐无缘,就玩不起了?想想我们的童年,连饭都吃不饱,“玩具”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们不快乐吗?我们耽误玩耍了吗?当然没有,一块泥巴、一根树枝、一颗石子……都是我们最好的玩具,都能带给我们至纯至美的快乐。   所以,玩耍与金钱无关。   正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样,可以说“有钱没钱,都不影响玩”,而且玩耍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也根本和金钱的投入没有任何关联。   东子给80后家长的建议——   1. 同孩子一起玩,既省钱,又快乐。   我和女儿依依玩的好多游戏,金钱的投入是零,但是获得的快乐指数却相当高,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玩high了”。   在依依三四岁的时候,我常常把自己的身体当做一个“大玩具”。   比如,我躺在床上,看到依依进了屋,就装做睡着的样子,紧闭着眼睛趴在床上,却抬起一条腿,高高伸向天花板。依依一看,感到奇怪,咦?睡觉了怎么还举着一条腿啊?于是走过来使劲按下高举着的腿。可是这条腿刚刚落地,另一条腿又抬起来了。她只好扔下这条腿,接着按另一条腿。就这样,两条腿一起一落,怎么也不驯服。   依依咯咯笑着,动起了脑筋。她想办法按下一条腿,然后坐到这条腿上,用屁股压住,然后再用双手按住另一条腿。结果,终于治服了“捣乱”的腿。依依得意地哈哈大笑……当然,不“驯服”的还有胳膊、脖子,甚至嘴巴、眼睛……依依在“征服”的过程中,不断有新奇的“训导策略”产生,也不断发出胜利的笑声……   还有,吃过晚饭后,依依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电视。我在卧室里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头上顶着一个玩具熊,面部用依依的小裙子包着,屁股上挂着毛刷子,一副卡通怪物的形象,然后弓腰驼背,头冲前,屁股蹶着,一步三摇地从卧室走向客厅,走向依依。   乍一看,依依会发出无比惊奇的尖叫,然后就兴奋地跳起来,随着我摇摆的节奏蹦跳着,欢呼着。在我快走到面前的时候,她会迫不及待地扑过来,我则快速后退,装出害怕的样子,倒退着从客厅“逃”回卧室。依依满含期待地朝卧室张望着,静默了片刻后,我又会以新的“造型”出现在她的面前,再次引发她欢快的叫声……   2. 户外游戏照样可以不花钱。   室外的游戏有很多也是不需要任何经济上的投入的。比如一场春雨过后,我带依依拿上小铲子、小水桶等工具,找一处有水洼的地方,开始“挖水渠”、“建桥梁”,或引水,或阻流,看着一股股水流或者被自己引导着流向指定的方向,或者被阻隔在一个小水洼里,依依兴奋地拍手欢笑。这样的游戏常常让依依乐而忘返,不知道疲倦。   依依四五岁起,我就和她玩一种户外走步游戏,游戏的玩法是:我们并排站在一起,然后“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就往前走一步,输者原地不动。我们就这样你输我赢、你赢我输地往前走。当依依走在我前面时,她充满胜利的喜悦,而当被我追上来时,她又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最后在共同的欢笑声中结束游戏。   快乐是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不是靠金钱买来的,不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所以,想要孩子快乐,不是父母从口袋里掏钱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是要靠父母用爱心和耐心去创造条件,引领孩子在快乐的长河中徜徉。

2018十一月2

看电视对宝宝的影响

  一出生就处在电视环境的现代小孩,可能认为电视并不稀奇,就像很自然地认识家中的其他各种器具一样。   当然1岁儿也会关心电视,不过他们恐怕只有在“蛋糕”、“小狗”等画面出现时,眼睛才会为之一亮。但是两岁儿就不同,他对什么时间有什么节目、该按哪个按钮都相当熟悉。而且,对电视内容有相当程度的反应,有时让人搞不清楚他是不是真的能看懂。   有关电视的影响,基本上从2岁开始,以下是作父母该注意的事项:   (1)时间、距离的问题   让小孩看电视的持续时间最多只能30分钟;如果看太久,对眼睛相当不好,因此30分钟后必须有一段休息时间。   另外,小孩的座位要比电视位置稍高,距离大约是画面对角线的8倍长,室内的光线和画面相比不可太暗或太亮。   (2)时间分配的效果   2岁儿喜欢凡事都有规则性,看电视的时间若加以分配,让他在固定的时间内看喜欢的节目他最高兴。对熟悉的节目,他有如和好朋友见面一样充满兴趣,这时候是让孩子养成节制习惯的最好时机。   一般的幼儿节目时间正好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刻,那就让小孩独自享受电视节目吧!像有节奏感、可以一起运动的节目,都是小孩喜欢且容易模仿的;如果有时间,希望家长尽可能陪孩子一块欣赏,制造一些亲子间共同的话题。   (3)不用担心小孩的模仿   2岁到5岁之间的小孩是最会模仿的,当然电视节目也在模仿之列;不过2岁的幼儿多半不会受节目内容的影响,只会模仿简单的字句或动作,因此不用过于担心。   与其怕电视影响小孩,不如先担心大人的行为或说话是否会影响小孩的发展,不过还是尽可能选择适合小孩的节目。   (4)有冲击性的节目   不适合幼儿观赏的电视节目,是指富有冲击性,像一些残忍、有攻击性、令人畏惧或不安的画面,都容易造成小孩不眠、夜惊、食欲不振等现象。   由于幼儿的理解力不够,往往把这些画面当作真的;因此若要让小孩看这些刺激的节目,大人最好陪伴在侧,并紧抓小孩的手以减少他的不安,看完之后还要对孩子仔细地说明。   (5)“电视儿童”的预防   一般人所谓的“电视儿童”只是单指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事实上这不光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对于电视影响小孩的程度也该考虑。小孩子整天守着电视,把电视当作好朋友,这会使孩子在成长、学习上和社会呈现脱离状态。   由于电视是机器,无法了解小孩的心思,亦不能和小孩促膝对谈地相互交流,因此小孩无法真正吸收知识和培养感情。   不过2岁儿可是个道地的探险家,如果大人能作适当的安排,小孩对电视以外的活动仍然有相当浓厚的兴趣。   (6)电视广告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   自从有电视以来,电视广告对青少年所产生的影响便成了社会所关注并引起很大争论的焦点。   很多幼儿对广告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一听到播放广告的声音,就跑到电视前来看,还会把一些广告词背下来,高兴了,咿咿呀呀地背给大人听。   电视广告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大致上有两种原因:一是广告那种近乎顽强的一再播出,在幼儿的脑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另一个原因是它那精简而直接的表现手法。   当然若单要看这两个特点,不一定只是电视才有,收音机、报纸的广告亦然。但相比之下,电视比较特殊,除了它比收音机、报纸对幼儿影响更大之外,主要原因是它的表现手法,是利用画面的视觉和声音的效果来表达的,而这样的电视广告,其特点就在于它用反复的插映,直接的画面和迷人的音乐效果,直接打动幼儿,使幼儿对事物的模式认识能力得以拓展。   的确,电视广告长则不会超过五分钟,短的只有五秒钟。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把商品的特点体现出来,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广告制作者都在彻底地研究着,也因此,它的经过精心浓缩的表现方式,才隐藏有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作用。   因此,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看一些广告节目,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利的。   提示:电视辐射伤害宝宝皮肤   家长可以做个试验:洗干净脸,然后打开电视机连续看一两小时。之后,照镜子看自己的脸,脸色有点发暗。再用一块白色的湿巾擦脸,湿巾上会留下一层黑。这是因为空气中的灰尘受电视辐射的影响而粘附在脸上所致。   专家表示:传统的电视机辐射较大。这些电视使用电子射枪式进行逐行扫描,产生的辐射存在电视周围,尤其是电视机周围1米内的危害最大。电视辐射能导致脸上长色斑,尤其是宝宝还很小,应该从小防护宝宝娇嫩的皮肤。   长期看电视还会产生“电视病”,包括视力下降、颈椎病、腰痛、消化不良等。   防护对策:平时让宝宝看电视要平视或稍微俯视,千万不要让宝宝坐在地上总仰视电视不要关灯看电视。看电视的距离要适中,可以荧光屏对角线为标准,不超过7倍就可以,4-5倍距离最好。每次看电视不超过2个小时。

2018十一月1

父母的提问

  家长:芭芭拉,我喜欢听你讲自己是怎么长大的,你有一个美好的、富有节奏的童年,对此我一点也不惊讶。可是,我是在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里长大的,我母亲苦恼不堪。生活对她来说简直是乱成一团,她总在洗衣服,总在急急忙忙地干这个,干那个。我发现自己现在也在重蹈母亲的覆辙。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该怎样抓住节奏的感觉,并把它带给我的孩子们?我好像做不到。   家长:我也是!我感觉自己的内在很混乱,有时候我的需求和孩子们的需求完全不同。下午,有的时候我感觉需要到户外去,可也许孩子们确实需要待在室内。我该如何平衡他们的需求和我自己的需求?   芭芭拉:我会从小处着手。选择一天中的一个方面,并问问自己如何在那个活动中建立一个美丽的节奏。当你感觉到一种新的节奏已经渗入那个活动,再挑选下一个。   家长:你能举个例子吗——什么样的活动?   芭芭拉:洗碟子如何?那是我们都要做的事情。试着为这件事创建一个惯例。你是如何清理餐桌的?要全心全意地去做手中的工作。你的孩子也会把这一点吸收进去的——你的态度非常重要。我们是匆忙地洗完碟子,还是一个一个专心地洗干净?   家长:我家是完全乱套了。每天晚上都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我的丈夫总是不在家。我们吃过晚餐,就把餐具留在那里。那时已经到睡觉时间了。我把孩子们弄上床,这时已经很晚了,于是我自己也睡觉了,盘子就丢在那里不洗。当家里一片混乱的时候,第二天孩子们的表现也不好。他们好像不能顺利地玩下去。   芭芭拉:把晚餐时间提前会有很大的不同。你作清洁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多一点玩耍的时间。这样他们在睡觉前可以有时间去消化,这对他们的健康有益。   家长:我总怀疑自己是否太刻板,因为我喜欢床铺得整整齐齐的,碟子洗得干干净净的。我是不是太死板了?然而,你今天所讲的让我觉得,也许自己力图有秩序是对的。为了满足女儿的需要,我必须得调整自己的节奏。   家长:我知道你的意思是说,既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要考虑他们的节奏。那太难了!   芭芭拉:这就像玩杂技,对不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死板和无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家长:我干活的时候,如果孩子们也来参与,最后总是会弄得一团糟。有时候是因为我无法提前做好让他们帮我的准备,有时候我会想:“让我快点做完吧,一个人!”   家长:我干活的时候,如果孩子也想参与,我会让他们在烤箱盘上或地板上工作,免得小豆子撒得到处都是,或者这里那里都是布头。这样他们就不会给我添乱,事后也不用怎么清理。   芭芭拉:让孩子参与我们日常的家务活是一门真正的艺术。试着提前想好该怎么做,这样你就不会临时手足无措。如果做好准备,孩子的表现会非常好,令人欣慰。   家长:我们家的生活没有规律,每天的日程都不一样。我会在一个晚上以及第二天的下午出去上课。我想问一下,怎么让孩子知道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如果他们知道我们哪天要外出,哪天要留在家里,应该会好一些。   芭芭拉:在幼儿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是用“星期一”、“星期二”——而是用“烘焙日”、“绘画日”来记住每周的日子。他们记住的是那一天要做的事情。试着让每一天都有一件孩子们可以参与其中的事情,用这件事情来识别这一天。   家长:周六吃煎饼,周日吃鸡蛋,这样可以吗?   芭芭拉:是的,这是孩子们识别日子的一种方法。其他的方法可能包括把某一天作为“换床单日”,另一天则清扫游戏室,把架子上的玩具分类整理。   家长:不久前我读了一本关于亚米希部落的书。书里的女主角虽然生活和工作都很艰苦,却不抱怨,不焦躁,这令我非常感动。她会想出点子来布置餐桌,并因此而心满意足。我自己两岁的孩子一直想帮我布置餐桌。我喜欢看她铺餐垫,那其中有一种简单的美。有时我想起过去我只想快点完成任务,根本不愿让她帮忙,我就忍不住想要流眼泪。   家长:我母亲很有秩序,但是不太懂得变通。小时候我觉得那样太死板。然而,那些节奏也许已经深深融入我的内在,因为我发现我不喜欢乱糟糟的生活。   芭芭拉: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面对生活,我们要保持灵活性,要包容,不能把清洗日看得高于一切。我们不能变成计划的奴隶。可是如果我们有一个每天要做什么的基本计划,事情会顺利得多。   家长:我有一个孩子。上帝保佑有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的!有时我耗费了整个下午的时间也找不到节奏。快吃晚饭的时候,我会变得非常恼火。从我丈夫那里我也得不到任何安慰。我不擅长创造安静的时间。我现在就指望着儿子三岁以后可以独立一些,有时可以自己单独去玩一会儿。我真的不想老得坐在那里念书给他听。   芭芭拉: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该到户外去了。改换一下场景。呼吸点新鲜空气。   家长:要是到了午睡时间,孩子们不再午睡了,而我却累了,该怎么办?   芭芭拉:我曾经告诉我的孩子们,尽管他们不累,可我累了,我让他们在自己房间里玩半个小时。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感觉更自由一点。或者也可以一起躺在床上读一本书。   家长:我们家吃饭的时间一点都不规律,我女儿在早餐时间不饿。我们的晚餐在下午六点到八点之间。我对此感觉到一点自责。洗澡晚了。睡觉时间也晚了。结果第二天早晨又是恶性循环。   芭芭拉:开始的时候,试着缩短这个时间,不要让晚餐时间有两个小时的差别。五点半你可能做不到,但五点半到七点之间呢?这一点做到以后,再试着进一步缩短时间差。   家长:我经常上午就开始计划晚餐,这对我很有帮助。晚餐之前如果很忙,我就把提前熬好的汤热一下,或者用旺火炒个菜。我还用炖锅和瓦罐加快做饭时间。   芭芭拉:我希望今天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带着一些新的想法,去为自己以及孩子建立有节奏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因为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分心的事情,但是节奏可以给你的家庭带来好处,所以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关于今天上午的话题还有其他问题吗?   家长:我想要回到之前你讲过的关于孩子戴帽子的话题。那么在夏天的月份里也要戴帽子吗?   芭芭拉:我们相信孩子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也应该戴帽子。孩子每天需要晒大约20分钟的太阳,以获取骨骼所需的维他命D, 但是润提博士相信,除了这20分钟晒太阳的时间,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两点之间是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的。如果过度日晒,不管什么肤色的孩子都会被太阳光线伤害。阳光暴晒和灼伤会导致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不论暴晒和灼伤发生在什么年纪。

2018十一月1

学当一个善于倾听的妈妈

  成人往往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教诲,这样孩子才能懂得更多。可是,权威人士告诉你,你还是该做个——善于倾听的妈妈!   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学院的最新研究显示:当妈妈询问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时,宝宝向妈妈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妈妈只能倾听,不给予宝宝任何其他的帮助,结果发现就是这样简单的倾听,就能够帮助宝宝学得更好。这样的方法当然也适用于爸爸、祖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宝宝在解释的过程中自己会进行推理,这将有助于他们理解遇到的问题,并把以前学过的方法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上。   在宝宝逐渐开始使用语言后,爸爸妈妈要多和宝宝进行语言交流,通过不断的鼓励,让宝宝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当宝宝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之后,往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这个阶段,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倾听的家庭交流常规,让倾听成为生活的一个必须,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种家庭生活的方式。   确定一个交流的时间   每个妈妈每天都应该在自己的时间表里为宝宝“预约”一段亲子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你可以和宝宝游戏、可以陪宝宝玩耍,但最重要的是要全心全意地听宝宝倾诉。可以把“谈心时间”定于每晚临睡前,妈妈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认认真真地当一个称职的“听众”。千万不要小看这种交流,它不仅能增进你和宝宝的亲子感情,还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习惯,宝宝会乐于与你分享他的经历与心事,同时也会乐于听取你的意见。   要耐心   倾听的形式远大于事情本身的意义。当宝宝向妈妈诉说的时候,妈妈可以蹲下身去,尽量与宝宝保持平视——让她能看到妈妈认真的眼神,让她能感受到妈妈关切的态度。当宝宝有话要说时,不要表现得漫不经心,可以用“嗯……”“是这样啊……”“我知道了”等词语回应。当你尊重宝宝时,也同时赢得了宝宝的尊重。   重复和理顺儿语   平时和宝宝分离后,再聚时,可以询问宝宝:“今天宝宝做了些什么活动?”“宝宝感觉愉快吗?”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宝宝来说,与妈妈交流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妈妈在倾听的同时,可以将宝宝的话加工理顺后再“还”给他,这种亲子沟通不仅能给宝宝带来满足与快乐,还能有效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和宝宝一起定规矩   在爸爸妈妈制定家庭规矩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让他明白每条“规矩”背后的道理,并多听听他的意见,这样定出的规矩宝宝会更愿意遵守。   相信宝宝的行为都有原因   当宝宝做错事后,有些妈妈从不听宝宝犯错误后的解释,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可实际上宝宝的任何行为都有原因。当宝宝做了错事,妈妈不妨先冷静下来,让宝宝说说这样做的原因,再决定如何对待和处理局面,效果往往会更好。

2018十一月1

没啥大不了:缩小转换型家长

  没什么大不了——缩小转换型家长   “奎闵乖!爸爸保证不会疼的。如果你答应爸爸不哭不闹,像个男子汉一样,让大夫好好检查一下,爸爸答应给你买个游戏机,好不好?周末再领你去游乐园,怎么样?”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安抚孩子,好让他配合治疗,于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这种类型的父母就属于把孩子情绪“大事化小”的“缩小转换型父母”。这类父母看重的不是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而是如何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好配合治疗。出于这种心理,家长便缩小和忽视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绪,迫不及待地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   对于缩小转换型家长来说,孩子的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孩子的情绪不以为然。例如,孩子看到小狗吓得脸色煞白时,这类家长会非常漠然和无动于衷,轻描淡写道:“多大的事儿?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当孩子疼爱无比的小狗不幸死去,孩子忍不住伤心地大哭时,这类家长往往会漠视孩子的情绪,冷漠地说:“这点小事都哭,至于吗?”。他们总是试图用轻描淡写来淡化和缩小孩子的情绪,并且迫不及待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更有些家长,还动不动取笑孩子的情绪。“丢丢(羞羞),鼻涕虫,胆小如鼠,爱哭鬼……”边嬉笑边给孩子挠痒痒,试图用这种满不在乎和刺激的方式来逗孩子破涕为笑。   缩小转换型家长把情绪分为好坏两种。他们以为喜悦、快乐与幸福等情绪是好情绪;相反,恐惧、生气、愤怒、悲伤、孤独和忧郁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这些负面情绪。这是因为家长本身不肯认可及承认这些负面情绪,所以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出现这些情绪时,就千方百计地消除这些情绪。   在这种类型父母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会表现得比较迟钝。由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孩子不但会产生不被他人重视的感觉,而且由于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也无法分辨出对还是错,于是陷入彷徨和困惑中,一点点失去自信心。一旦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自然也就无法知晓如何调节自我情绪了。孩子甚至会怀疑,自己之所以会产生不被父母重视的感觉,也是因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所致,于是就会产生盲目的自卑心理。这都是因为无法准确分辨情绪的真实面目才导致的负面效果,即由于无知而时常感到不安。   身边不乏因为失恋而用暴食或疯狂购物等方式来发泄的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在缩小转换型父母膝下成长的。由于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因此试图用更快捷且简单的方式来转换心情,要么干脆逃避问题。这会让他们相比其他人走更多的弯路,就像个空转的机器一样,空虚无比,失落难当。   缩小转换型家长的特点☆☆   1. 对于孩子的情绪,表现得不够重视,甚至觉得无所谓,偶尔还会取笑或轻视孩子的情绪。   2. 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坏情绪对生活本身没有任何益处。   3. 不能容忍孩子表现出的负面情绪,一旦有这种倾向,就急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 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大多不合逻辑,因此不必当回事。   5. 认为小孩子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消失。   6. 对于无法用情绪控制的事,持有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