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 的存档
2018十一月27

BB缺乏安全感的三种表现

  幼儿期(1-3岁),宝宝大脑生理结构逐渐发育完善,机体各系统器官加强了调节作用;并且断奶后,开始摄取幼儿饮食,接触周围环境日渐增多,促使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逐渐发育,语言发育更为迅速。这一时期,宝宝的行为也常常被情绪所左右,他们的情绪外露、善变,往往腮边还挂着眼泪却一会儿就笑了。   情绪有良好的,也有恶劣的,然而,孩子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在什么情绪中,更不清楚这是良好还是恶劣。于是,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忽视婴幼儿的心理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大的隐患。   本期,我们的主题就是婴幼儿的“安全感”。让我们一起透视宝宝安全感,为宝宝的情感发育加加分。   表现一:“害怕”或“害羞”的情绪   幼儿园里的新生杰杰小朋友,非常开朗,活跃,和小朋友们相处得相当不错,是个适应性很强的孩子。不过,当和老师交流时,他就完全判若两人了:老师和他说话时,他就像做错事似的,马上将头低下来,眼睛一点也不敢看老师;小手不断地变换摆放位置,神情非常紧张的样子。   老师提问时,明明他刚才和同伴们一起已经大声把答案都说出来了,可是只要老师请他单独回答,他马上就脸涨地通红,说话也结结巴巴、一字一顿了,声音小得象蚊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他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来自于老师的安全感。因此,他在老师面前非常不自信,总是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什么。   引导原则:抚爱式交流   当他与老师交流出现上述紧张表现时,首先:我装作“不知其然”的样子。仅仅用“摸摸他的头、蹲下来亲切地看着他、对他和蔼地笑笑”等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回应他的紧张表现,也通过这些间接向他传达“老师是友善的”这个讯号,以“淡化”其不安的心理。此时,我们若表现得很关注,或者用“语言”直接介入、问询的话,反而会促使其更加的紧张、不自在。   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杰杰的反应是“戒备”的;而当我“第二次、第三次”依然向他如此传达友善的信号时,他也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完全接受了,他开始会用“微笑”回应老师了。   心理疏导   在请他回答问题时,走到他跟前去,不断地用眼神、语言、肢体动作鼓励他。当然,这种鼓励要包含着使孩子能够感受得到的真诚。不论他讲得对或者错,老师都尽量寻找闪光点肯定他。让他进一步体会到老师对其表扬的“真实性”。家长来接他的时候,告诉家长他如何的棒,诸如:“杰杰非常不错”之类的话语。   不久,在老师面前,杰杰的紧张表现缓解了。回答问题从“结结巴巴”逐渐过渡到“完整的讲述”,而后“举手回答”且能“大声而完整地讲述”了。有时候,杰杰还会跑到老师面前:冲老师笑笑或者拍拍老师后又走开了。虽然他没有说话,但这一个很小的细节,就足以体现杰杰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了。因此,作为家长,也应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心理问题,积极而有效地为宝宝的情商加分!   表现二:妈妈在与不在“大变样”   我班孩子小妤,对妈妈的依赖非常严重。在家时:和保姆阿姨在一起非常乖,一旦妈妈回来了,则粘着妈妈不放。送入园时,保姆送来园的时候,情绪很好,但是只要是妈妈送,小妤非哭得一塌糊涂不可:“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不要走……”没有妈妈的场合,小妤是懂事、讲道理的;一旦妈妈在身边,小妤则相当任性,蛮不讲理,甚至大声哭闹了。   为什么妈妈在与不在的情况下,小妤会判若两人呢?   究其原因,是孩子所获得的“母爱”不够而导致的安全感缺乏。象小妤这一类宝宝,在平常生活中大有人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比率日,

2018十一月27

让宝宝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宝宝在挫折和错误发生后就不会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面对,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心理学家在研究上面类似的问题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归因简单说就是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时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时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够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培育宝宝正确归因,要及早进行。在宝宝刚刚能具有语言交流能力的时候就要开始。比如宝宝撞到了门,家长千万不要说:“门不乖,撞疼了宝宝,该打”而应该说:“宝宝把门撞疼了,门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门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父母若注意引导幼儿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2018十一月27

家长这样避免矛盾的产生

  提前规定好每个年龄段允许做的事情。家庭安全规范,应该是提前制定好的,当然应该具体到哪个年龄允许孩子做什么事情,比如单独在家、独自去商店、骑自行车去朋友家、独自去看电影等等。如果规定不够详细,就给了孩子争议的空间,他会说:“我以前并不知道啊!”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安全规范要提前作出相应修订。   对于8岁的孩子,你可以这么说:“告诉你,我会站到阳台上去看着你自己走过这条街去杰西家。”   对于10岁的孩子,可以这么说:“有个办法可以让我放心,你可以自己骑车去杰西家,大约要过两条街,你到他家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汇报一下就好了。”或者:“好,你和乔纳可以一起去看电影,你爸爸和我会坐在你们后面的某一排。”   对于13岁的孩子,可以这么说:“电影开始前5分钟我送你到影院,结束后5分钟我再去同一地方接你。”   这些折中的办法避免了发生矛盾,同时也告诉孩子你信任他,并能够更好地鼓励他们的独立性。效果会在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不同情况,酌情对待。有一些活动你不允许他在城里做,但是当你们都在郊区或农村时,就可以让他去做。但是需要跟孩子解释明白,让他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他们有不同的独立活动的机会。当你们去郊区农场的亲戚家做客时,就可以允许孩子自己走得比在纽约城里远一点儿。   我有一个朋友对她的孩子非常谨慎小心,但她告诉我,她曾经允许9岁的儿子自己一个人滑雪并且自己乘坐索道上来。因为她知道儿子对滑雪的安全规定非常清楚,而且,必要时周围又有很多成年人可以提供帮助。她跟我说,她儿子的那种从心底焕发出来的自豪感和自己能够独立的骄傲,简直是无可比拟的。   为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制不同的规则。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有的孩子也会独立得比别人更早些,这跟年龄、发展情况以及性格都有关系。就像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抗议:“这不公平!”但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孩子足够成熟之后再允许他们独立做事,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尽管如此,家庭安全规范应该适用于家里的每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