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的存档
2018十一月24

爱迪生妈妈的微笑教育法

  爱迪生从小就特别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只有妈妈能够回答他那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呵呵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她把那些蛋暖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暖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真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   “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从库房里传来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正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被问“为什么”,充满爱的微笑的母亲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在学校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生活中像爱迪生一样喜欢问问题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的小脑瓜总是装满了“为什么”,就看父母是不是能够带着爱的微笑分享孩子的“异想天开”了。

2018十一月24

利诱和打骂有时是必要的

  为了想让孩子对读书有良好的兴趣,能定下性来,我所能运用的手段,刚开始是利诱,给他们制造奖励的机会。   老大小时候从来没出过远门,10岁以前还没去过县城,她总是想要我带她到外面看看。   女儿念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时,我就对她说,考了第一名就带你坐火车去高雄澄清湖玩。孩子也许是受了这种美好向往的驱动,学习果然比平时用功了,结果不出我所料,考了第一名。   作为家长,我当然不能食言,我就带从没有搭过火车的女儿去坐火车,而且是坐慢车到高雄澄清湖,因为坐慢车可以慢慢地看沿途的风景。我们看到哪里,就教给孩子一些课本上没有的自然及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尽我的所能教他们。孩子一路上都很兴奋,她和我说:“妈,我以后每次都要考第一,这样你可以常常带我到外面来玩了。”   平时一些考试,孩子考得好,我也会带他们到台中科学馆,那里有关物理、大自然的知识很多,我们往往是玩一整天才回来。小孩子一到那边会很轻松地去交流、探讨,我让他们自由活动,不去管束,最后再去看一场太空剧场电影,一天就结束了。   我看这样效果不错,后来就如法炮制。他们想要买什么东西,我就会设定一个目标让他们去努力,并时时敦促他们去努力,和他们交换,达到了,我就满足他们;要是没达到,或者没有达到理想时,我就要他们提高警惕心,下次一定要让自己的成绩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不要往下掉。   对小孩的奖励,我大多要他们拿成绩来交换,而不会随便给他们。虽然,物质不是万能的,有时可能还会有负面作用,还有人认为物质交换不好,小孩子会变得太功利主义了……   其实,对于我们这两个小孩子,都只是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我们会用物质来交换,我是要让他们尝尝那种达到目标的滋味是这样的好,这样的令人羡慕,再大了我们就不会滥用这种方法了。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做父母的还常常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在学习上有了一点疏忽,到底该不该打骂他们?   我认为最好不要体罚,因为这可能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层阴影,无形中心里也会有压力,造成反感。   不过,适当的体罚有时候也是必要的,但事后一定要告诉孩子原因,让他了解为什么要打他。这个事后沟通的步骤绝对不可少,免得彼此之间心生隔阂。   教育子女应该软硬兼施,如果对小孩子,每次都用软的方法,他会认为你又不会打他,就会为所欲为。   老大被我打得最厉害的一次是小学三年级时,她的健康教育考了88分。她从来没有考过8字头,每次不是100分,起码也是9字头,可是那次竟然考88分。   那次考的是课外题目,是一条填充题,题目问的是:目前小学学生,哪两种疾病最多?标准答案是蛀牙和近视。她没有近视,也没有蛀牙,不会写,这一题的分数比例又高,一题错就扣很多分。回家后,她把成绩拿给我看,我发了很大脾气,把她的书包丢到墙外,书本、作业簿也都撕掉。   这次其实是我不对,但我还是很生气地对她说,明天你不要去念书了,连这种题目都考不好。我们用非常激烈的方法,把她教训得很惨,她也哭了……   至于比较激烈的手段,我觉得偶尔也应该用一次,往往激烈的手段,只要用一次就能收到效果了。我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她心痛,让她难过,让她知道考这么差是不行的。   事后,我们当然会慢慢分析给她听,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同时也安慰她,因为你没有看清楚,考的又是课外题目,你不能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不过没关系,下次小心一点就好。   让孩子了解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之后,我们又打电话给老师,把这种情形跟老师讲。老师说,没关系,他那里还有一套题目,可以再给孩子做,这件事就圆满解决了。   以前,老二也是不太喜欢念书,他爸爸就用棍子打他,他反而不会屈服。记得有一次他在念语文时,他爸爸在旁边教他,怎么教他都不会,他爸爸就打他,打到出血,他还是不会。这并不是他真的不会,而是他在抗拒,用硬的对他不管用,他不能接受。   利诱和打骂都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趁早定下性来。   当然要孩子定性,还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光有物质利诱是不够的,这点我是从我的生母那里学来的。我母亲在我们亲姐妹上小学的时候,就让她们都迁往城里上学,我现在也是在跟着她的脚步走。

2018十一月24

关键期内学语言会事半功倍

  在关键期内学任何一门语言都会事半功倍   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K.Z.Lovenz)认为: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种认知机能的发展速度很不一致,认知机能发展的这种对时间的依存性,是关键期的重要基础。   从出生到六岁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段时期内,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他们先天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轻松地学会一门或多门语言。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心理迅速发展的过程,他们的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   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内学任何一门语言都会事半功倍,但这并不是说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学习和掌握语言了。如果错过这个最佳时期,语言学习就会教着费力学着吃力,不再像关键期内的孩子一样可以轻松学会。   母语的习得存在关键期,那么第二语言的习得也存在关键期吗?语言学家Johnson 和Newport 分别研究了本族语是朝鲜语和汉语的学习者的英语能力,这些学习者是后来进入英语环境后才开始英语学习。但进入英语环境的时间不同,最早的3 岁,最晚的39 岁。实际研究结果表明,青春期(14 岁)前的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同进入英语环境的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掌握英语越熟练;而青春期后进入英语环境的学习者则几乎没有这种相关性。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同样存在“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第二语言习得就困难得多。(《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   如果你能抓住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孩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接触英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一定能为他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