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 的存档
2018十一月10

让孩子注重打扮究竟好不好?

[导读]很多研究表明,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孩子,大多数心理发展很好。家长可先从关注孩子的仪表开始,由简入难地通过一系列做法,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   转播到腾讯微博   心理专家发现,对自身仪表的重视与否,将影响到孩子自信的建立及一生的心理成长。那么,过分地注重外表会不会影响学习?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仪表习惯呢? 中国的家长总是喜欢为自己孩子做主,“他还小呢”是最常用的理由。其实,说出来可能让人吃惊,孩子从2岁开始,就已经对自己的形象有意识了。那个阶段,孩子刚刚建立起“我”的概念,自我意识逐渐提升。家长不要怕他“小”,应该主动和孩子沟通他的穿着问题,当然,要从简单的开始,比如“今天穿裙子好不好”,“这双红皮鞋真好看”,即使孩子还不能把话说清楚,家长也该用商量的口吻帮他穿着、梳理。 很多研究表明,总是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孩子,大多数心理发展很好。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假设你是一位面试官,你会喜欢穿着清清爽爽的应聘者还是邋遢的?同理,幼儿园老师第一眼看到“山清水秀”的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关照他,得到较多关照和赞许的孩子,心理自然会更加阳光。所以,仪表是影响孩子自信的主要元素之一。家长可先从关注孩子的仪表开始,由简入难地通过一系列做法,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从小拥有良好仪表的孩子,长大后至少会具有三方面的优点:有自信、对自我负责、行为优雅。说穿了,“人为悦己者容”,对自己的仪表负责,其实就是对他人负责,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而要是每个人都穿得清爽舒服,举止优雅大方,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真正和谐。 相对而言,不注重仪表的孩子,更可能会遭到老师的怠慢,小朋友也可能不太愿意和他多来往。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没有自信。 注重仪表,并不意味着穿得太好。儿童时期,我认为每个孩子都不需要穿名贵的衣服,多选择一些深色、棉质、耐磨、有型有款而又不贵的衣服,只要保证出门时干净得体就行。在学校里把衣服弄脏,再平常不过了,家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心疼衣服。洗一洗,第二天再换上一套干净的衣服不就行了吗?“穿得有型,玩得尽兴”,这就是儿童着装的标准。 孩子的价值观建立最主要取决于家长。一方面,家长不能只教孩子穿着打扮,也要引导他做一个爱学习、懂道理的人。另一方面,家长自己待人接物时不要以貌取人,更不要整天只关心买名牌和梳妆打扮,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树立一个观念:把外表打理好不会吃亏,但人的核心价值是内在的修养。 先做“选择题”,再做“填空题”。幼儿园阶段,家长可以每天拿出两套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要穿哪一套。到了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自由搭配自己的服装了,家长只要说清要去的场合就行。孩子穿衣服这件事,家长越早放手越好。

2018十一月10

家庭大调查:你幸福了吗

  妻子经常问儿子:“你觉得幸福了吗?”“你现在是不是很幸福呀?”   妻子问这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家人正在一起休闲玩乐的时候,或是我和妻子各牵着儿子的一只手在街头漫步,或是三个人在家里做游戏,或是我们坐在桌前给他讲书,看他摆积木,等等。因为我绝大多数时间关在书房里,所以这种一家三口共处的时光很难得,这可能便是妻子问儿子这样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是因为妻子先觉得幸福了,所以才问儿子。她设身处地地感受着儿子的幸福,所以认为儿子也感受到了幸福。   而儿子对这问题,要么认真然而面无表情地点头说“幸福”,要么置之不理。   一天,妻子再问他时,我插话说:“不要问他了,他现在还不懂得幸福,因为他一直生活在这幸福中。当他某一天失去幸福,或是长大了,懂事了,回首幼年的时光,才会觉出幸福。”   我们大人之所以会觉得幸福,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品味过团聚、离别、爱、丧失、孤独、拥有、幻想、剥夺等等这些人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我们才明白与家人在一起平淡而亲密地相处,实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家与亲人是永远的最安全的港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与高尚的感情。   然而,这些表面平淡的东西,即使对于少未更事的青年也难有强大吸引力,何况对一个 4岁多的孩子呢。   妻子认为儿子幸福,是以她的视角,基于她人生体验的一种感悟。而儿子要明白这一道理,恐怕至少还需要 20年,甚至 40年,需要他真正长大成人,离家去独闯世界,直到有一天,疲惫了,受伤了,或是历经千辛万苦获得了,才会突然发现,幼年时父母陪自己玩的时光,才是生命最幸福的境界,让功名利禄都显得淡了。   有些人,直到晚年,才意识到这种幸福。   不久前的一天,妻子又不由自主地问:“儿子,你觉得幸福吗?”   正在我们的注视下玩拼图的儿子,显然记得我上次的“高论”,头都没有抬,只是认真地说:“我不懂得幸福不幸福,你问爸爸吧。”   这回答,让我和妻子大笑,也让我们觉得幸福。

2018十一月10

教育孩子要做到顺其自然

  为了教育孩子,我已经翻过了太多的书。当孩子过早被送到学校时,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他们得到的父母之爱和家庭的照料关怀势必相应减少。这时,他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容易受到伤害和遇到困难。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的年龄是5至8岁之间。孩子最好的教师就是父母。当父母在评价孩子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姿态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有一个问题,是养育孩子会发生的实际问题,看到孩子丢三拉四该怎么办?而这时,我们的孩子正屡屡犯这样的错误,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丢,甚至在寒冷的冬天,外套还丢在学校找不回来。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翻开书,发现一个解决方案首先简单分析了原因:对孩子来说,健忘也是一种消极的争取关注的方式……。那么该怎么办呢?比如老是习惯性忘做作业的孩子,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提醒功能,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忘记做作业的结果——老师的惩罚以及自己的羞愧。这一点倒是和日本一个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他的教育方针是顺其自然,按照他的理论,给孩子一段时间去自我做主,自我适应,孩子就会自立并保持生活中各项事务的平衡。也许孩子真的应该是顺其自然成长的,犯错,改正,再犯,再改。而我们只能在其中起到引导和配合作用,真正去干涉的结果并不好。   有趣的道理,就是越少唠叨,越多受益,简而言之是“行胜于言”。联系到教育孩子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在限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也阻止他们去花笨力气做原本简单的事情。其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我觉得中国孩子有一点点可怜,被剥夺了太多的成长空间,也没有学习生长智慧的环境。就像某些孩子不知道鸡蛋是有壳的一样,他们长大后更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生存的艰难。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听我们的话吗?我们不在了,他们会如何?我们对孩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顺其自然养孩子吧。真的!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他是个好人,有着健康的身体,有着坚韧的品质,有着向上的精神,有着快乐而简单的心态,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