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的存档
2018十一月3

规则会抑制孩子创造力吗?

  孩子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孩子们的情绪逐渐稳定,慢慢步入了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正轨。家长朋友们的心态也逐渐放松下来,原先对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担忧和焦虑情绪逐渐平复。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规矩地坐在人群中时,他们心中欣喜之余又升起了一丝新的担忧。交流中,不少家长会对幼儿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规则和要求颇有微辞,认为孩子太小,这么多规矩和限制会对孩子的个性有所影响,不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有这些担忧的主要是那些平时喜欢学习,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比较关注的家长,也是那些对学校寄予厚望的家长。   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来说区别是,在家庭中倾向于一家人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利益和兴趣高于一切,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明显;而幼儿园虽也强调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需要,但是这种满足是在不牺牲更多孩子集体生活和集体利益为基础的。所以,幼儿园比家庭中多了很多为了顺利进行集体生活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从吃喝拉撒到坐立行走,事无巨细均有规则。   是不是幼儿园的这些规则一定会以牺牲孩子的创造性为代价呢?其实不然,不少家长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或者说对遵守规则和创造性培养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些许偏差。   当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育儿问题常常都是围绕着规则展开的,要么是规则感不足,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其他人和集体的存在;要么就是畏畏缩缩,谨小慎微,毫无个性可言。孩子走出家门进入教育组织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社会也开始向孩子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大门。孩子需要理解和掌握周遭环境的变化,并按照所理解的界限来采取行动。如果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行为方式,这将会使孩子避免很多危险,从而使孩子更加安全;也能使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欢迎,使孩子在人群中更加自信,这份自信是孩子良好社会关系的起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么说,不是让父母和老师严格地管束孩子,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对成人察言观色。正好相反,父母和老师应该在规则的范围内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比方说,在马路上要求孩子靠边走,但是孩子是走道牙还是蹦跳着走,那就是他的自由和需要了,如果父母喋喋不休地希望孩子按照你认同的方式行走,孩子可能就会故意逆反,直至破坏规则。这一点幼儿园的老师就做的比较好,如要求孩子独立吃饭时,至于用左手还是右手、先吃菜还是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行动。   规则是个性和创造性的基石,孩子只有在明确的规则范围内才会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所谓,懂规则方能展个性。   

2018十一月3

相处VS相思:隔代教育绘本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隔代教育的时代。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仅给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也造成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意见冲突。甚至对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问题,都矛盾重重。下面是一些讲述隔代亲子关系的优秀绘本,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对隔代亲子关系进行了解读。   一、相处   1、《歌舞爷爷》–凯迪克金奖作品   爷爷在孙辈们前重现年轻风采。老人,小人都需要陪伴,我们对下爱得够多,对长辈则陪得少,更少去欣赏老人们的曾经,而回顾过去分享过往是老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是不是多看看家里老人的”节目”呢   亲子–爷爷为何费劲地给孩子们show歌舞,孩子们未必清晰,但是孩子们对与爷爷的歌舞的围观和喝彩,是对爷爷的认同,让读者想起自家的老人是否可以唱歌、跳舞、乐器表演。。。等老人的兴趣爱好的展示。   关系–孩子对于老人的才艺的认可,会让祖孙更加亲密,也会弥补老人自感衰老的无助感,也会让孩子以老人为荣的荣誉感。   2、《艾玛画画》—花婆婆芭芭拉·库尼的“画婆婆”   艾玛72岁了,有四个儿女、七个孙子女和十四个曾孙子女,孩子们来时,艾玛会烤布丁、做奶油巧克力派,还会摆满鲜花,孩子们也会带来好多礼物,那时她非常快乐。可是他们不会呆很久,所以—艾玛觉得很寂寞。于是她画画了。。。   亲子—独居老人的寂寞人谁都无法彻底解决,何况从书里看又是寡居的老人。艾玛已经算是“品味生活”的老人了,但是仍然孤独。她看到孩子们送的一幅画,觉得自己也能画,时间就飞逝如电了。孩子们觉得特别的好,还要艾玛多画一些,艾玛的兴致更高了—特理解艾玛,因为我那80的老娘这几年挣奋力手工制作精美漂亮的割绒鞋垫呢,就是因为大家都赞美都喜欢,我的办公室里还装了框挂在墙上做装饰呢。   老人的作品,与其是爱好,不如说是寂寞杀手!   相处之道:欣赏!做老人的好听众、好观众,点头称是。   3、《先左脚,再右脚》— 汤米·狄波拉   爷爷陪伴着孙子成长,从学说话、走路—“先左脚,再右脚”,爷爷说、讲故事,玩“大象”积木游戏到一起过了最有意思的五周岁的生日,然后爷爷中风了,然后是孩子和爷爷说话、玩“大象”积木,讲故事,扶着爷爷走路—“先左脚,再右脚”,孙子说。。。   是不是很感人,   亲子—爷爷参与养育孙辈在全球都是常见,甭管有薪酬还是无薪酬。有的时候,好的爷孙关系大大促进孩子的成长。在条件许可下,比如长辈的精力、能力许可,我们应鼓励老年人参与抚育孩子。   关系—老人对孙辈们的抚育会让孩子更有爱心,更有家庭观念。   4、《我爱我的爷爷》   很喜欢前后两环衬,都是12幅画面,描绘爷爷奶奶的生活。可是内容却是大有不同,前环衬有8幅是爷爷和奶奶在乡下相互扶持的幸福生活,后四幅是奶奶生病了直到去世,最后是爷爷进城了。后环衬是从城里儿子家回去后的爷爷振奋了精神,和前环衬一一对应—一个人做起奶奶还在时的事情,最后四幅是收到城里来信,儿孙们来乡下看爷爷来了。   这本名字很朴实的绘本,没有吸引到我,后来有机会翻到了,完全被打动了,赶着某网促销抓紧下单。   亲子—奶奶去世后,爷爷来到儿子家,爷爷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引起孙子的好奇,爷孙的共通生活中觉得爷爷有好些神奇之处。可爷爷和大多数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来到第二代第三代家庭的老人一样,有些那么的不自在,所以他要回去了,不仅给孙子们玩具,还要硬塞给儿媳钱,推拖后最后放在了厨房的抽屉里—这是奥地利的作品,可是觉得特中国味儿。   关系—爷爷来到儿孙家,修补了自己因老伴去世的寂寞和伤痛,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不愿意打扰子女,让他又回到了乡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为子孙的我们多跑几趟就很好,只要老人的身体允许,完全可以让老人在原有环境下生活。   5、《奶奶来了》   这本韩国引进的绘本是我读过的把老人带来的“麻烦”描画的最为惊心动魄一本—来自乡下的奶奶有时候大小便失禁、有时候会随意的脱了上衣凉快凉快,还有时候会在孙女的学校围墙边睡觉。。。这些事多么让一些大人和孩子面红耳赤,颜面大失的事情啊。   亲子—书中的孩子是个旁观者,她发现和看到奶奶的这些不一样的行为,而出面处理的多是儿子,儿子的孝是无声的课,让孙女跟“陌生”的奶奶去贴近—那是爸爸的妈妈啊,“那奶奶爱爸爸是不是像爸爸爱我这样呢?”   关系—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孙女“长高了一厘米”,这是高度,也是时间的长度,奶奶来了,让孙女学到了很多,长高了。   相处—没啥好说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们的行为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   二、相思—因为相处所以相思   6、《外公》-约翰·伯宁罕   我觉得是描绘外孙女和姥爷间关系,以及死亡教育中的最好的一本,很含蓄,画面也不那么幽暗。最后的外孙女推着一辆婴儿车也给你积极的感觉。   外孙女和外公种花种草、唱歌谣、玩看病游戏、到海边玩耍、在院子运动、到河边钓鱼、在雪地里起舞,外公给外孙女讲故事、做草莓冰激凌。。。然后外公病了,然后是让人难过的画面—外孙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望着空空的爷爷做的沙发。   亲子–这里面的相思实际上建立在相处的基础上,正是因为外孙女与外公这样的共同生活,才会让祖孙感情深厚,才会有出神地不舍地望着爷爷的沙发。   所以,相思还没有像有些书那样的“哀”。   5、《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汤米·狄波拉   又是狄波拉的作品。而且这里面除了隔代,还有曾外婆呢。四岁小男孩汤米和家人每个星期天都会去看完外婆和曾外婆—94岁了。汤米总是跟她们问好,还会跟曾外婆一遍吃糖、一遍聊天,老老人和小小孩都在自己的专用椅子上。有时候,在外婆给曾外婆梳头的时候,汤米总是让外婆“绑牛尾巴”,汤米的外公也总是喜欢带着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回来时还会给曾外婆送点心。这样温馨的铺垫总是时伤心的消息—楼上的外婆去世了。   “去世是什么?”“楼上的外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吗?”汤米的问题,在帮助我们给需要解答的孩子提供答案。生命有始有终。“每当你想起她,她便会回到你的记忆里。”汤米的妈妈这样“完美的回答”。   有一颗星星滑落,“那也许是楼上外婆给你的亲吻呢!”又是智慧的妈妈的话。   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语言。   7、《爷爷的红脸颊》 …

2018十一月3

怎样“调教”急性子宝宝?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宝宝能有好性格,能够好好适应环境,可是有些宝宝就是急性子,没耐心,这让家长们常常头疼不已。如何给急性子宝宝降降火呢?   家长疑惑:我的儿子2岁7个月,准备9月份上幼儿园,其它都好,就是性格很急,没耐心,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拿到,不然就一边叫一边往地下躺,试过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最令我头痛的是每个星期天上早教课时,他总是坐不住,也不合群。当大家要围着圆圈走的时候,他走两步就躺在地下,拉他起来还发脾气。当老师拿教具出来教大家怎么玩时,他就马上过去抢,不给他就又哭又叫,这时另外一个老师就会拉他到一边,一对一地教他,这时教具拿到手他就不哭了,也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为什么其他的小孩都能合群、坐得住、专注学,但我的儿子就定不下来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一下吗?这样的性格上幼儿园会不会很麻烦呢?   专家分析:其实,幼儿的任性、不通情达理和家长的抚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娇惯、迁就孩子,往往会强化幼儿的利己心理,从而难以形成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习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心理历程。学龄前阶段的宝宝,往往表现出“自私”、“任性”和“不讲理”。任性心理作为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家长应给予充分尊重和理解。   家长在此阶段不应简单地否定、批评宝宝。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借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宝宝明白,每个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当这些事情和宝宝的需要有冲突时,宝宝应当学会谅解。宝宝经常会提出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宝宝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应履行职责,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宝宝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家长可暂时采取“冷处理”,大多数宝宝最终会放弃要求。   家长在拒绝宝宝要求的时候,应耐心告诉宝宝自己的想法,并让他理解,爸爸妈妈很不喜欢宝宝用哭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宝宝逐渐学会讲道理。2岁的宝宝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宝宝的自我意识增长很快,表现是爱说“不”,很不听话。其实如果宝宝以前比较懂道理的话,这时就要耐心一些,对他讲点策略。平时多和他讲道理。对于小孩要永远和气,态度要坚决,他不该做什么事,什么事不对,都需要告诉他。因为他们在没被告之之前是不知道的。要“告诉”,不是“训”,不是“骂”,也不是“打”。要有规矩,犯了哪些规矩结果怎样要事先讲好,然后大人小孩都按规矩办,不是大人惩罚小孩,而是大人协助小孩强化按规矩办事,小孩自己要承担他选择做错事的后果,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