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 的存档
2018十月15

和孩子谈话的方式影响其智力

  最近,华盛顿大学的医生和科研人员发现,我们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对他们的智力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方式。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家庭的对话,发现家长的说话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交型和指示型。   指示型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命令,比如:“拉住我的手”,“把电话给妈妈”,“好好吃饭”。   社交型家长则会在谈话中使用“什么”,“怎样”和“为什么”。他们会不断想去理解他人:“我真想知道她为什么没来电话?”或是“你觉得咱们应该去哪里?”他们常常会问孩子这类问题,把他们带入自己的思路。   社交型家长的孩子会从这种对话里得到显著的好处。他们普遍地更早学会读写,在学校的功课也更优异。对这个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在不断地理解其他人和事情的过程中,社交型家长无形中引导了他们的孩子思考与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在告诉孩子:要是想加入咱家人的谈话,你得动脑子才行。难怪它的影响能够持续孩子一生。   指示型家长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回答,他们只希望看到指示被遵守。这就是说他们的孩子不需要思考答案,也不用加入谈话。   我是一个以学为主的幼儿园园长及老师,我从很多孩子家长身上看到的,是他们与朋友谈话时是社交型,但与孩子谈话时就变成指示型的了,谈话由充满互动的交谈变成了简洁而有效率的命令,内容也变得枯燥乏味。   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快,往往在几个月间他们就能学会大量东西。家长要想应付如此快速的发展,重点在于提供给孩子丰富多彩的词汇库和能刺激他们思考的谈话。   虽然有的时候,简单明了的指令在孩子身上更有效果,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然而,从长远看,能够带动孩子一起参与,才是对他们更有益的。   如何成为社交型家长呢?我有几个简单易行的小建议:   ——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一边看着书上的图画,一边说出你的想法,并且邀请孩子一起来:“这些小猪要去哪里呢?”,或是“啊哟,这只小鸡躲起来了……它在躲谁呢?”你的问题最好有多个合理答案,这样孩子必须在真正思考之后才能回答,而不是随便猜一个正确答案了事。   ——带孩子买菜的时候,留几分钟时间来跟孩子聊聊天,跟他谈谈刚才见到的食物、人和事情,听听孩子的看法。你可以问孩子晚上想吃什么,其他家人最喜欢吃什么。记得不要太严肃,这是轻松愉快的谈话。   ——当你跟孩子一起排队或是等候时,跟他像朋友似地聊一聊。你会发现小孩能谈论的话题远比你想像得要深,当他问你问题时,你可以摸索他的思路,然后与他探讨所有的可能答案。把指示性的回答留给简单的问题,比如厕所在哪里之类。   ——在家里与孩子谈话时,有意识地让他明白你的思考方式。让他知道你在想认识和理解他,这不但能教导他也如此对待别人,还能让他更愿意加入谈话,并从谈话里学到新东西。   做一个社交型的家长,不仅仅是能让孩子勤于思考,还可以:   ——让孩子明白你在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与你生活中的其他大人一样重要。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欣赏自己的个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不仅仅是听话。   ——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加强他们的读写能力,在学校成绩更优异。   ——教导他们积极沟通,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日后在社会上。这对他们的个性成长极有好处,懂得沟通技巧的人,才最有可能出人头地。   ——让他们学会有创意地思考,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创意思考家,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天赋被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式磨灭了。   ——让孩子更独立自强。   与此同时,社交型的谈话对家长也同样有好处。你会发现你的孩子远比你想像的懂得更多,谈得更深。你跟他们聊得越多,他们的意见也越成熟,从而使谈话更加有趣。很快你就会意识到,在家里跟我们的孩子聊天,不比跟你的朋友们聊天逊色。   假如你不是天生的社交型家长,或是只在面对孩子时不是社交型,我建议你姑且实验三十天,你一定会惊讶它的效果是多么显著!很快地,与孩子聊天会变得自然而然,完全不用你特别努力。而这短短一段实验,对你的孩子来说,却是能够让他们珍藏一生的礼物。娜塔莎·贝姆加拿大温哥华“教育与纯艺术”系列幼儿园园长

2018十月14

恐吓打骂教育孩子弊端多多

  恐吓打骂教育是幼儿教育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   例:某校,一名学生失踪,忙换了家长和老师,问遍亲戚朋友,杳无因讯;学校派人找了全城,结果在一桥洞下发现了该孩子。孩子蜷缩在那里流着眼泪甚是可怜,问其原因,才知道因为这次考试得了92分,他的爸爸说拿不到100分就砸断我的腿。然而父亲的回答很轻松:“我不过吓唬吓唬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不听话或发脾气、不顺从成人的意愿时,他们会哭闹不止,这时,妈妈或爸爸就会吓唬他说:“别哭了,狼来了。”更有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制止不听话的孩子说话,会说:“谁要是再讲话就把谁的嘴巴缝起来。”于是哭闹的孩子停止了哭声,讲话的孩子也闭上了嘴巴,及不情愿地表现出顺从、乖巧的样子。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司空见惯。恐吓打骂孩子会给孩子自身带来很多弊端!   一、自卑感的产生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打骂的同时还不忘教育:“你看人家的孩子多听话,样样比你强,你再看看你……”无形的话语直接刺痛孩子的心灵,孩子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别人。使本来可以做好的事却偏偏不去做或索性去破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行事胆怯、唯唯诺诺,有过强的自卑心理。   二、让孩子产生遗弃感   父母经常打骂恐吓孩子,并说出”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话语,很可能会让孩子信以为真,并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较深的伤痕。父母们随口说出的这一句气话很可能会让孩子长时间处于被遗弃的感受之中。   三、恐吓的贬值。   面对家长的恐吓,有些孩子在家长说的第一次担惊受怕,这样那样的事情做了,结果头也没砸烂,腿也没打断,饭也照吃不误。久而久之,使孩子意识到:“干打雷,不下雨”,不过如此而已。会让孩子产生嚣张的心理。     四、难以预料的后果。   有的孩子性格好强而刚烈。受家长的“恐吓”,精神失常者有之;为了逃避“恐吓”,离家出走者有之;自杀生亡者有之。造成一幕幕人间悲剧,使家长追悔莫及,遗恨终生。   幼儿时期孩子最依赖相信家长和老师,特别重视长辈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微笑都会给幼儿心里造成很大的影响。应该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发,帮助幼儿改正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用自信的心态感染孩子。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幼儿,不能采取打骂幼儿的行为,同时循循善诱,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家长们还要善于积极倾听、了解幼儿的内心。作为教育者,应该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幼儿,从实际出发,万万不可以是使用恐吓打骂的教育方法。

2018十月14

3岁前敏感期的教养要点

  孩子3岁前出现的敏感期主要有:次序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小物体关注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正是父母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时间:出生到3岁。   秩序敏感期表现: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家人把他抱到楼下,孩子就哭了,过了一会儿,把他抱到原来的房间,孩子就不哭了。这表明,孩子对环境、对他原来生活的房间的秩序有了感觉。   秩序敏感期作用: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动作的敏感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更要注意小肌肉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动作敏感期时间:动作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身体运动如走路,另一个是手的动作。走路的敏感期是1—2岁,手的动作敏感期是1.5岁—3岁。   动作敏感期表现:孩子从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   动作敏感期作用: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手连着大脑,手的活动又受到大脑的支配。   语言敏感期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学会母语,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语言敏感期时间:语言能力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能力,3岁以前是口头语言的敏感期,3岁以后才会出现书写、阅读等文字语言的兴趣。   语言敏感期表现:孩子最喜欢的是妈妈的声音,因为妈妈说话的声音给孩子带来各种需要的满足,所以孩子识别最敏感的声音是妈妈的声音。然后从爱听妈妈的声音到听懂妈妈的声音,到听到后动作反应,最后才有语言表达。   语言敏感期作用:0—1岁是前期语言时期,孩子从爱听到听懂;1—3岁是语言期,其中1—2岁的孩子能用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意思;2岁以后孩子进入语言的爆发期,不但会自言自语,而且会模仿成人说话。在语言爆发阶段,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细小物体关注的敏感期   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若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的好时机。   敏感期时间:从1岁半到3岁。   敏感期:孩子对小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比如孩子面前同时有一支笔、一粒花生米、一粒小豆,孩子会首先抓住小豆。因为孩子的视野和成人的视野不一样,成人视野是开放的,孩子的视野是关注细枝末节的,哪个微小,孩子就关注哪个。   敏感期作用:孩子对细小物体的关注其实就是孩子观察力的开始。成人不要打断孩子的关注,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保护他的兴趣。   敏感期的教养重点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的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须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2018十月14

父母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不同

  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许多重复的话语,话说多了,久而久之就变成管教孩子的“口头禅”。你最常对孩子说哪些话呢?你好棒、赶快吃饭、快去睡觉、我爱你、我数到三……本篇将从父母常对孩子说的口头禅中,得知你是哪一类型的父母!   很多人都有“口头禅”,但是你可曾发现自从当了父母之后,好像变得更多了。   父母常在不自觉中对孩子说许多话,而这些话久而久之就成为管教孩子的口头禅呢!因此以下将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些口头禅,分析潜意识中,你是那一种类型的父母!   心理测验题目   现在回忆一下,你最常对孩子说的“口头禅”是哪一句呢?   1号 你好棒   2号 赶快吃饭   3号 快去睡觉   4号 我爱你   5号 我数到三   选择1 你好棒   属于理性型的父母   你是一个对自己自信心十足的现代父母,对自己有一定的目标规划,以很懂得过生活与享受人生。而你更具备着正面思考的力量与积极努力的冲力,因此你们是同年中成功率较高的一群。   当然你们对自己的宝贝孩子,也有一定的教育方式,就是要以鼓励代替责骂,赞美代替批评,让孩子在阳光的生活环境中,健康快乐的长大。相信经由你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他将来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的抗压性,会相对的提高很多。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是健康与乐观的,这就是你希望的孩子教育方式。   选择2 赶快吃饭   属于期待性的父母   你是属于现代孝子型的父母,对孩子真的是爱到心坎里,以及对孩子的用心更是浓到最高点,疼爱孩子的心,将发挥到最极致。因此,你常常会不由自主的编织着许多美好的梦想,与许多精彩的欢乐情境。不过,有的时候你对孩子真的是太过于担心和太操心了,也就是凡事想得太多和仔细,让自己与孩子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压力。   因此,有的时候让自己轻松一点,凡事不要太认真,开心一点,自在一点,让自己适时的放宽心,不要为孩子的事情太过于烦心,这会让你以及孩子享受更大的空间与自由,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不会觉得被父母呵护的太无微不至,而变得不够独立,甚至于太依赖,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选择3 快去睡觉   属于自我型的父母   你是一个属于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父母,而你觉得自己除了当父母这个角色外,也是要做一个称职的丈夫或妻子,以及在职场上更是希望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与一定的身份与地位。   因此,常常想要尽全力扮好每一个角色,而弄得分身乏术的你,会觉得时间永远不够用,相对的你对事情的耐心也会越来越不够,很容易因为自己太疲倦,而对孩子的任性与吵闹而发脾气。因为时间与空间有限,所以你是希望每一个人、事、物,都尽量在你的时间表之内,这样一来你会比较能掌握住。   但是有的时候小孩子其实是小魔鬼的化身,当他不按牌理出牌时,做父母的不妨也要对孩子多包容一些、多一点耐心,让小孩的童年更自由自在一些。   选择4 我爱你   属于感性型的父母   其实你是一个心太软的父母,再加上耳根子也很软,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变成爱唠叨的人,让人受不了罗嗦与爱说教。其实你真的只是用心良苦而已,希望孩子不要犯下你以前犯的错,或是希望孩子能了解你对他的爱是无止尽的。但是,有的时候你可能是因为感性的过了头,而让孩子觉得你很罗嗦和烦!   所以有的时候你要懂得忍耐一下,多听听小孩子的想法,或是让他偶尔也去闯一闯、去跌跌撞撞一下,这样的孩子会比在父母的安全网保护下,更快的长大与懂得保护自己,让他跌一跤的痛,会比你说一百次更有效呢!   此外,有时对孩子不妨学习放心与放下,并且训练自己理性一点,这样对孩子成长,也是很正面和有效用的。   选择5 我数到三   属于强势型父母 …

2018十月13

教你如何化解孩子的“委屈”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 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的不应该,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把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怠工,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因为,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2018十月13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方法差异

  在中国出生、 成长, 又在美国生活了20 多年, 中美教育有巨大的差异,本书谈的是家庭教育,在此, 我就讲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别吧。   美国父母一般都自己带孩子, 不要老人或保姆带孩子。为人父母者觉得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 他们宁可多吃些苦, 自己带孩子, 也不要老人或保姆带。而老人一般也不愿给子女带孩子。在中国,却有大量的家庭, 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保姆带。美国人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负责, 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客观上, 父母带孩子比起上一辈带孩子有很多好处,表现在: 代沟小、 更易做到严爱结合、 更贴近新时代要求等。   美国父母工作之余经常陪孩子, 即使偶尔出去活动, 一般也会带上孩子。而中国很多父母似乎自己的事特别多, 不少人晚上经常有出去吃饭之类的应酬,出去也很少带着孩子。当然,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   美国父母一般很尊重孩子, 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凡事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让孩子参与。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当孩子只是孩子,孩子的事常由父母包办, “他还是孩子嘛!”之类的话是中国父母经常说的。   美国父母遇事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 决定怎么做, 而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则是自己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例如, 父母和孩子遇到了一位叔叔。美国人往往是大人问孩子: “你应该怎样称呼这位先生?”然后让孩子自己思考、 自己称呼,而中国父母则直接对孩子说: “叫叔叔!”   美国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让孩子从小就要劳动。美国孩子从小不仅自己的事自己做, 帮着做份内的家务活, 而且从小就要学着“打工”, 如代别人看孩子、打扫卫生、 卖报纸等。年龄越大, 他们的劳动越多。而在中国, …

2018十月13

洗耳恭听孩子的心声

  当孩子想跟您分享他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当孩子想倾诉内心委屈的时候,当孩子想表达自己见解的时候,当孩子为自己犯的错误“强词夺理”的时候……少用嘴,多用耳,做孩子忠实的倾听者,带着耐心、诚心去“洗耳恭听”,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于成人的世界。   身边案例(一)   原来如此   小虎的爸爸很喜欢养花,在他们家的阳台上种了十几盆花草。爸爸每天都按时给花浇水,定期施肥,小虎也经常参与帮忙。一天,爸爸看到小虎把花盆里的花都连根拔了出来,正摆放在地上“研究”呢!爸爸气愤极了,走过去就要打小虎。   幼儿心理解析: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小孩子都喜欢探索、尝试。小虎在学习了“动物几只脚”的歌谣后,萌发了想看一看花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想法,并且把这种想法付诸了行动。当时他只想着满足自己的好奇,没有考虑到爸爸的感受及花被拔出来后会不会死掉等问题。   如果爸爸当时不问原因打了小虎,那么可能连同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打掉了。以后孩子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了。   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是保护孩子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的最好方法之一。   方法运用:   妈妈也很心疼这些花,但是这时她忽然想起不久前刚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大卫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7岁。有一天他正在教7岁的孩子凯利怎样使用瓦斯驱动割草机。这时,他的妻子叫他。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到之处,大约两英尺宽的花卉已被夷为平地。   看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令邻居羡慕不已的花圃被毁坏了,大卫有些失控了,他对孩子吼了起来。这时,他的妻子走到他身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大卫,请记住——我们在养孩子,而不是在养花!”   小虎妈妈理智地拉住了爸爸:“几盆花没有了可以再买,孩子和花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先听听孩子怎么说。”妈妈跟小虎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妈妈:“妈妈知道,你也很喜欢这些花,把这些花拔下来肯定有你的想法。”小虎:“是。”   妈妈:“我和爸爸都想知道,你能告诉我们吗?”小虎:“今天,我们老师教了一首儿歌。”   妈妈:“教的什么儿歌?”小虎:“小河蚌一只脚,大公鸡两只脚,小花猫四只脚,蜻蜓蝴蝶六只脚,章鱼蜘蛛八只脚……”   妈妈:“这跟你把花拔出来有什么关系吗?”小虎:“我想看一看花的脚长得什么样?它们为什么能站在花盆里?”   妈妈:“原来是这样!”   ……   爸爸妈妈在“洗耳恭听”了小虎的行为动机之后真是很庆幸,庆幸刚才没有因为孩子的破坏行为而惩罚孩子。原来孩子的行为背后有那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理由。   知心话语:   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不仅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走进孩子心灵深处的有效手段。   温馨提醒   “洗耳恭听”法在运用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要专注、耐心,不要让孩子感觉是在敷衍;   2.在孩子叙述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发表自己的看法;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表示认同孩子的感受。   专家支招   陈玮,女,1965年7月生。1993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著有《冯德全早教方案④:都市白领育儿手册》在谈到与孩子乐乐进行心灵沟通时,她讲道——   一天,我们看望乐乐的爷爷奶奶,回来后,乐乐的爸爸停车入位,先把车头开进车位里面。4岁的乐乐在车上说:“别这么停,调头。”爸爸不知道儿子为什么提出这个要求,就说:“就这样吧。”说完就下了车。乐乐见状就哭了起来。我说:“你有什么要求应该好好说,不能哭。爸爸开车,想怎么停就怎么停。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就应该说服爸爸。”   这时爸爸打开了乐乐坐的那一侧车门,也问乐乐为什么要调头。乐乐说:“爸爸,把车头停在外面,明天开车时,如果着急,一开车,一拐弯,就能出去了。”原来小儿子是考虑明天开车方便啊。他这个想法是合理的,爸爸连连说好。我也给儿子一个微笑,赞赏他说服成功。   事后我对老公说:“你配合得很好!对孩子的话也要倾听,我们与儿子有了一次心灵上的交流!”   摘自《冯德全早教方案④:都市白领育儿手册》

2018十月12

父母请把自信传递给孩子

  我记得,一次,我带女儿去公园玩,在上一个软梯的时候,女儿不敢上。此时,恰好一个小朋友上去了,我便说:“女儿,你很勇敢,他上去了,你也能上去。”女儿看了看我,说:“爸爸,我能行吗?”我竖起大拇指,坚定地说:“行!没问题!”女儿这才慢慢向上爬,爬到中间的时候停了下来。女儿看着我说:“爸爸,我害怕。”我便走到了软梯的下面说:“没事,闺女,爸爸在下面保护着你。”就这样,女儿最后爬上去了。她下来后,很高兴。我拍着她的肩膀说:“女儿真棒!”她笑了且很自豪。   还有一次,女儿考试后,成绩不理想。我便发火了,我说:“你怎么考的,还不如你某某同学呢?成绩这么差。”后来,一次和朋友在一起玩,恰好他的孩子和女儿读同年级,便谈论起了孩子。我说女儿成绩不好,他说他孩子成绩也不好。我说,就是不刻苦,还贪玩呢!他也有同感。当时,女儿就在身边。回家后,女儿说:“你这样说我,你知道我心里难受吗?”这时我才感觉到,谁不愿意让父母说好呢,即便是不好,让别人知道多尴尬啊!   其实,像我这种做法好多家长都有过。也许,家长的初衷,感觉这是对孩子要求严格。其实不然,这里不仅有家长对自己教育效果的不自信,也有对孩子的改变不自信,同时也存在对孩子的不信任。   首先,父母的自信是教育的良好开端。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教育好孩子。其次,家长的不自信往往来自于不客观的比较,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家长就会感觉孩子有问题;一件事情没做好,就认为孩子没出息;再就是和周围的孩子比较,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没信心。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全面地去看待孩子,不能以点概面,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要采取符合孩子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引导孩子,给自己也给孩子增添一分自信。   其次,父母要做自信传递的使者。要不失时机地将自信传递给孩子,对于孩子每一个成功的表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你真行!”“你能行!”的评价。受到父母信任和期待的孩子,往往会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而会表现得更为出色。这样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再次,父母要创造一个自信的环境。环境的影响是很不可忽视的。一个好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必定对孩子的自信培养起到一个推动作用。经常带孩子去一些很阳光的,带有小小竞争氛围的地方,最好让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孩子的自信与勇敢。   其实,只要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自身做起,挑战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声鼓励,一个微笑,一下轻轻的拍打,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传递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在自信的飞翔中,实现梦想。

2018十月12

马伊?:养孩子要亲力亲为

  在马伊琍和文章结婚后没多久,他俩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第三者”,这个人导致马伊琍在长达九个多月的时间里坐立不安,茶饭不思,马伊琍的生活从此“永无宁日”。她是文君竹,马伊琍和文章一岁半的女儿。   亲力亲为,自学成才育儿路   “要说真正有当妈的感觉还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当你看见这个小东西的一刹那,强大的母爱就把你淹没了,你会想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她。”   马伊琍大概是娱乐圈中极少数自己亲历亲为带孩子的明星妈妈了,除了坚持母乳喂养之外,她甚至坚持不用保姆,固执地自我折磨着。对自己的事一向大大咧咧的她对孩子的事是百分之百的上心,她认真研究各种渠道得到的育儿资料,从不盲从于哪一位专家的意见,对于答案有出入的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会弄清楚喂进宝宝嘴里的每一种食品和药品的成分”,“有些医生动不动就说宝宝缺钙,如果你的宝宝是喂母乳,根本不用担心缺钙的问题,他们只是想推销那些补钙的保健品”,“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要给宝宝喂食,吞咽能保护宝宝的耳膜不受影响”,“给宝宝买鞋要比她实际脚的长度大一公分”……如今的马伊琍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育儿专家,也非常乐于与任何一位母亲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事实上,只要是聊孩子,以往酷劲十足的马伊琍跟任何人都会变成自来熟。   “我会带我女儿去儿童乐园,去亲子中心,在那里,妈妈们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别人顶多看你一眼,知道你是马伊琍就完了,不会有人在乎你是不是明星的。”   为了孩子,马伊琍减少了自己的工作量,只接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戏,并且会要求剧组每天都能回家,保证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我是孩子的妈妈,照顾她是我的责任,孩子的爸爸?他太忙了,跟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他得挣钱养家呀。” 马伊琍又笑了,露出好看的虎牙,原来婚姻也可以如此甜蜜的。   向明星学习:亲力亲为照顾孩子   为什么要亲力亲为照顾孩子?    首先,我们看看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人的心理发展看,人在出生后的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这期间他们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与惩罚中得到发展或抑制。   但是,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向身边的大人模仿,将他看到的各种大人的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说话口气等。这时,他的行为模仿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   亲自带孩子的重要性   如今的金钱社会,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钱请人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出现叛逆、早恋、厌学、网瘾、打群架、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等问题,还是想花钱请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不愿花时间、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人的成长不仅仅是钱堆出来的;人的心理成长更不是钱能换来的。在人的成长中,亲情比金钱、比权力要基础得多、重要得多。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0~12岁),正是在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   因为,即使是亲生的父母,如果没有守在孩子的身边日复一日地付出抚养艰辛,没有让孩子形成对你的声音、相貌和气味的记忆,没有形成那种无法言说的对你的依恋,你也就失去了对他的那种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所以,凡是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与孩子的关系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这样的生活背景。   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即独立、逆反、自我意识增强的成长期),父母就会难以对他进行管教和控制。这时,父母再弥补亲情的话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这成倍付出意味着:弥补的是你欠下的多年“亲情”,而不是钱!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边,用你真心的爱去陪伴他、感化他,帮他找回家的感觉、亲情的感觉,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选择。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见成效的无用功。所以,在这里,我们向马伊琍学习,亲力亲为陪伴孩子成长!   由此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0~12岁),这是你们付出辛苦、并由此获得教育孩子的资本或证书的时期,这份资本和证书不是用金钱换取的,只能亲力亲为!

2018十月12

控制BB体重家长勿犯这些错

  [导读]事实上,孩子肥胖的原因常常就出在父母的一些错误观点,要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重,父母可以应该怎么做?   错误观念一:小时候胖没关系,大了长高后体重就会正常   “小时候胖不是胖”,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养一个胖胖的孩子,自己脸上才光采。   可是体重管理专家指出,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肥胖或轻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发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时再想减就很困难了。   父母应该这样做:   父母至少每半年要为孩子量一次身高、体重,同时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核对参考指数,衡量孩子是否过重甚至肥胖。   如果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程度,不要坐视不管,建议带着他寻求小儿科医生协助。   错误观念二:孩子应该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好的饮食习惯   千万不要在某一天的晚餐时宣布,全家人明天开始每餐吃烫青菜、糙米饭、白煮肉,外加运动1小时,然后就期待你的孩子会照做。   企图一下子把小孩的错误的饮食形态来个三百六十度大翻转并不科学,自己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一瞬间被全部夺去,孩子会害怕。于是情绪大坏,心生反抗,甚至以拒吃表达抗议。   父母应该这样做:   订立容易实行的计划,最多一星期完成一项目标。例如第一个星期,试着让孩子减少吃巧克力的次数,从原本一天一块减少为两天一块,持续一星期之后,再减少成三天一块,以此类推。   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健康的食物,不论是新食物或是你认为他不爱吃的食物,都应该多尝试几次。每一种食物至少要让孩子试过15次以上,他们才会了解自己究竟喜欢还是讨厌它。   可以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外出散步30分钟,如果抽不出时间每天散步,可以选择固定几天安排一些事情让全家人都有机会参加,例如星期五晚上一起逛超市添购家用品,也借此机会教导孩子认识及选择健康食物。   错误观念三:只需要改变孩子的错误饮食观念,自己年纪大了,不需要再纠正了   孩子不只遗传父母的基因,更遗传父母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对食物的选择。如果希望孩子吃得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带头示范。   最近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的研究指出,喜欢吃蔬菜、水果的孩子,通常她们的父母每天也会摄取许多蔬菜、水果,这再次证实父母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论自制或外食,为全家人选择均衡、健康的食物,例如一碗糙米饭、两种蔬菜、一份烤鲑鱼,并在饭后吃一份水果,让孩子看着你把这些食物吃完,觉得很满足、很享受,他们自然也想尝试看看。   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减少吃高热量食物的机会,也避免点超大份量的餐点,更不要三天两头光顾“吃到饱”的餐厅,把全家人胃口都撑大。   错误观念四:少吃脂肪,可以预防孩子发胖   不少父母认为是肥胖来自于脂肪,所以认为让孩子减肥,首先就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脂肪。基于这样的观点,父母在烹饪食物时,常常不用天然的脂肪,而用脂肪代用品;或是让孩子少吃正餐,而是吃一些减肥(减肥食品)配方、饮料或饼干之类的东西。   德国一位营养(营养食品)学家认为,如果每100克含900卡热量的脂肪被热量大大减少的其它食物取代,那么身体就会缺少通常所需的热量,于是大脑便会发出饥饿的信号,促使孩子去早些进食。而且这样还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吃的反正是含热量少的食物,多吃点也没关系,结果往往会吃得比平时还要多得多,不仅未能减肥,反而增加了体重。   父母应该这样做:   不含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健康,某些脂肪酸是生命的所需,是人体新陈代谢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还是要让孩子正常摄取脂肪。   当然,摄人脂肪过多也不好,每人每天有60克左右的脂肪也就够人体所需要的了。   错误观念五:喜欢孩子,就让他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很普遍,大多数父母很宠爱小孩,他们要求什么,父母就照办。有些父母则是受不了孩子吵闹,或者没时间和他们周旋,最快的解决方法是顺从他们的意思,妥协了事。但时间久了终究会伤害孩子的健康。   父母应该这么做:   有些父母想讨好孩子,带他们去吃喜欢的炸鸡、汉堡,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妈妈食品)或好爸爸(爸爸食品),这不是不对,但事先要和孩子说定原则,例如:一个月只能去麦当劳一次。   碰上孩子非要吃一些不健康的食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态度坚定不妥协,但是不当场斥责孩子,先试着安抚他的情绪,简单解释一下原因,如果安抚无效,孩子仍然哭闹,就尽速带他离开现场,回家再行处理。   错误观念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