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的存档
2018十月21

那可不行——压抑型家长

  压抑型家长和缩小转换型家长一样,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把悲伤、生气与烦躁等情绪看作是坏情绪或负面情绪。尽管这两种类型的家长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压抑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情绪给予更严厉的批评。他们的做法早已超出了对孩子情绪单纯的轻视,而是极力把孩子的负面情绪看作是错误,每当孩子有情绪流露时,就会大喝一声“那可不行”,并加以训斥,甚至是惩罚。   压抑型父母认为负面情绪是阴暗的情绪,一旦允许孩子产生这样的情绪,就可能会带坏孩子的性格。出于这种担忧,他们会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全方位的严厉管束。他们坚信,必须锻炼孩子坚强的性格,这样才可能避免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一旦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就应及时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并且正确引导孩子。   压抑型家长看重的不是孩子的情绪本身,而是将目光集中在孩子的行为上。当孩子哭时,不是想着先弄清孩子会哭的原因,而是单刀直入地一句:“不许哭!你要是再哭,我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用这样的话来威吓孩子,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压抑型家长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的所有情绪,孩子表露出哭或生气的情绪时,他们会偏执地认为,这都是因为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表现出的连带行为,于是会更加严厉地扼杀孩子的情绪。   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孩子,自尊感非常低。女孩通常会表现出意志消沉,带有忧郁倾向,而且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不足;男孩则具有冲动或攻击性行为倾向,生气时会本能地用拳头解决。由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仅因为表露了情绪就受到父母的斥责或打骂,所以孩子也只能用同样暴力的行为来表露情绪。由于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孩子有时反而会走向极端。   据研究表明,压抑型父母照顾下长大的男孩,会更早学会吸烟、喝酒,也会比较早熟,认识到性意识,参与青少年犯罪的概率也比较高。   压抑型家长的特点☆☆   1. 轻视孩子的情绪,甚至认为情绪表达是种错误,于是批评孩子。   2. 与孩子的情绪本身相比,这类家长更看重行为,会针对孩子的行为责骂或打孩子。   3. 认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坏性格或懦弱的性格。   4. 认为孩子试图利用负面情绪来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   5. 认为负面情绪必须得到控制。   6. 对于孩子的情绪,不惜采用打骂孩子的方式帮助孩子消除这些不好的情绪,以便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2018十月21

孩子长得漂亮到底该不该夸

  [导读]有很多家长对“该不该称赞孩子相貌”的问题上疑惑不解,称赞多了,孩子容易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称赞少了,甚至不称赞,孩子又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到底怎样做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呢?   如果您的孩子很漂亮   一位网友说,她从不保留对女儿的赞美,总是对漂亮女儿说一些溢美之词。女儿心里也美滋滋的,每天都对别人说自己是小美女,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自得其乐。二周岁以后,基本上衣服鞋子的款式颜色都是女儿自己搞定的,每次都是带女儿去商场,让女儿自己选择,不然的话,妈妈挑的,基本上她会说难看。女儿现在拒绝没有花的衣服,还有黑色的裤子、袜子等,而且对裙子情有独钟。如果哪一天她自己认为穿得特别漂亮,她就会对妈妈说:“妈妈,出去的话人家就会说,‘哇,这么漂亮的小美女呢’,对吧?”然后到镜子前照来照去,扭来扭去。她开始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眼影、口红、眉笔、面霜她都要用一用。经常像成年人那样描来画去,另外,她还喜欢戴妈妈的项链等首饰。   家长一味地盲目称赞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孩子的爱美之心膨胀,在行为上也呈现一种“早熟”的倾向,像“小大人”一样。   如果您的孩子长相普通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着她的肩说。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如果这种赞美能够更早地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那么小女孩的生活则会比现在快乐更多。   别人夸你孩子漂亮怎么做   曾经有一个中国女子在文章中提到,她到一个外国朋友家作客,他家里有个小姑娘,这个中国阿姨就称赞她长得漂亮,还送了她礼物。第二天,这对父母要求她向孩子道歉,这个女子很纳闷:“为什么要道歉?”这对父母说:“你夸我女儿漂亮是不对的,漂亮是我们遗传给她的,而不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你如果这样夸她,会让她以为她天生就比别人优越,这种心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个阿姨后来郑重向小姑娘道了歉。   首先,这对外国夫妇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长相是“不劳而获”的,没有理由以此为骄傲。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把别的事情做好呀,你应该为自己努力的事而骄傲的!”   其次,当别人夸奖宝宝时,要表示感谢。所以,宝宝的陪伴者要先自己对赞美的人表示谢意:“谢谢阿姨(叔叔)的夸奖!”为孩子做好示范;三次示范以后,就可以提示宝宝自己说“谢谢阿姨(叔叔)!”   再次,请不要在别人称赞孩子之后,跟孩子说:“你哪儿漂亮啊”或“你根本就不漂亮嘛”之类的话。跟孩子开这种“玩笑”,尤其是明明她很漂亮也听话,却无中生有或抱着好玩的心态来逗孩子,这样做可以,但最好是在6岁以后,否则会影响她对自我的评判标准,因为6岁以前是婴幼儿自我评价系统建立和完善期,而从“自信的丑远胜过不自信的美!”这句话中,就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多重要了。

2018十月21

谨防儿童智力开发3大误区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都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格伦多曼   误区一:忽视儿童生理成熟度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误区二:“学习”狭隘化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误区三: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比如背唐诗),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