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十月31
阅读此文前,先来测一测你对孩子的情绪反应 在孩子闹情绪时,你的反应常常是– A→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买雪糕吃。” “来,爸爸带你去动物园,不要再发脾气啦!” “你再这个样子,我就不让你出去玩了!” B→ “你这个样子像个男孩子吗?真丢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耍脾气,想挨打啊?” C→ “回你自己的房间吧,等气消了再出来!” “爱哭你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 D→ (不理会孩子的情绪反应,喋喋不休地唠叨) “人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妈妈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测试结果 ★ A类–“交换型”父母: 你认为负面情绪有害,所以每当孩子有忧伤的感觉时,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补”好,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这些反应后,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既然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感觉这么糟?”次数多了,孩子会变得缺乏自信,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很大的压力。 ★ B类–“惩罚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于表达哀伤、愤怒和恐惧而受到你的责备、训斥或惩罚。你以为这样不会“惯”出孩子的坏脾气,或者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坚强。 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带来耻辱、被抛弃、痛苦、受虐待。所以,对于负面的情绪孩子是又憎恨又无可奈何。长大后面对人生的挑战时,孩子会显得力不从心。 ★ C类–“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不予干涉”,让孩子自己去找办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静下来。 因为没有父母积极的引导,一个愤怒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有侵略性,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一个伤心的孩子会尽情和长时间地哭闹,不知道怎样去安抚自己和舒解自己。 ★ D类–“说教型”父母: 你以为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负面情绪就会消失,所以你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 此时,孩子感到孤单无助,仿佛身处黑洞,得独自面对负面情绪带来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训导,只令他苦上加苦。 以上四种是传统的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显然都不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EQ型 EQ型父母这样处理孩子的情绪 EQ型的父母善于感觉孩子的情绪。 看到孩子流泪时,能设身处地地想象孩子的处境,并且能感受到孩子的悲痛;看到孩子生气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孩子的挫败与愤怒。 因为父母的接受与分享,孩子感到身边有可以信赖的支撑,所以更有信心去学习怎样处理面临的问题。 有效引导孩子情绪的4部曲 …
2018十月31
[美]李曼•法兰克•鲍姆 一本没人能终止的书,就连作者本人都不能 李曼·法兰克·鲍姆所尝试的事情,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们,他的写作生涯也会失败。如果美国的孩子们听图书管理员和老师的话,不去读他的书,他今天可能早被遗忘了,而不会登上奇幻故事的首创者和美国科幻小说第一人的宝座了。下面说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鲍姆一直想当作家。他年仅十五岁时,就和哥哥一起为临近纽约州的锡拉丘兹镇办了一份家庭报纸,这份报纸延续了三年。二十一岁时,他开始为一份“真正的”报纸工作。后来他辞了这份工作去当了演员,因为当演员让他有机会写剧本。最后,他财力丰厚的父亲给他买下了几家剧场,排演他的剧本。但七年后,这些剧场悉数倒闭。 在以后的十五年中,鲍姆不停地换工作。他卖过机油,经营过养鸡场;在达科他州开过商店,也办过一份报(他在报纸上声援卡斯特将军);在芝加哥卖过罐子和平底锅,后来成了推销陶瓷和玻璃器皿的流动推销员。 尽管如此,他对写作和演戏的热爱始终如一。他和妻子养育了四个儿子,像很多作家身上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样(参见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介绍),他每天只有在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才能进入他天才的灵魂世界。后来他写了第一本书,书中他把鹅妈妈童谣改编为故事,这本书的成功足以让出版商允许他再试着写几本。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给儿子们讲故事。“突然,”他说,“我觉得这个故事有门,可以写下去。我把孩子们推到一边,抓起书架上的纸,开始写起来。真的好像思如泉涌。后来我都找不到合适的纸了,只好拿起什么纸就往上写,连一摞旧信封上都被写满。” 李曼·法兰克·鲍姆最终写成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作品,并开创了这类故事的先河。他创造了一个被沙漠环绕的奇幻世界,那里充满了巫师、女巫、奇怪的生物和难以置信的发明。这就是《奥兹国的魔法师》。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孩子们的疯狂喜爱!成为一九○○年的儿童文学畅销书。孩子们和家长们马上要求作者写续集,但鲍姆想写新故事。最后,当他的其他故事销售不出去,而他又收到了上万封孩子们请求写续集的信之后,他才开始写续集,然后又写了续集的续集,一共写了十四本有关奇幻王国的书即《绿野仙踪》系列,本本都得到忠诚读者的喜爱。 然而,李曼·法兰克·鲍姆始终还惦记着写其他的书。“也许我需要改用其他笔名来写书。”他想。因此,他用像弗洛伊德·阿克斯(Floyd Akers)和劳拉·班克罗弗(Laura Bancroft)这样的笔名,写了《阿拉斯加的幸运小猎手》(Boy Fortune Hunters in Alaska)和《棒棒糖》(Sugar?LooEf Mountain),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试图把《绿野仙踪》改编为无声电影,但也失败了。他六十二岁辞世,一生中写了五十多本书,十多个剧本,但是只有《绿野仙踪》系列的十四本书获得了成功。 以下选摘的是《绿野仙踪》中的一章,而且是今天不为人所知的一章。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绿野仙踪》系列,很多的图书管理员和老师拒绝让这些书进入他们的书架。他们对孩子们说:“如果你要读《绿野仙踪》,就得自己去买,别想从我这里得到!”现在,你也许在想,他的书里是不是写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残酷的暴力或者肮脏的字眼。其实,根本没有! 儿童文学专家找到了至少三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对待鲍姆写的书: 第一,那时候的图书管理员和老师只希望孩子们读那些能学到些知识的图书。他们认为,一本仅仅让孩子们娱乐的书不仅是在浪费书架上有用的空间,还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 第二,鲍姆采用的句子过于简单。 第三,《绿野仙踪》系列中有太多的“魔法”,却没有足够的“事实”。专家们认为,如果孩子们多读些有关“事实”的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第一个有关学习的疑问很容易辩解,读《绿野仙踪》的孩子们学到了更重要的东西:爱上阅读。而且,你读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认识阅读的重要;你读得越多,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第二点,也可以解释,鲍姆故意保持了这种简单的写作风格,因为他记得,自己在童年时代通常是怎么阅读的。他总是跳过那些难懂的词和令人厌烦的描述,急切地想知道故事的进展。 至于过多的“魔法”,还要看事情的发展。《绿野仙踪》中的“魔法”不久就成了现实。十四年前,鲍姆写到了机器人。十四年后,“机器人”一词正式出现了。鲍姆是第一个想象出机器人的人。在迪士尼创造出奇幻世界的十五年前,鲍姆就想象出了自己的奇幻世界。在苏斯博士(Dr·Seuss)给我们创造了无数新奇东西的半个世纪之前,鲍姆创造了更多的东西。 此后,孩子们一直读他的书,然后这些孩子当上了父母,又开始给自己的孩子朗读。慢慢地,那些顽固的图书管理员和老师全部离开了岗位,代替他们的是喜欢《绿野仙踪》的一代人。事实上,在《绿野仙
2018十月31
父亲节临近,世界著名时尚杂志《时装男士L’OFFICIEL HOMMES》特邀郭晓冬、姜武、黄磊、田亮这几位明星老爸,畅谈他们的育儿之道。 郭晓冬:初为人父有了儿子我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责任。我之前无从想象我会是个什么样的父亲,但有一点很肯定,我会先和他做朋友,我会尽量以身作则。我不想做个溺爱的父亲,但是也不会舍得打,想想都舍不得。现在在为儿子寻找幼儿园。我希望他能够从小就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和小朋友们相处。家里有一架钢琴,不从煤弹奏过,但宝宝很喜欢弹,我会引导他的兴趣爱好,但不会给他太多压力。 姜武:刚柔并济的酷老爹一个好的父亲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给予孩子幸福的环境生活,健康地成长,凡事遇到了困难,做父亲的就应该挺身而出,这是一个男人的天性,也是一个做父亲最基本的责任。处女座的女儿,巨蟹座的妻子和天蝎座的我,三个人的星座属性特别“和谐”,尤其是我和女儿之间的交流,反倒是有种开诚布公的“随意”,这或许就是“异性相吸”的道理吧。 黄磊:特立独行的学院范儿爸爸事实上,一个好父亲的定义不应该有个标准,应该是配套的。因材施教,但又不能太理智、太隐忍、太泛滥、太溺爱,凡事都要有个度,要讲道理。将来女儿做什么都不重要,我也不会强求和规定她的发展,只要她有个健康快乐的心态,个性要好,不“拧巴”就行。多多平时的教育主要是孙莉居多,到了周末,我就会和她一起做游戏、看卡通,陪着学钢琴。之前还上过跆拳道、舞蹈班,这些都是她自己的兴趣,不是家长逼着。将来女儿念书,我可能考虑会送到私立学校,那里相对学习的压力会比较小,考试也不会特别多。 田亮:长大了的“孩子王” 可能是长了一张娃娃脸的原因,我很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有人说像个“孩子王”。可自从做了父亲后,和女儿在一块儿的时候,特别能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有时不经意间,就会有一种特别想保护她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做了父亲之后最大的感受。遇到女儿不听话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说,“再不听话,就开始讲大道理了!”每次女儿听到我这样的“威吓”,都会往床上一倒,她是真的怕了我的“唠叨”,我特别喜欢说话,可能这点也是遗传了我母亲的一点话痨基因。
2018十月30
读书能开阔眼界,提高睿智。多给宝宝提供各种阅读材料;当宝宝能听懂大人们说话时,就给他讲故事,念儿歌,并教他读,反复练习,聪明的宝宝就会背出故事,将故事与图上的内容对应起来。 宝宝发现自己会看书时,就会对读书感兴趣,这将大大地丰富他的思维和认知。妈妈要做宝宝的表率,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对于宝宝好问的习惯及时加以表扬,决不能采取不耐烦的态度。 培养兴趣爱科学 如何培养宝宝对科学的兴趣?你可以平时经常给他提些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什么?”“鸡蛋怎样会变成小鸡?”当宝宝说错时,就耐心地帮他解释。 为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如小木块、积木、纸片,小石头等,让他经常摆弄。不断地给宝宝创造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增强他的好奇心,培养他对事物的探索和解决能力。 特殊培养爱好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如踢球、绘画、音乐,跳舞、棋类等,妈妈要善于发现他的特殊爱好,并为他创造条件。只有满足了宝宝的特殊爱好,才能激发他的天赋。 三项注意不拔苗助长 聪明的宝宝虽有天赋,但学习是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让刚满3岁的宝宝去学习10岁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识肯定是不妥当的。决不要让宝宝“马不停蹄”地学这学那,把学习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样反而会使宝宝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把握赞扬的分寸 适当赞扬宝宝的进步是合适的。有的妈妈对宝宝的每一次进步都过度赞扬,甚至说:“宝宝真了不起,超过了所有的人”,这样的话会使宝宝变得唯我独尊,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正确应对宝宝的脾气 对音乐。绘画,语言有天赋的宝宝,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比普通的宝宝更容易发脾气,对此你不必太关注,给予冷处理,让宝宝去宣泄坏情绪,然后再去引导他控制情绪的能力。
2018十月30
每个孩子都是矛盾的混合体。他们常常会非常坚持地表达一个跟他的本意完全相反的意思。然而,父母却常常会为孩子说好了干什么,却一扭头又变卦的做法大伤脑筋。难道是孩子心口不一,故意制造麻烦吗?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他的感觉和身体真正的需要发生了冲突而不知如何表达。 牋犗窒?/span>1:饿了却不愿吃饭 开饭前孩子就嚷嚷着肚子饿了,还一直念叨着要吃鸡翅。可是,当妈妈做好饭,鸡翅上桌了他竟然连看也不看一眼。 牋?解析: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父母要孩子吃饭时,他正在干一件“超级重要”的事,吃饭意味着所干的事情就要被迫中断,孩子当然就会拒绝吃饭。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饭前10分钟内给他安排任何事情干。 牋?建议:首先,最好不要等孩子饿极了再开饭。其次,此时最好直接指着时钟耐心地跟孩子说:“你看,现在已经到吃饭时间了。”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坐在饭桌前,可以试试把他的饭端到房间里去。很多情况下,孩子反而会欣然地做到饭桌边吃起来。 牋?现象
2018十月30
宝宝进入两岁以后,掌握的词汇量呈飞跃性增长,而另一方面,数的概念也在这个阶段开始渐渐萌芽了。就像许许多多的敏感期一样,抓住这个数字概念的第一敏感期进行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字概念的教育与算术、数学完全是两码事情。一个两岁的宝宝,也许你可以硬性地灌输给他加减法的算式,也许你会很得意地发现在自己的教育下,宝宝能非常熟练地回答出十以内、甚至二十以内加减法的答案,可事实上他并不真正理解,这些题目以及对应的答案对他而言和背诵一首唐诗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这,恰恰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什么是数的概念? 那么什么才是数的概念呢?对于一个两岁左右的宝宝而言,最简单而最直接的概念就是知道多与少、大与小的区分。当你问他“9和6哪个大?”,他可以很熟练地,不假思索地回答你“9”时,那么,恭喜你,你的宝宝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字概念,而这,比他知道“9-6=3”更有意义。 数字概念的最初培养 不要指望一步登天,更不要只让宝宝接触抽象的数字,这对他们毫无意义。也许你觉得实物教学很弱智、很麻烦,但没有办法,任何一个人认识世界就是从个体的实物开始,数字,也是一样。 也许你还记得是如何教会宝宝学会辨识第一种颜色的吧?红衣服、红苹果、红太阳,曾经在宝宝心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慢慢地,因为你的重复、因为他的成长,忽然有一天宝宝就明白了这些不同的事物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红色”,在理解了第一个颜色之后,他会一下子明白你教他的所有颜色所指代的意义。 而数字也是一样。在最初的阶段,实物才是宝宝能够理解的唯一事物,只有在一遍遍的重复与教育之后,他才可能真正了解“1”的涵义,原来“1”代表的并不一定是一只苹果,而可以是一块糖、一个电视机、一个小朋友等等所有的单个物体之后,他就能触类旁通,一下子明白数字真正的含义。 数数的练习 在宝宝理解数字的意义之后,需要加强的练习就是数数。数数在大人眼里是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可事实上,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很多五六岁的宝宝都未必能顺利地数到一百。 别觉得“会数数又怎么样呢?他照样还是不会做题目啊”,要知道,数数才是做加减法的关键所在。你知道在宝宝的眼里“5+2“是什么意思吗?告诉你,他所认识的“5+2”就是有了五粒糖之后妈妈又给了两个,那么就是从五再往后数两个啦,试想一下,如果他不能顺利地数数,又如何能得到答案呢? 数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爬楼梯、上台阶、分水果、数纽扣,用游戏的方式在生活中任何时间段里穿插,比单纯地坐下来练习数数要愉快得多。爸妈如果有空,还可以两个人一起陪宝宝数,比如爸爸数1,妈妈就数2,宝宝接一个3,这样循环地数,难度比让宝宝一个人“阿宝背书”要大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数数的难点在“进十”,很多宝宝能顺利地从11数到19,但他不知道19后面应该是20。所以成人在陪宝宝数数的时候,应该不落痕迹地把这些难点故意留给宝宝,让他们强化练习。 数数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数字游戏,宝宝往往是在数数的过程中渐渐领悟那些生活中极难用实物来表达的数字,比如几十、几百的意思。而两个人的对数,还可以慢慢习得单双数的概念。所以,父母们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小小的数数练习哦。 生活中的教具 随着蒙氏教育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都在考虑要不要掏重金去购买那传说中神乎其神的蒙氏数学模型。 其实,你没有必要去买昂贵的蒙氏教具,那些动辄几百元的加减法板、长短数棒,只要知晓了原理,生活中比比皆是替代品。 吃水果的时候,你可以拿一些出来让宝宝比较,是苹果多还是葡萄多呢?在他还没有学会数数时,你得不厌其烦地数给他听。 搭积木的时候,特别是像乐高这种等量等大的小块积木,不同的块数拼接在一起,长短就不一样了,而且还是同比例的增减,这完完全全就是数棒的模型。 等宝宝再长大一点的时候,你可以拿几个娃娃当成小朋友,拿一堆积木做糖果让他来分,这其实与蒙氏教具中的乘除法板是一个基本理念。 总之,教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爸妈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用直观的教法来灌输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才是以万变授不变的道理所在。
2018十月29
女儿快一岁时,我对她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虽然她不能独自走路,但有了自己的思想,当愿望遭到拒绝时,懂得把身子一横,躺在地上打滚、耍横、撒泼,哭得震天响,一副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样子。 外婆、外公眼疾手快,每次都飞奔过来抱起宝宝柔声轻哄,并满足她各种稀奇古怪的愿望,直到宝宝破啼为笑。几次后,宝宝已能娴熟运用此招来达到她的非分要求。我和先生很担忧:长久下去,她定会变成个不讲理的孩子。 恰巧乡下亲戚过八十大寿,外婆外公要暂别宝宝半个月。外婆才走几小时,宝宝就故伎重犯。饭后抓着外公的放大镜当锤子,不停地敲打钢质椅背。我和先生偷梁换柱把放大镜“抢救”出来。宝宝发现上当,扔掉玩具偏要拿回放大镜,被我们拒绝了,她当即应声倒地,手舞足蹈躺到地上打滚撒泼! 我和先生见状各自散去,先生去厨房忙活,我去书房上网,宝宝一人在客厅地板上声嘶力竭地哭,听得我心如乱麻。突然,“呃”地一声,我条件反射地奔到客厅,见宝宝哭得吐了奶,脖子、衣服里外都是,还有胃液。 “宝宝起来,妈妈给你穿新衣裳。”宝宝见没有她要的放大镜,甩开我的手,继续哭。 拉不起宝宝,我狠狠心,又躲进书房,其实耳朵伸得老长,生怕宝宝昏厥过去。宝宝哭得涕泪齐下万般狼狈,都没见我们顺从她。宝宝终于明白,爸爸妈妈不像外婆外公,可以满足她的任何要求。终于,宝宝放声求饶:“妈妈!”我等这一声感觉好久,忙应声出来,抱起她问:“妈妈给你洗脸,好不好?” “好!”宝宝哭着回答。我赶紧给她洗澡、换衣,和她玩指鼻子游戏,宝宝又快乐得咯咯笑起来。 这一次教训深刻,宝宝再不躺到地上耍泼了。
2018十月29
[导读]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中国人重视吃饭。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首先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喂,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再最后是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可见祖母端着碗,四处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饭。而喂孩子的最大年龄可达十一岁。就是到现在,仍有绝大多数父母会利用中午哪怕只有一个钟头的时间,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当然,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但孩子碗里肉一口都不能少。能看着孩子咂嘴吃香,父母心里更是甜如蜜糖。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跟中国父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因为大人也不吃。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不同的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得动勺子那一天起,就开始自己吃饭了,即使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会去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根本不会有家长跑回家给孩子做饭。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可以在学校领免费午餐。孩子在学校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都是自己决定,家长看不见也不知道。中产阶级的孩子会带饭到学校,大多数是一片三明治,一瓶果汁再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吃了多少,又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事实上,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如果孩子坚持不吃,也就不吃了。尽管美国父母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他们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去吃。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反,中国家长则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大人肯定会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大人就一定要逼他们再多吃。 在这样两种不同生活环境里,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肚子都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应该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是饥还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明白,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有充分的自信,也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明白,自己说什么也不会被信任,时时刻刻要等待大人的命令。每天都要讨好大人,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后,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独往独来,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长大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领导让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严格管教孩子的吃相。美国人吃饭时,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然后双唇作响,不许大声吸面条、稀饭或者其他液体,不许含着满嘴饭菜含混说话,更绝对不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孩子从小就开始训练拿刀叉把排骨、鸡鸭、鱼虾之类在盘中剥净,只叉肉或虾仁入口,而且剥离肉和骨头时还不能在瓷盘上切出声响,一但“砰”的一刀切到盘子上,父母就瞪起眼睛,孩子必须赶紧道歉。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十分尽情尽兴。 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吃饭,影响人的一生。
2018十月29
随着越来越多80后新新人类成为生育主力军,好父母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传统父亲到“新新父亲”,我们经历了一场细腻而艰难的演变。今天,这个部落的一系标志性变化告诉我们:80后爸爸,正在和传统挥手告别! “新新父亲”的10个时代标签 多元化的型格“父亲” 80后的一代是看着时尚大片、风尚杂志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会十分看重对于自我的塑造和定义。“父亲”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单纯的养儿育女的家庭职称,“父亲”是一种骄傲,一段新鲜的旅程,一种对能力的肯定。而我们对父亲的关注,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当人们还没来得及尝出而今的父亲是什么味道的时候,一系列新名词就扑面而来:学习型父亲、养育型父亲、双性父亲、Modern父亲……在对这些词大彻大悟之前,我们先要对这些词的创造者表示敬意。也许正是他们的引领,才使“新父亲”时代能够在此时到来。 亲职教育正在流行 “80后”的一代天生爱玩也喜欢独立,他们经常选择自己的玩法而无所顾及。直到有一天他们成为了父亲,一切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亲职教育让父亲们认识到,自己不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而是需要在育儿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因此,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宝宝的成长中,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班,睡前看看《如何让宝宝爱上你》之类的育儿图书,能和自己的“小新”一边唱着《大象歌》,一边在地上滚来滚去的亲和式父亲会越来越多。这些在60、70父亲们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在80后父亲却得到了大力“推广”,因为他们认定:当父亲是需要学习的,父子间的感情也是需要培养和经营的。而坚信“棒打出孝子”式的“严父”则会越来越少。 直接和孩子说“我爱你” 传统父亲几乎就是威严的代名词,而“新父亲”却擅长刚柔相济。他们有很男人的一面,但是又可以很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当孩子违反了规则时,他们会坚持到底,不讲情面,但是他们不会用粗暴的武力来解决问题。和传统父亲比起来,“新父亲”们的性情更丰富了,他们也更会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爱,对“新父亲”来说,“宝贝,我爱你!”可以脱口而出,他们希望看到孩子可以在自己身上同时体验到坚持的刚强和充满爱意的柔软。 爱孩子但绝不溺爱 “80”后的一代一般的家庭组成为倒金字塔式,孩子少而家长多,给予孩子的爱自然也要多。但在经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后,大多“80后”的男人都明白其实对自己的孩子过分的溺爱是很危险的,真怕自己的孩子承受不了“糖衣炮弹”的轰炸,最后还是像自己一样叛逆、浮躁。于是,“80后”的男人懂得了给予孩子的爱应该有取舍,懂得了适当的否定孩子的成绩也可以使他们“越挫越勇”。当孩子为了一个玩具而在街头哭闹不休时,他们往往不会因为价格而犹豫,而是会为了玩具对孩子有没有益处而苦恼。最后他们也许会选择买上一个玩具,但决不会因为孩子的苦恼,而是在自己看来有买的必要。在孩子犯了错误时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要告诉他错在哪儿。他们不希望看到当有一天孩子需要自己面对、解决问题的时候,却因为之前家长的一味“包办”而成为失败者。 父子之间是平等的 在和父母沟通、相处的过程中,被“80后”最常提及的就是“代沟”这个词,父辈们“以家长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和做派,让他们认为自己的童年基本是在“不平等条约”中度过的,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总是受到管制,这个不好,那个也不行。当他们终于有机会成了一家之主的时候,他们暗暗告诫自己,绝对不可以。他们要给孩子更多说话的机会,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家长,只不过是一名引导员,当孩子的想法出现问题时,只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就OK。当然,在这个前提下,孩子也必须同样的爱父母,懂得和父母分享。在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亲子关系就是应该充满了平等的回馈和交互。 自己的秘密和空间 “80后”的男人们往往被父母看得很紧,缺少自我的空间,他们经常想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而父母却把他们盯得死死的。“80后”的男人们懂得孩子也需要一点私人空间的道理,让孩子在自己看管的大范围内可以更自由一些不是坏事情,他们给孩子自主选择看动画片的权利,会给孩子们选择先看电视还是先学习的权利,会让他选择学习自己兴趣班的权利。在自由的空间里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孩子也有自己的秘密,“80后”的男人上学时经常有被父母跟踪或翻看日记的情况,而今他们更多的是会尊重孩子的权利。只有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他才会尊重父母尊重自己。 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曾经是男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而今套在“新父亲”们身上也并不为过。“父亲”神圣的责任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成为一名在战
2018十月28
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属重中之重。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p> 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 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 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孩子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