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 的存档
2018二月8

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难

  本书主要针对已经度过婴儿期、年满2岁以上的孩子。婴儿时期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对婴儿的护理和照料,婴儿期过后教育就变得更为重要。当然,在婴儿 时期,父母就要克服许多难题,诸如孩子为何总是哭闹,如何让孩子入睡,孩子为什么总在睡觉,如何给孩子断奶等等。而现在,孩子学会了走路,他们能理解大人说的话,自己也开口说话。意识到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从这时起,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记忆。   父母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孩子上学之前,父母要克服各种不同的困难,既要抚养他们,又要安慰和教育他们:生病时照料他们,为他们安排旅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他们化解危机,还要做他们的治疗师。但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这是人之常情。   这本书会带给父母勇气。它告诉父母,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难,只要明确以下三件事:   孩子们还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他们需要父母。孩子越小就越需要父母。给孩子他们需要的一切,这是教育的关键,幸好,这不难做到。   父母也有自己的需求。父母始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状态。这可能导致婚姻失败,伤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教育也意味着要让孩子明白,其他人——即使是父母——也有自己的需求,他们的需求也要得到重视。很多父母在这部分的教育上存在问题。   也许最吃力不讨好的教育部分:父母总对孩子说“做这个!”“别这样!”。其实父母必须让孩子自己明白,那些有意义、会让自己受益的事情,即便他们不情愿也必须做,例如自己穿衣服、收拾房间。同时也要及时制止孩子做毫无益处的事情:长时间看电视、抢其他孩子的玩具、吃大量的甜食,这些事情都是孩子 们经常想做的,甚至是一定要做、迫不及待要做的事情。

2018二月7

如何与宝宝培养甜蜜情感

  别以为初生的婴儿不会看,不懂听,无法与之进行情感交流。其实,婴儿出生后不久便具有“对话”能力,但如果不及时发展这种能力,它就会逐渐弱化甚至丧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对幼猴进行试验。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两   个假母猴的环境里,一个是钢丝做的,手里拿着奶瓶牐小案炙柯杪琛保涣硪桓鍪怯妹ず兔藁ㄗ龅模梢愿缀镂屡啤叭薏?妈妈”。幼猴平时总喜欢依偎在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怀里,只有肚子饿的时候才去找冰冷的“钢丝妈妈”。长期无法与“真”妈妈对话的幼猴长大以后,性格孤僻、呆板,适应能力极差,甚至生产后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因此,要让今天的婴儿不再沉默牐妹魈斓暮⒆哟厦鹘】担缙诘哪赣そ涣骶拖缘酶裢庵匾虿豢赏家皇敝崴啥韬觥W胰衔幸嬗谟ざ⒂哪赣そ涣鞣绞街饕校?/p>   嗅觉交流:婴儿的嗅觉相当敏感。把浸有母乳的布片靠近婴儿鼻端,婴儿可很快止哭,并做出寻乳姿势。因此,母亲应多抱抱婴儿,头几个月尽量和他睡在一起,让孩子熟悉母亲的体味。   听觉交流:婴儿出生一周后,就对声音有强烈的需求,而且还能分辨出人声。所以,别小看母婴之间毫无意义 的“对话”,这种交流可使大脑正处于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并丰富其情感体验。   视觉交流:婴儿出生一个月,可见距离一般不超过40厘米,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但对人脸却具有天生的识别能力。母亲在哺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婴儿常常边吃奶边用眼睛直视自己,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所以母亲应经常对婴儿微笑,与婴儿对视,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触觉交流:母婴之间的触觉交流,最直接体现为母亲授乳。授乳不单能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更为其最初触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婴儿最敏感的部位是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在妈妈温暖的乳房边,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其智力发育可起到催化作用。此外,母亲经常抚摸、拥抱婴儿所产生的肌肤 接触,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2018二月6

妈妈你“心不在焉”有木有

  导读:现在很多年轻的妈妈都是在娇宠中长大的,她们连自己照顾自己都还没有学好,当然更无法好好照顾孩子了。对孩子心不在焉的态度,你的身上也会发生吗?   场景: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身份   亲子活动中,一位妈妈电话不断,似乎非常繁忙。她带着孩子做和面团的游戏时,也时不时发呆,甚至当孩子碰倒了装水的容器,水流得到处都是,她都没有发现。旁边的妈妈提醒她,她才恍然大悟。有妈妈摇摇头说:“带孩子怎么可以这么心不在焉的。”这位妈妈不好意思地说:“我总忘了我都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点评   当妈妈常常心思游离时,孩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察言辨色”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唤回妈妈的关注和爱护。于是,有的孩子睡眠不好,夜里总是醒来甚至吵闹;有的不能独处,总是黏着大人不放……这些情况一般家长会认为是孩子淘气或者任性,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都是孩子过度紧张,长期处于警觉状态的结果。孩子经过漫长的摸索,发现选择“社会性退缩”可以吸引妈妈的关注,因此,他宁肯自己受委屈、遭受成人的误解,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心灵上的孤儿,用自己的“不良行为”换来妈妈时时的关注。   “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指的是妈妈对孩子心不在焉的态度,表现为一种隐隐约约、难以捉摸的气恼。这种态度在哺乳期妈妈身上的表现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事业和家庭双肩挑的知识女性中更为普遍。“母亲非真实性在场”是形成儿童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使孩子每天都处于紧张的抗争状态,其不良影响的结果是会导致孩子出现“社会性退缩”行为。   常见的心不在焉的妈妈类型   心不在焉类型一:忙于工作的妈妈   罗琦生孩子前,工作业绩出色,颇受上司的赏识。但生了孩子回到公司以后,她的很多业务由别人承担了,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为了赢回赏识,她变得更加忙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非常少,有时候甚至在抱着孩子的时候,也会因为想工作的事情而走神。罗琦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夹板”: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让她犹豫、彷徨,殚精竭虑的结果是使她常常“身在家里,心在家外”,面对孩子自然就心不在焉,造成“母亲非真实性在场”。这样的母亲,即使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也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即使妈妈就在身边,他仍然会觉得孤单。   心不在焉类型二: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妈妈”的角色   清扬大学毕业不到2年,就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当儿子醒着的时候,她有时会与他亲切地目光交流、温柔地拥抱抚摸、甜甜地喃喃低语。但也有很多时候,她在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时会心不在焉,她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目标并开始为之做准备。更多时候,为了不打乱自己的睡眠、吃饭和休闲的习惯,她会把儿子交给保姆。虽然家里经济宽裕,丈夫也通情达理,清扬却常常感到紧张、恐慌和焦虑,有时对着儿子,她都会怀疑:“自己已经当了妈妈吗?”   给”心不在焉“妈妈的建议:   建议一:用爱温暖孩子的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要结婚了,母亲送给她一颗珍珠,然后告诉她珍珠的来历。沙子进了牡蛎的壳内,牡蛎觉得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子吐出来。所有,它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抱怨,让自己不开心,沙子也不开心;另一个是同化,与沙子和平共处。牡蛎选择了后者,开始把它的养分挪出一部分,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被裹上牡蛎的养分时,牡蛎觉得它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了。后来,牡蛎给予沙子的养分越多,沙子就愈来愈成为牡蛎的精华,直至成为它生命中的珍珠。获得生命中闪光的珍珠——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也需要妈妈有牡蛎一样的胸怀。   建议二:除了“员工”的角色,你还有一个角色叫做“母亲”   妈妈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多陪伴孩子,不要牺牲孩子的教育时间而忙于应酬。在做一个好“员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角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为此,就算工作繁忙,也要挪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脉搏。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繁忙的职业母亲,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建议三:尽快进入“妈妈”的角色   现在很多年轻的妈妈都是在娇宠中长大的,她们连自己照顾自己都还没有学好,当然更无法好好照顾孩子了。很多妈妈有了孩子之后,还无法从心理上完成从“大孩子”到“母亲”的角色转变,会怀疑,那个小小的陌生的他/她到底是谁?他/她属于我么?这种类型的妈妈要相信自己,这个小生命,从在你的身体里萌芽开始,你们已经进行了成千上万次的交流,还有谁能够比更了解的需要呢?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多抱抱他,多和其他妈妈交流,你完全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你妈妈的地位。

2018二月5

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我够不着,你来帮我!”——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尽管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会离你而去,但是能够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并且有能力的人是所有父母的最大心愿。然后,许多父母都对此往往没有一个预先的认识,也就是说,一般都是等到发现孩子没有向这个方向发展时,才会有所觉察。   最近几年,社会上存在一种趋势: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严密的看管,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左右,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式父母。这种父母毕竟是少数,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年龄尚小的孩子,因为他们事事都还需要父母给指明方向。可问题是这种直升机式父母在十几岁少年甚至青年人中间变得很普遍。父母插手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跟儿女的大学老师会面到查询儿女的银行账户,无一不包。这些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变得独立,只是持续地获得这样的信息——没有父母是不行的。我可以告诉你,那些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他们能行,并且也鼓励他们自己去做。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从未独立的成年孩子以及从未放手的父母。如果这期节目播出,肯定会引起极大轰动,因为现在存在这种情况的家庭太多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成年孩子的错,他也想自己展开翅膀去飞,可是却一直担心对他们父母的影响。其实“病”在儿女身,“根”却在父母那儿,因为他们从不敢放手。这种情况是多么可悲啊。   大家都知道,独立的孩子往往同时也具备多种品质,能够让他们面对未来的人生,健康成长。他们往往拥有坚强乐观的性格。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安全美好,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获得安全感。这些孩子喜欢解决问题,喜欢去冒风险,他们总是生机勃勃。独立的孩子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有何求呢?但是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孩子呢?绝对不是去做直升机式父母。   在独立和自信之间是有着明显的界限的,自信将是我们在第7章中探讨的另外一种品质。但是这两种品质的培养却是有着共通之处的,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够首先将他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谈何自信?独立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独立的要素   孩子要具备独立精神,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一种因素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并且,在培养独立的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是有着直接必然的影响的。   发展程度   处于婴儿期的孩子几乎是完全依赖于父母的,一旦能够脱离父母,独立性就开始萌发了,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但是,父母的关怀会一直伴在孩子左右,确保孩子是安全的:我们一直在养育我们的孩子。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都是这样。我还记得邻居家的那条狗,它的宝宝刚出生就被抱走了,狗妈妈一直嚎叫了几天,真的很悲惨。   即便如此,独立性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成的,刚过婴儿期的孩子很难接受独立的现实。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后,逐渐能够自理,并且渐渐获得独立的能力。想一下你的孩子,大约从9个月时的蹒跚学步,到挣脱你的怀抱快速跑过走廊,然后他能够很快地打开车门跟你上车,在行动上,他日渐独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独立。你的2岁的孩子可能推开你的手,稚嫩地说:“不,我来!”然后把脚放进鞋子里,艰难地试着自己来穿鞋。8岁的孩子骑车去附近的朋友家,会得意地向你展示他有多么独立。11岁的孩子乞求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或想跟朋友去商场购物,这也是在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能够自己作决定,行动独立,这都是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性格   毫无疑问,孩子的独特性格会影响他独立的能力以及想独立的愿望。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亚历山大·托马斯、斯特拉·切斯以及他们的协会在性格领域进行了研究,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还被当做黄金标准。他们在纽约横向研究了性格的各项特征,并教我们如何辨认孩子身上的这些特征。他们的发现之一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某种独特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继续显著地影响着我们在童年时期乃至以后整个人生中各种行为的发展。   性格影响着孩子的世界,性格跟环境相结合,就产生了个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家里是一种个性,而在学校又会是另一种表现。常常有父母跟我说,他的孩子原本外向、热情、活泼好动,在学校里却胆小如鼠。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还从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中学到一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对孩子区别对待。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对每个孩子也要区别对待,没有两个孩子的性格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慢热”型的(这就是这种类型的真实的名称),那么对他来说,在某种环境下要变得独立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这就不足为奇了。他在家里时,周围都是熟悉的环境,都是熟悉的人,这时候他还能够比较独立,但是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时,他就不是这样了。   与此相对的是那些“激进”型(并不是真正的类型名称)的孩子。这种孩子往往非常外向,跟每个人都是“自来熟”,并且看起来似乎毫不畏惧。但是,不要被欺骗了,这种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独立性强,因为他们看起来好像是熟悉环境,知道潜在的危险,也知道遇到什么情况该怎样去反应。且不说他的外向性格,他们也需要培养独立性,也需要用较为公正的眼光去评价。   这两种孩子的父母都需要对孩子多加用心,他们都需要学习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独立。

2018二月4

迎新年,和孩子玩玩时间游戏

  对于时间这个既看不到又摸不着的抽象概念,3岁之前的宝宝理解起来确实很难,但这并不表示他没有时间的意识。年末正是玩“时间游戏”的最佳时机,爸爸妈妈们别错过了。   游戏一:过新年,换年历   准备:新、旧两本年历(封面上有生肖图案)   游戏步骤:   1.取下旧年历。告诉宝宝,2010年马上就要结束了,2010年的年历完成任务了,我们一起把它取下来吧。   2.看看2010年年历和2011年年历有什么不同。把事先准备的新年历拿出来,和旧年历摆在一起,引导宝宝观察一下两本年历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宝宝就有了新旧的概念。   3.认一认两本年历封面上的动物。2010年的年历封面上有只老虎,是虎年,2011年的年历上有只兔子,新的一年是兔年。   4.数数一年有几个月。和宝宝一起翻翻旧年历和新年历,数一数每本年历上一共有几个月,告诉宝宝一年有12个月,2010年是这样,2011年也是这样的。   游戏二:制作“宝宝变化墙”   准备:记号笔、宽丝带(或儿童身高尺)、宝宝的照片、彩纸、双面胶   游戏步骤:   1.将一张彩纸裁成若干等份备用。先拿出其中两张,分别写上年份2010和2011。   2.和宝宝一起将宽丝带垂直贴在墙上,把写好年份的卡纸分别贴到两侧。   3.拿出宝宝照片,引导宝宝指一指哪几张是最近拍的,哪几张是以前拍的,不必要求宝宝排出一个时间顺序,只需要宝宝体验一下自己的变化。   4.让宝宝将2010年的照片贴到2010年的下面,等到新年拍了新的照片后,再贴到2011年的下面。   5.剩下的小纸片是用来记录宝宝从2010年到2011年的变化。比如2010年宝宝一岁,就在小纸片上画一根蜡烛,贴到2010年下面。等到2011年宝宝两岁生日时,再画两根蜡烛,贴在2011年下面。还有宝宝的身高、体重等,也可以用来对比,重点是用对比的形式表现出宝宝从2010年到2011年的变化。   游戏三:制作“四季生活收纳兜”   准备:四格收纳兜、四季图片、日历   游戏步骤:   1.家长拿出四季的图片,和宝宝一起指认,告诉宝宝四季分别有哪些特征。   2.告诉宝宝每一年里面都有四季,而且四季是排好队、按顺序出现的。   3.将四季图片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分别贴到四格收纳兜里。   4.让宝宝把每天撕下来的日历分别放在相应的收纳兜里。平时和宝宝一起收集象征四季的物品、植物标本等,放入相应的收纳兜里,这样等2011年快要结束时,“四季生活收纳兜”就变得鼓鼓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游戏”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这种体验是为宝宝后期学习和建立时间概念做准备的,做游戏时不要陷入到解释时间概念和认知上,那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

2018二月3

孩子牙牙学语家长咋引导

  看笑笑近来呀呀学语的样子,妈妈觉得那叫一个鸟语花又香。   老祖宗造词,那真是字字珠玑贴切到位。比如这个呀呀学语吧,须得亲身接触一个正学着语的宝宝才能领会透彻。所谓呀呀二字,其实就是口齿含混表达不清还硬要冒泡儿的意思。比如“阿布”,可以指阿弥陀佛,也可以指卡通人物;比如“啾啾”,可以是要喝茶(“茶茶”),也可能是要玩小皮球(“球球”);再比如那个“几就”,也许是要出去看汽车,但也许什么指代都没有,闲着无聊磨牙玩儿。   最叫人头痛的还是他一本正经竖着手指头若有所指嘴巴里火星话直蹦,妈妈猜得一头汗他急得汗一头,依依呀呀的言下之意分明是:你怎么那么笨啦,听不懂中国话呀?   尽管说起话来顶多就是个中文二级的水平,笑笑在表扬与自我表扬这方面却已经能拿满分。每天妈妈回家照例都要问:“笑笑今天乖不乖呀?”“乖”,“听没听外婆的话?”回答从无例外都是牎班牛 辈挪还芤慌酝馄排缱趴谒拥难峥厮咭丫械降谌碌诙谟滞庖黄?/p>   渐渐地妈妈发现,只要小朋友感兴趣的都能说得比较像样。就像他爱看的喜羊羊,开始所有的羊都唤作“美羊羊”,现在“慢羊羊”、“懒羊羊”都会说了。看到灰太狼两口子打打闹闹恩爱有加,笑笑就学会了牎袄瞎焙汀袄掀拧保还袄稀弊值姆⒁粲械隳眩凰凰稻统闪恕鞍拦焙汀鞍榔拧薄E级谒那楹玫氖焙颍徭易牌ぬ蜃帕撑赖铰杪枭砩希梦薇裙郧晌薇融泼牡目谄幸簧鞍榔拧保缓笮穆庾愕靥傻乖诼杪杌忱铮桓背员ズ茸忝恍拿环蔚难印;姨傻淖パ蛴蜗吠媪艘患忠患πσ沧匀桓判⊙蛎茄Щ崃私小熬让保还隹诰统闪恕懊。 币郧岸贾辉诳吹缡拥氖焙蚋藕埃挂晕静幻靼资裁匆馑肌=穸鲈缟希种淮┧嘧釉诖勺┑厣下遗埽煌馄乓话蚜嗥鹄匆撤⑸先印V惶嗬鞯暮艟壬炱穑骸懊。∶ 贝趴耷弧椿拐娑耍?/p>   可是要不是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这家伙就捣起浆糊来。这几天爸爸踏破铁鞋地给他办医疗保险,着急上火外加求爷爷告奶奶的。外婆心疼自家女婿,有空就教笑笑说“爸爸加油!”教来教去都学不好。晚上爸爸打来请安电话,妈妈死拖活拽地把大头儿子弄到电话旁边,逼他和爸爸说话,结果蹦出来一句:“爸爸,啊油!”啊油就啊油吧,反正是好话就对了。   要他学的学不会,却时有意想不到的惊人之语。电视里做广告,一个傻帽小孩在超市不要钱似的往怀里搂某种看着就很难喝的饮料,嘴里数着“7、8……”这边笑笑就冷不丁冒了声“9!”得,小学一年级数学免修。吃晚饭时妈妈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话:“笑笑今天出门干嘛去了?”“买东东!”乖乖,还是网络语言,妈妈被第一次听到的这三个字瞬间雷倒,外婆看着妈妈惊愕的眼神,拿手合上了掉下来的下巴,赶紧自我申辩:“我只不过说过两次,没认真教他呀。”好嘛,花钱不用教,当老娘我印钞机啊?       牭?道

2018二月2

怎么养孩子才能省力又省钱?

  在哄孩子玩儿和做饭之间,应该先做哪一样?   想要在老公下班回家之前做好晚饭。但孩子却哭闹不止,让我继续和他一起玩儿。我实在是不知道要先做哪一样。真是郁闷死了。   要先做好饭。   饭要煮熟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先把米放到锅里。孩子哭闹一阵不是什么大事,所以“视而不见”也无妨。当然,要告诉孩子:“现在妈妈要做饭了,等做好了再陪你玩儿。”   如果孩子哭闹不止,或者觉得孩子太吵,或者心疼孩子,那就带着孩子一起做饭吧。既然孩子要和妈妈一起玩儿,就让他和妈妈一起玩“煮饭游戏”,和妈妈一起准备晚餐。   “好,现在是做饭时间。和妈妈一起去做饭吧。爸爸下班回来肯定很饿,要吃饭。所以我们一起去做饭吧。”   听说有新的游戏,哪个孩子会拒绝呢?他肯定会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跑进厨房。可以试着让孩子将大米一杯一杯地放进塑料盆里。也许会很慢很不熟练,但这是既能做饭又能陪孩子玩的唯一方法。还可以让孩子和妈妈一起淘米。无论何时,孩子们都是喜欢玩水的。或者可以在淘米的时候,给孩子几个碗,让他去洗,也可以让孩子帮忙洗一洗蔬菜,剥一剥蒜。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在饭桌上摆一下碗筷,放几杯水。在这过程中,妈妈可以体验一下孩子帮厨的乐趣。   孩子沉醉于这个游戏之后,就不会再缠着妈妈了。妈妈可以从容地准备晚餐。妈妈要做好孩子将水洒得满地都是的心理准备。为了能够安心做饭,承担这点后果也是理所应当的。这就是让孩子快乐、让妈妈更加从容的“煮饭游戏”。   我们常说孩子要“玩儿”,大人是“陪着玩儿”。但这一说法并不正确。大人需要和孩子一起玩儿,孩子也需要和大人一起玩儿,要享受一起玩耍的时光。如果大人是陪孩子玩儿,那就是一种工作;如果是和孩子一起玩儿,那就是一种游戏。和孩子一起玩耍不仅不会增加负担,反而能够释放大人的压力。谁会在玩耍过程中感到负担呢?   孩子说一起玩儿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妈妈陪他,而是希望妈妈能够给他玩具,让他独自玩耍。在妈妈的肚子里,孩子自己也能够玩得不亦乐乎。出生之后,玩玩小手、小脚,都能让孩子愉快一天。要给孩子一双寻找玩具的眼睛。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孩子的玩具。现在开始,试着和孩子在生活中尽情玩耍吧!

2018二月1

4岁前不宜过度强调隐私教育

  女儿3岁半,最近对我的下体好奇。我在洗手间时要敲门进来,让她进来后她会问:“你拉什么?你那边是隐私,不能看!”因为我跟她说过“尿尿的地方是隐私,不能给男生及陌生人看”。昨天我们穿着睡衣在床上看书、游戏,她就直接把头探到我下面看我的隐私处……   女儿想了解妈妈身体,而妈妈说这是隐私不可以看,女儿在“内在发展需求”和“妈妈的教育”之间产生了心理纠结,这样的纠结扰乱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在“让孩子坦然地看父母身体”和“保护隐私与尊重隐私的教育”之间,我们的原则是:满足孩子心理发展需求在先,隐私教育在后。因此,孩子在4岁前,父母要以满足孩子对裸体的好奇心为主,不要强调隐私的教育。   根据孩子心理发展规律,4岁以后,孩子开始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孩子开始接纳社会规则并学习融入群体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让孩子学习尊重他人身体,保护自己的隐私,帮助孩子建立身体界限,逐渐加强让孩子重视身体隐私和尊重他人身体隐私的教育,这样做就顺应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有的父母和家人急于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急于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在孩子4岁前就开始强调保护隐私,这不利于孩子性心理的正常发展。   1.妈妈与3岁儿子谈隐私   昨天,我和3岁的儿子谈到了“身体隐私”。 起因是孩子说想要“摸摸”我,我想到这正好是一个好机会,就说:不行,妈妈不同意。   儿子:为什么?妈妈:妈妈的身体,妈妈有决定权,我现在不同意你摸妈妈。每个人对   自己的身体都有决定权,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能触摸。儿子:那别人摸我的时候,也要经过我的同意对吗?妈妈:对,即使是爸爸妈妈也要尊重你,经过你的同意。如果有人没   经过你的允许,就触摸你,你感觉到不舒服的,要立刻告诉那个人不——   可——以。儿子:嗯,那我如果同意了,别人就可以摸。妈妈(卡壳):但是身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小鸡鸡,屁股,嘴巴……不   要让别人随便触摸。(感觉自己这句话不太恰当,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儿子:为什么?妈妈:因为小鸡鸡,小屁股和小嘴巴,都有个口子直接通到身体里,如   果接触不干净的事物,就很容易把细菌带进去。(感觉自己开始晕了,话题似乎被扯远了)儿子:那隔着衣服就能摸了对吗?(听完这句话,暗呼儿子你太有才了,然后直接晕倒)妈妈(挣扎……):那也不行,这些部位属于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开始语无伦次了)   帮助孩子解决性的问题时,首先解决孩子在当下年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对母亲的身体依恋或感兴趣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妈妈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依恋感,让孩子摸身体并坦然回答相关问题,这就帮助孩子解决了当下的问题。   妈妈如果要拒绝孩子摸身体,可以直接而简单地告诉他:妈妈不愿意或这样做妈妈感觉不舒服等,这样孩子才会听明白妈妈的意思。妈妈在谈话中给予孩子太多的概念,比如妈妈与孩子谈话中提到的“权利、尊重、细菌、感觉、隐私部位、事物、直接通到身体里”等等,这些本来就复杂的概念被妈妈复杂地输给孩子,3岁孩子认知力无法接受和理解。   给4岁前的孩子输入隐私概念要简单明了:“这是你的秘密部位,不可以随便给别人看。”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继续问:“为什么不可以给别人看?”妈妈只要直接告诉孩子“你只要记住这是你的秘密就可以了”。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太多的解释会让孩子更迷糊,也会让父母陷入困境。   2.奶奶对孙女不恰当的教育   女儿两岁半,从小是奶奶在照顾,每次在洗屁股或是上厕所时,奶奶会不停地对女儿讲:“不要给陌生人看见或是男孩看见你的屁屁,羞羞!”所以宝宝一到洗屁股或是上厕所时都要重复奶奶的话,说完会去关厕所门,洗屁股一定要到房间或厕所里,不能在客厅,爸爸或是爷爷走过来,她就要大叫:羞羞,你不能看的。女儿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里的卫生间不分男女,女儿如何适应呢?   两岁多的孩子正是对他人身体感兴趣的时期,奶奶的做法扰乱了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进程,同时给孩子带来了对身体不健康的羞耻感。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午睡、上同一个卫生间时都可以自然地看到同伴的身体,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的,当女孩进入幼儿园后,面对孩子们自然地看到小朋友身体会感到无所适从,认知他人身体从而建立对自我的认知的心理发展需求与奶奶的教诲产生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会使女孩在进入幼儿园后难以适应。   妈妈需要帮助女儿回复到正常的心理发展轨迹上来,不再强调上厕所或者洗屁股时要回避,让女儿自然地与父亲和母亲洗澡。幼儿园里4岁前的孩子不分男女的卫生间,恰好满足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同伴身体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女儿的心理修复。   许多幼儿园的卫生间是男女共用的,在卫生间里孩子可以观察异性小便的姿势,可以随意看到异性身体与自己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