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4日 的存档
2018一月4

父母最好别惯说反话

  前几天在点点周刊群里,有妈妈说宝贝儿严正抗议,就为老妈经常笑称他为“小笨蛋”,深深伤害了一个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那么小坏蛋、小笨蛋、丑丑等昵称,或者家长善意的一句反语,孩子的小脑袋瓜子是否能够拐过弯来呢?   善意的反语不能说吗?   幽默和讽刺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说话方式,有时候,我们说一些人木讷,大部分是因为无法融入大家的幽默气场之中,但是宝宝对待幽默话傻傻的“稚嫩和真诚”,有时反而会引来哄堂大笑;而讽刺,宝宝虽然可能会“以字取意”,但是时间长了,他们会无师自通地悟出背后的“批评和贬义”。   孩子仍然会从字面上理解我们说的话,比如当一个5岁大的孩子,浑身脏兮兮地从外面跑进卧室,大人哭笑不得地说:“你可真是干净啊!”孩子可能不会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要么会信以为真,以为父母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脏东西,要么他会感觉到大人的批评,会错误地认为大人是有意说反话。   如果是喜欢正话反说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就要闭上自己的嘴巴呢,幸运的是只要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带有贬低和责备,孩子只会开始觉得有些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明白不仅要听懂父母说话的内容,还要听懂父母说话方式背后的态度是否为善意的。对于善意的态度,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理解有两层意思:首先幽默是一个人平静快乐时智慧的体现,是一个人宁静坦然时灵感的结晶。如果家长心情焦虑烦闷,幽默就可能是黑色幽默,甚至含有敌意和歧视,不但一点不好笑,反而伤害了孩子;其次父母面对孩子表达幽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善意和友好的。   幽默不是天生的   英国科学家在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幽默感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金利波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懂得幽默了,比如她儿子1岁多的时候,一天想喝西瓜汁,大人逗他,笑着偏给他牛奶,孩子就发出抗议,但是很明显孩子知道大人在逗他玩。一岁多的孩子,妈妈有意抱其他孩子时,就会对着妈妈使劲叫,并且张开双臂抱住妈妈的腿,要求妈妈抱自己。很明显,孩子知道妈妈抱其他孩子也是在逗自己玩。   那些长期被家长说反话的孩子,自己也变得喜欢说俏皮话,他们开始尝试一些双关语,也许开始有些勉强和笨拙,比如:我的饭吃完了,哦,不,我只是骗你的。   幽默的方法很多,如“卖关子”、“取绰号”、“数落”、“答非所问”等,培养幽默感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背笑话和有趣的段子:看笑话书时,把好的段子马上记下和背诵!在幽默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快地学会这样一种语言技巧的乐趣和好处。   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能被理解,据调查,3岁儿童的语言障碍比例为6%,这其中一部分孩子听不懂别人的话,艰涩的词组或者反语以及双关语就更难以理解了。所以父母在对低龄儿童说反语时,如果孩子不能理解,父母需要蹲下身来告诉孩子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并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甚至大人交谈时,有小孩在场,如果他们不理解,也要告诉他们,否则他们可能产生误会。   孩子不接受的绰号要改口   很多人都曾经有一个非常朴素、甚至有几分不雅的儿时昵称,还有的家长会在孩子犯一些可爱的错误时,用小坏蛋、小笨蛋、小傻瓜之类的一句带过。小美都已经是高中生了,她说从幼儿园开始,对自己的绰号“屎壳郎”就非常反感,她说她认识这种生物是从这个外号开始的,她觉得这个外号非常有损她的形象。   如果一些外号或者评价,孩子并不接受,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情景下不被孩子接受,家长应该停止这样称呼孩子。对于绰号,金利波认为,孩子的理解是会变化的,小时候能够接受的昵称、绰号,并不代表他们长大以后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快乐接受。小笨蛋这个词在家里,宝宝是接受的,但是在幼儿园偶然发现老师在严肃批评其他孩子时,用到这个词,宝宝可能以后就不接受这个词了。而且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孩子的接受度也不同,金医生儿子洗澡时,在家里爸爸常说:“你把屁股洗洗干净。”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在游泳池里,爸爸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说,他就会憋红了脸说:不要讲了,我知道了!   从一岁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要比不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美国许多父母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父母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在体会下落感的同时,还会无师自通地意识到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小脸可能会漾起笑容。1周岁左右的孩子已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们学步摔倒时,不妨冲他们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此时他们往往会被你扮的鬼脸引得破涕为笑。2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不和谐中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