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的存档
2017十二月21

聪明宝宝是怎么练出来的

  一。察觉孩子的情绪:   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背后有其原因,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原因何在。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或沮丧时,不妨停下脚步来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二。体察情绪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一些父母试图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希望他们的情绪过去,但常发现效果不好。事实上,情绪的抒解需靠父母协助孩子澄清情绪、了解情绪,才不致使情绪扩大或恶化。   三。同理的倾听和确认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别忘了,孩子也会观察父母的身体语言。因此,父母可以一种轻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不带质问的反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   四。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   当父母看到孩子流泪,可用同理心来反应:“你觉得很伤心,是不是?”这不仅让孩子了解,而且学到描述情绪的字眼。研究显示,一个人如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当然,不是父母告诉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它只是单纯地协助孩子发展表达情绪的语汇。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他们同时亦会有两种以上的混合情绪,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了解这是正常的,如说:“我知道你对参加少年棒球队选拔有点兴奋,也有点害怕。”   五。与孩子商讨解决之道: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是问题,偏差的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举例而言,父母可以如此说:“你很生气小杰拿了你的东西,如果是我也会生气,但你打他是不对的。让我们想想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2017十二月20

“学生银行”事件的另类观点

  山西省大同市某学校门口的商店,鼓励学生们来这里存钱,提供了种种方便他们支取与就地消费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在那里存钱可以便捷、便宜地买到那里出售的商品。学生们还可以支取这些钱去网吧等场所消费。   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很多学生纷纷从家里偷钱,去存入那个商店。   一家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这件事,请我谈一谈对儿童保护的看法。   当我需要对此作出观点表态的时候,我不清楚的是,这家商店是否明确或含蓄地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去偷父母的钱?   如果没有这样暗示或鼓励,而仅仅是诱导学生们来存钱,我认为此店无任何过错。毕竟,存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符合我们社会的传统美德。至于消费,也同样符合我们正处于其中的这个消费社会的道德标准,不消费便没有社会的快速进步。   至于孩子们,已与过去的孩子不同了。过去的孩子花几百几千要惊呆旁观者,而现在的孩子往往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不少的钱,还有丰厚的“压岁钱”,所以,没有人仅仅会因为一个小孩子存入或花掉几百几千元吃惊。   或许有人反驳说:那商店即使没有明示或暗示,潜意识里也是希望孩子们弄来尽可能多的钱存入自己的账户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反驳说:将尽可能多的钱弄进自己的口袋,不仅是那商家管理者的潜意识,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明确的意识,没有任何过错呀。如果我们连潜意识都要追究,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犯罪者了。所以,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有过错,在于具体实施了什么,而不在于“想”的是什么。如果所做未犯法,即使想的再恶浊,也不能奈何人家。   又有人会反驳说:可是这商家毕竟对未成年人提供了诱惑呀,未成年人的判断与自我把握能力太差,提供诱惑便是不负责。这里要区别“诱惑消费”与“诱惑偷窃”的区别,前者同样是过错的,但即使是施加于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质疑与争论,也不具备法律上的“过错”。   我所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当这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舆论的焦点都要集中到商家这类“社会诱因”上?仿佛提供诱惑者要承担一切责任似的。   我相信不可能那所学校的所有孩子都回家偷钱存入那个商店,这样做的孩子肯定只是少数。为什么大多数孩子不受社会上的诱惑,只有少数受诱惑呢?这正说明诱惑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未能先行一步,占领孩子的头脑。   自己没有先培养好孩子,出了问题就把责任都推到外面,这不是负责任的父母与学校。这种习惯的推诿方式也必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牢记的是:这个社会中永远存在着诱惑,诱惑是永恒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些不被诱惑所误的人,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定性,而不是因为没有诱惑。

2017十二月19

注意:纵容都在不知不觉中

  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说他不懂吧,也不尽然。有时吃东西时,他会很大方地将大点儿的让给我或他爸爸,然后自己说:“孔融让梨。”很得意的样子。我这当妈的心里也很高兴,不知不觉地犯了一个错误:每次削完水果,总爱对家里的两个男人说“谁先洗手谁先吃”,而大的又让着小的,于是,每次都是儿子先吃上水果。   那天晚上,儿子嘴里吃着苹果,看着我手中飞转的梨皮,伸出手:“妈妈,你一会儿削完皮先给我切,我爱吃梨,我吃大块的。”看着他急切的眼神,我心里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助长了他孔融让梨的空头理论。不行!得让他的习惯改变一下了,想到这儿,我摇摇头:“为什么先给你呢?”他以为我和他逗着玩呢,仍然笑眯眯地看着我手上的梨,可当看到我把手中的第一块梨切给他爸爸时,突然“哇”地哭了起来,把此时正沉浸在电视剧中的爸爸惊醒,不知他儿子为什么突然暴发,以为他在幼儿园没睡好。儿子也连忙点头:“爸爸,我困了。”对我递过去的梨则表示拒绝:“我困了,不吃了。”两人进了房间,开始捏橡皮泥。我拿着梨,跟了进去问儿子:“你是不是因为我没有给你吃第一块梨而哭?”他否认,眼泪又是盈盈欲滴。   第二天晚上,又到了吃水果的时间。儿子一看到我手中的水果,连忙说:“妈妈,我不吃第一块了,第一块给爸爸吃。”我问他,前一天晚上是否因为那块梨而哭?他急忙否认:“没那么回事。”我心里暗暗为他的自尊而感叹。   第三天晚上,我已经忘记了前两天的事,削好水果,又犯了老毛病,伸手就递给了儿子。儿子倒也反应敏捷,伸手推了回来:“妈妈,我不吃,给爸爸吃吧。”这回,我真的吃惊了,看来,教育一次还真管用啊。可什么时候,他才能真正明白我在意的并不只是第一块梨的事呢?   现在我已经不用儿子提醒了,因为每次一拿出水果,我就会想起儿子这第一块梨的故事。很多时候,他的不良习惯纯粹是因为我这当妈的不知不觉纵容的。从这块梨中我也知道了身教的重要,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吧。

2017十二月18

幼儿园令人深思的“斗富”

  前些天,班里的小朋友进行了一场令人深思的对话。对话是我们请参加某一活动的小朋友交50元钱引起的。   小朋友甲说:“50元算什么,1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乙说:“200元我也交得起。”   小朋友丙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几百元钱的玩具呢,这点钱算什么?”   小朋友丁说:“我家还有小轿车呢。你家是什么牌子的车?桑塔纳?我每天来幼儿园坐的是XX牌豪华车。”   还有一些小朋友说,我家有3层楼别墅,我家有摄像机,我家还有……   听到这段对话,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我把这段对话内容记录在教室后面的“家教园地”里,旁边设了一个“家长信箱”,请家长谈谈看法。   家长们也非常震惊。短短几天,信箱里就塞满了家长的反馈。家长纷纷反思说:“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了?”“我们想给孩子幸福,会不会给孩子的却是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攀比心理?”   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发现孩子斗富的内容,大至家中住所环境、汽车品牌,小至衣服、玩具,无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比”!那么是谁教会了他们比呢?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其实家长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说贫比富时,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了。如“妈妈说这样最漂亮”,“爸爸说有钱人开奔驰”等。孩子们就会简单地重复成人的话,模仿成人的语气去评价自我和他人。“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有那种玩具,我也要买”,估计不少家长曾面对孩子类似的要求。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攀比心态时,首先不可盲目训斥或一味满足,而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交流,比如说“这么多玩具,妈妈不可能都买回去啊”。专家认为,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的言行也是促使幼儿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同样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当的比较促进孩子的攀比心理。例如,千万不要问“今天咱们班谁穿得最漂亮?”“谁带来的玩具最好玩?”等。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应集中体现在平时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谁最乖等良好行为上,这样幼儿在努力获得表扬的过程中,将会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我们现在受“赏识教育”思潮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动不动就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这种泛滥的表扬也让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虚荣,尤其是一些个性好强的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会受不了。我觉得,针对“攀比风”,最关键的还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帮助他找出优点,培养自信心,让孩子知道他也有让别人羡慕的地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平息他的攀比之心。

2017十二月17

孩子爱哭或为家长教育问题

  上周四,本报名师QQ团邀请了维思德泛美力家幼儿园园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冯斌老师做客《长春晚报》幼儿教育QQ群,为家长们解答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预报消息刊发后,不少家长申请加入群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发问,QQ群里也是越来越热闹。上周四晚上一个小时的答疑时间里,群里的家长们不断提出问题,与冯斌老师互动。由于时间有限,有一部分问题还没来得及解答。对于这些“遗留问题”,记者将继续与冯斌老师取得联系,并将冯斌老师的建议刊发到本报“帮学热线”栏目中,希望各位家长及时关注。   从大家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都十分重视,但是每个阶段具体该对孩子进行怎样的引导教育、孩子多大适合接受教育、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任性、哭闹该怎样纠正……这些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冯斌园长对孩子幼儿时期的心理、怎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问题进行专业回答,让群里答疑不断出现高潮。我们将精彩的答疑内容已经整理,并发布到群共享里,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附:冯斌老师精彩答疑   ■初入幼儿园 让孩子玩好游戏很重要   家长:你好,我想了解一下孩子多大上幼儿园比较适合?幼儿园期间都该学习些什么内容?   冯斌老师:现在一般的幼儿园都从18个月开始,原则上是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就可以了,如懂得大小便、能听懂老师的一般指令。其实0-6岁儿童的发展是六个基本方面: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自理和社会交往。幼儿园的课程设置都要围绕这些方面,关键是教学的方式很重要,要符合各年龄的身心发展,游戏性要强,不应该过多涉及到课本知识。   ■阶段教育要做好 适时引导事半功倍   家长:请问孩子几岁拿笔写字合适?   冯斌老师:运笔练习从2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了,开始是涂鸦,4岁以后在开始写字,开始时要少量练习,以引导兴趣为主。   家长:女儿因为看了一本书害怕了,以后便不再看这类书,孩子害怕时,应如何引导?   冯斌老师:因为看了一本书而害怕,这属于特殊原因引起的害怕,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她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坚强、勇敢的信念。   ■幼儿时期建立是非观 家长要适当调整方法   家长:我家孩子特别爱哭,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哭,有时候把全家人都哭得心烦意乱的。该怎样引导孩子?   冯斌老师:孩子爱哭,有可能是家里教育的问题,也可能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如果之前孩子在想要什么的时候用哭的办法解决了,他以后都会用这种方法,反复得逞后,便形成了习惯,有时家长以为孩子就是这样的性格。但如果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偏难养型的,也可以慢慢帮他调整,也是可以改变的。   2岁左右是孩子是非概念建立的关键期,也是自我认知的关键期,他才开始有独立的思考,所以显得比较任性。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辨清是非,最重要的是,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家长不能姑息迁就,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家长认为孩子小,犯错很正常,所以不去理会,甚至还会以笑的方式处理,结果孩子误以为你是喜欢他这样做,所以变相地强化了他的行为。

2017十二月16

善用启发性的留白教育方式

  说起留白教育,很多的家长并不陌生。留白是一种虚中求实,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留白是艺术家的技艺,同样也是教育的艺术。花谢了可以再开,树叶落了可以再生,但是如果错过了孩子的黄金教育期,那么机会是无法再度拥有的。因此,家长在填充教育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用心,把分数之外的教育领域开拓得更宽广,把教育中的留白填充得多姿多彩。   启发性的留白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某个阶段内,针对某一目标,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主体的作用,运用他们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然后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方法。实质上,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型”的学习的教育模式。   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会不耐烦地说:“我已经把道理给你说尽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妈妈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为什么就不听呢?”……   在家长们的眼中,自己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孩子就是不听话,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家长对孩子讲这些大而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当家长一遍又一遍向孩子讲述这些道理的时候,在孩子自己听来,就像是在房间内听着同一首乐曲,而且老掉牙了却还在不停地唱,这些的曲子还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吗?很难。   那么,如果听众对这首曲子不感兴趣,尝试着把播放音乐的声音调得更高一些,会不会让听众有兴趣听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听众听起来,这首曲子已经变成了噪音,听众甚至对它已经上升到了反感的层面上。那么这首乐曲的美感和乐感听众还能欣赏吗?显然不可能。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道理说尽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道理讲得过多、过透,那么孩子就会听麻木了,不再会有任何的感触,他们再听下去,会更加反感,甚至于在心底深处会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是不会落到实处的。   如果给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留白,家长戒掉自己的烦恼和急躁,试着把心中的不快消除,把声音降低几个分贝,把表情放松,那么就会发现,这样的沟通方法,会比先前的方法更有效。   启发性的留白教育方式,其实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家长真正学会如何用心去爱自己的孩子,用心去做对孩子有益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想法,那么就会真正体会到与孩子交流的乐趣。在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启发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真正地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孩子通过教学活动而去自由探索,表达自己的想法。   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孩子,打破时间格局的限制,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有了兴趣之后,他们还会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让孩子的自主探索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当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时,家长一定要适时地予以鼓励。家长要提供机会,支持幼儿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答案来。当然,在启发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认真等待,需要“慢一拍”,家长要压抑住想给予提示的冲动,让孩子获得珍贵的自我探索的机会。   在对孩子进行启发式留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把大脑还给孩子,让自己的角色由孩子思想世界的主宰变成孩子教育进程中的诊断者、催化者及资源的提供者。给孩子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凡是孩子能说的,启发孩子说出来;凡是孩子能想的,就启发孩子去想;凡是孩子能做的,就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立场地换位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育目的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2017十二月14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宝宝七岁以前我一直是全职妈妈,他每天和我接触的时间最多,当他到七八个月大开始认人的时候,对我已经非常熟悉。有时他睡得迷迷糊糊,我去抱他,对我身上的味道他都能分辨。一方面我很开心自己的辛苦换来的是宝宝的无比信任和喜爱,可另一方面我也开始担心,当他开始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会不会过于依赖我呢?   所以尽管爸爸每天都很忙,但我还是尽量让他每天都和宝宝做一些交流和互动,例如晚上给宝宝洗洗澡或是给宝宝讲讲故事。有时候爸爸会说好忙好累,回来后逗逗宝宝就去睡觉,但想到我跟他说的宝宝渐渐开始认人,再过段时间有可能就和他不亲了的时候,爸爸就很担心,每次晚上回来都会自告奋勇坚持给宝宝洗澡。   宝宝两三岁的时候爸爸说让宝宝一个人出去玩,我开始显得有些担心,虽然宝宝一直以来都比较外向和大方,但他几乎都是牵着我的手长大的,没有我的陪伴很多地方他都不会去,可我知道是该让宝宝学着独立了。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公园,里面有一个小游乐场,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这里玩,我也常常抱着宝宝到公园里散步,希望他能对这里的人渐渐熟悉。开始的时候,宝宝玩得还不是那么放心,时不时回头看妈妈在哪里,这时候,我都会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都在这里,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地去玩。   有的时候宝宝玩得很高兴,我会悄悄躲起来,他玩了一会儿就会回头找妈妈,看见我不在就很担心地四处张望,我会立刻现身,告诉他,妈妈没有走,妈妈也在玩呢,但妈妈会一直陪在宝宝身边的。   渐渐地,我发现宝宝寻找妈妈的次数开始少了,他会很投入地玩耍,因为他知道妈妈总在一抬头的时候就会出现。   再后来,我就试着把宝宝送到公园里,然后告诉她妈妈有事,一会儿再来接他,叫他和这里和小朋友们玩。因为已经和这里的小朋友们很熟悉了,所以他也不害怕,很开心地就答应了,但其实我还是会在远处注意着他。   当我发现他能很好地回答陌生人的问话,或是能有礼貌的招呼陌生人,去接他回来的时候,我就会适当地表扬憨宝宝,今天妈妈知道宝宝很乖地喊了那个胖胖的阿姨呢,妈妈觉得宝宝做得很好,很让妈妈骄傲哦。或是给他一些小的奖励,给他买他喜欢吃的小熊饼干。这个时候宝宝总会高兴得不得了,晚上回来还会得意地跟爸爸讲呢。   孩子依赖母亲是天性,妈妈爱孩子更是一种本能,但宝宝不可能永远在妈妈的羽翼下成长,要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应该从小就让他知道他有一整片的蓝天可以自由翱翔!   妈妈心得   让孩子时时刻刻有安全感!对于认人时期的宝宝,要尽量顺应他的需求。例如,睡觉时不要惊醒他,或是轻轻呼唤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为有事情要做就强迫孩子睡觉;哭泣的时候要好好安慰他或是拥抱他,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就对他接触世界提前做了很好的准备。   有的妈妈觉得孩子依赖自己会很有成就感,其实你很快会发现,过分依赖母亲的孩子,在需要社交的时候会很不适应。比如幼儿园、小学时期会因为没有母亲在身边而形成孤僻内向的心理特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在情感建立的过程中,被过度强化了和母亲之间的联系。孩子的基本世界观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很容易走入偏颇,如果不能及时带领孩子走入其他的情感联系中,孩子就会过度依赖母亲。   所以当你的孩子开始孤僻,不习惯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时,不要斥责他,也不要由着他。作为父母应该适当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主动带着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小朋友玩耍,让孩子打消内心的隔膜,逐渐拥有主动和其他人交流并建立感情机制的能力。

2017十二月13

父母应如何教宝宝认识颜色?

  宝宝一降临,迎接他的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红的、黄的、蓝的、彩的。也许刚开始宝宝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因为刚出生的宝宝世界是黑白的。随着宝宝视觉系统的发育成熟,到三四个月就有了对色彩的感受力。宝宝会通过认识色彩、感知色彩,来享受美的世界。   年轻的爸爸、妈妈也要抓住这最早时期,带宝宝认识颜色,培养敏锐的色彩感觉,这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培养绘画兴趣都大有裨益。不过,宝宝对颜色的认识是逐步变化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爸爸妈妈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专家在这里告诉你宝宝认知色彩的过程,并指导一些正确的办法。   宝宝出生0-4个月   1、在宝宝刚出生的0-4个月里,他的视觉还不敏锐,对彩色概念模糊,反而对黑白很敏感。过度绚丽色彩的刺激,可能令宝宝更不安。所以要在宝宝床周围放放一些黑白几何图案,黑白人物头像,棋盘图形等等,吸引宝宝追视。   2、这段时间,宝宝床头的床饰和悬挂物色彩,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使宝宝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有一个彩色的环境,但又不至于过杂过多,以免扰乱宝宝本不成熟的视觉系统。   3、亲密家庭成员的衣着,包括宝宝衣着,床单等,应多些色彩变化,最好不同的色系、色调都要有,让宝宝看到不同颜色,以免因长期看同一色系,引起视觉迟钝。柔和,温暖的颜色最适合此时的宝宝。   宝宝出生4-12个月   4个月开始,宝宝进入了彩色世界,视觉神经对彩色的东西非常敏感。这时候,爸爸妈妈就要重点对宝宝进行色彩感知度和认识度的培养了。   1、现在开始,把宝宝的生活空间布置成多彩的世界。在宝宝的居室里贴上一些色彩调和的画片挂历,在宝宝的小床上经常换上一些颜色温柔的床单和被套,甚至墙壁上画上七色彩虹都是很美妙和温馨的。   2、在宝宝的视线内摆放些色彩鲜艳的彩球、塑料玩具、彩色图案的布书等,如果是能发出声响的彩色玩具,宝宝会更喜欢。这不仅对宝宝进行视觉刺激,也对大脑发育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3、到6、7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已经能盯着某种颜色或转动头部看到别的颜色时,爸爸妈妈要经常指着这个玩具对宝宝说:“这是红气球”,“那是小白兔”,“这是黄花”等用语言加以描述,加深宝宝对颜色的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是宝宝色彩认知的好道具,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