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 的存档
2017十二月31

除了吓唬,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记得,一次在亲戚家吃晚饭,他们家3岁的女儿贝贝时不时凑到电视跟前,目不转睛。她妈妈是个大近视,一看到这种情境,就不可遏制地发急呵斥,生怕女儿看坏了眼睛。结果贝贝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游戏,于是不断贴近电视,挑战妈妈的耐心极限。最后,她妈妈不得不使出“杀手锏”,当女儿再次贴近电视的时候,大喝一声:“老虎跳出来吃你啦!”当时,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老虎的动画片,贝贝闻听此言,猛地向旁逃去,小脸十分惊恐,眼泪汪汪地躲进卧室,怎么哄也不再出来……   家长在管教孩子时,一旦束手无策,便逮着什么招管用,就用什么招,不管科学不科学,旨在立刻消灭当前问题,缓解家长自身焦虑。实践告诉我们,“吓唬”这一招“特灵验”,尤其对3岁左右的低龄幼儿,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萌芽的自我   所有的生命在最初的几年,都会经历一系列考验。就像孩子娇嫩的皮肤、尚不坚实的骨骼一样,他们的内心也处于萌芽期。3岁左右的孩子能意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一方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另一方面又期待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探索自己能力的时候,原本就不那么确定,因此,当我们用语言吓唬或夸大某些事实的时候,他们确实感觉害怕。   比如,当一个男孩尝试用拒绝吃晚饭来表达不满情绪时,他的奶奶威胁他“打电话给警察叔叔把不听话的小孩抓走”,小男孩赶紧回到饭桌边;当一个女孩儿坚持要买一个娃娃时,她的外婆吓唬她“这个娃娃眼睛是绿的,可能是鬼变的”,女孩当即吓得拉紧大人的手……   想象vs现实   对低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区分想象和现实。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幻想,对外部和内部的界限有时不是那么分明。在他们的想象中,原本就会有一些受威胁的画面,比如黑夜被大灰狼抓走、遭猛兽袭击等。有些恐惧来自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因此,他们大多会迷恋一些有力量的动漫偶像,比如喜羊羊、孙悟空、奥特曼等等。通过这些形象,他们能间接地达到战胜头脑中令人害怕的想象。在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中,当孩子听到妈妈说,电视里的老虎会跳出来吃自己,非常惊恐,之所以相信是因为:一方面说话的人是她依恋的妈妈,另一方面她头脑中的想象也令她信以为真。   吓唬的“副作用”不小哦,一起来看看:   我害怕——探索的能量被过度束缚   原本孩子想通过探索对抗大人,证明自己也是有力量的。在这个过程中,过度严苛地使用一些恐吓或威胁会束缚孩子对外界的探索,并使其对自己能力顾虑重重。由于内部界限和外部界限的模糊,很多孩子在被大人吓唬过以后,那种恐惧的情绪会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鬼怪的想象,令其变得胆怯、刻板、不善变通。   比如,有的孩子进了学校,上课从不举手发言,总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说错,哪怕很有把握的事情也会权衡再三;有的孩子到了中学还无法独自入睡,对黑暗的恐惧时时影响着他们,甚至成年仍沿用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对生活造成新的困扰。   我不信——探索的能量被过度夸大   当孩子大一些以后,随着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发现现实和大人的有些话有很大距离,对大人的信任就会降低,并且会渐渐发现大人的话并不可全信。届时,他有能力瞒着大人做各种尝试,也将遇到更多不可预期的危险。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玩火,一不小心差点酿成火灾。显然,这种灾难性的尝试结果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   那么除了吓唬,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   1. 我教你——引导好奇的能量   记得大山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和弟弟小时候拣烟头抽着玩,被妈妈发现后,并没有受到责罚。妈妈反而去买了一整包烟让兄弟俩尝试,小孩子并不喜欢烟味儿,抽了两三根就放弃了。到了青春期那会儿,同学们大抽特抽时,自己却觉得已经尝试过了,并不喜欢。大山和他的弟弟成人后,都没有抽烟的习惯。   好奇是一种能量,如果引导得当,它会被释放或者往好的方向流淌。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用剪刀,她爸爸很紧张,总想制止,但我坚持让女儿用正确的方式使用剪刀,并且告诉她,应该避免何种危险的动作。慢慢地,女儿就可以灵活地使用剪刀了。   2. 我提醒你——实事求是地告知   家长也可以在表达任何不同意见之前,加上“我提醒你”四个字,然后将孩子行为所引发的后果实事求是地告知他,不随意夸大。   比如,波波用球砸人,那我们可以提醒他“不要用球砸人,球要往空的地方扔”,如果他不听,直接没收球即可。孩子对语言的把握通常不那么准确,所以有时行为干预会立竿见影。当然,大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说得更多一些。   一次,6岁的女儿

2017十二月30

宝宝的“坏习惯”妈妈别责备

  宝宝一天天长大着,从第一次发音模糊地叫出爸爸妈妈,到自己拿汤匙吃饭,从天天躺摇篮到匍匐前进,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给家人带来无比的喜悦。然而,随之而来的“坏习惯”也让妈妈们苦恼不已。专家提醒家长,有些习惯是宝宝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妈妈只需引导即可。   “坏习惯”一:用手抓饭   一岁左右的宝宝经常用手抓饭吃,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其实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吃饭和读书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兴趣的,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触食物的颜色、形状和特质吧。   贴士:   ○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宝宝的手洗干净,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坏习惯”二:吃手指   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喜欢吮吸手指,甚至凡是触手可及的物体总爱放到嘴巴里咬一咬。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孩子是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尝试认知事物、感知世界的。强硬地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贴士:   ○妈妈们要尽可能多地通过拥抱亲吻来安抚宝宝,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图画、玩具等物体上,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而不是简单地用假奶嘴代替。   “坏习惯”三:到处乱爬   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妈妈们一般不喜欢让宝宝在地上乱爬。但爬行是宝宝行走的第一步,而且爬行还能加强宝宝的手、眼、腰、腿等全身部位的协调,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对于陌生的环境,除了畏惧感,宝宝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去探索、认识和了解世界,自娱自乐。   贴士:   ○如果害怕地面脏会带来疾病的话,妈妈可以给宝宝套上小罩衫。   ○只要宝宝爬完不把手放到嘴巴里,不抓吃食物,妈妈不必过于担心。   “坏习惯”四:乱扔东西   你把玩具递给宝宝,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有时候宝宝抓到什么都扔,水杯、汤匙、饭碗……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贴士:   ○妈妈对婴儿游戏的积极应答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自信与满足感。   ○妈妈可以在家中的游戏角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让宝宝扔着玩,既满足了宝宝的发育需求,又避免宝宝破坏家里的卫生和物品。

2017十二月29

面对行进中的错

  你伤害了我   面对行进中的错   孩子说:妈妈,我自己可以做好的。   妈妈习惯怎么做:追求完美,面对孩子的不够好,喜欢用纠错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   妈妈可以这样做: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完成属于他自己的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让孩子在错误中前行。   不允许孩子犯错,不仅是对孩子能力发展的一种限制,同时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   错误与成长共行,不仅仅是指孩子的能力发展,而且也包括孩子的心理发展。   孩子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不仅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他的心灵更是获得了更新。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各种能力支撑,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持,也就是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懂得自我悦纳的人。而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悦纳的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经历各种考验和挫折,但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能够适时的给予孩子指导和支持,那么孩子的心灵将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提升,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信。   因此,当我们看见孩子犯错时,大可不必及时给予纠正,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学会自己去纠错。在女儿豆豆的成长中,我发觉有时父母太过急噪的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幸,对孩子的自信建立会有很大的阻碍。   记得豆豆五岁第一次开始写拼音“a”时,老师对我说,豆豆写“a”时,总是不能满格的写,如果现在养成这个习惯,那么以后上小学后会比较难以改过来,老师要求我在家里能够辅导一下,帮助豆豆纠正这个不好的写法。我仔细看豆豆写了几个“a”,发觉确实写得不怎么好,于是我就非常认真的准备去完成老师布置给我的作业,我握着豆豆的手,告诉她我先教她写几个,然后再让她自己写。可是豆豆非常抗拒我的好心,对我说:“不用你教,我自己会写”。虽然当我握着豆豆的手时,她极力的抵抗,让我感觉很难下手,可我还是想着要去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强行的让笔在手下前行,在我写完几个“a”后,不经意的朝豆豆望了一眼,发觉她的眼睛竟然湿润了。我有些不明白,放下她的手,问:“妈妈教你写不好吗?”为了不让眼泪掉下来,豆豆低着头对我说:“你伤害了我。”   豆豆的话让我很难过,不是因为她的拒绝,而是因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孩子的心。虽然平时我经常对她说,第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只要多重复几次就可以做得更好,可是当我面对着她的不怎么好时,却又开始急噪,没有给她一定的时间让她去做重复的工作,让她自己去做得更好。   虽然我的出发点是想要帮助她更好的书写,可我的方式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她的自信,让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孩子满腔的热情却被我不小心泼上了一盆冷水。   我真的非常感谢豆豆,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让我再继续错下去。于是我拿出她幼儿园发的书,翻到“a”的那一页,让她自己对照着写,我就做自己的事情去了。等她写玩后,我发觉她已经能够按照标准满格的写了,虽然还是写得不怎么好看。   在后来的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我也没再给她帮助,虽然老师曾经多次要求我,在写字方面在家要多辅导,可我每次都是先给她写一个样字,然后告诉她正确的书写顺序后就让她自己写,我发觉她的动作虽然慢了点,但是她的字却非常的工整,而且每次她都是非常认真的写,写完后自己还会拿着本子欣赏一番,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在建立自信的过程,当她看见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字,她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高兴,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从豆豆学写字这件事也让我想起她差不多四岁时的一件小事,那个时候,豆豆每次拉完大便后已经能够自己檫屁股了,可有一天,我突然想看看她是否檫干净了,于是当她准备穿裤子时,我对她说,“让妈妈看看有没有檫干净”,而且还喋喋不休的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前往后檫,没想到豆豆看见我如此说,就开始哭了起来,并且从那之后有一段时间开始不愿意自己檫屁股,每次都要我代劳。当时我也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做法伤害了孩子,只是错误已经造成,所以就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弥补。   我相信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父母如我一样,面对孩子,会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做事时,我们习惯于他们一次就能够做得完美,当他们做不好时,我们又喜欢用帮助他们纠错的方法去帮助他们成长。虽然在我们的眼里,我们是出于爱,想让他们更快的学会如何做事,想让他们更快的接受知识。可在孩子的眼里,我们的这份爱实在是太沉重了,沉重的让他们有些负担不起。帮助孩子纠错的方法,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也深深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因为我们对他的不信任,让孩子对自我也产生了否定,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意识这一点。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次就可以做得完美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走向完美,而每一次从错走向对的过程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如果缺乏了这一过程,自信心就无从建立。   因而,面对着孩子,我们能够爱他的方法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在错误中前行。就如哲学家弗洛姆所说的,检验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否优质,有一个试金石,那就是母亲是否愿意充分的对孩子放手,是否愿意推动孩子自主和独立。

2017十二月28

三步骤帮助新妈妈快乐育儿

  解决的办法:   为了缓解两代人由于在抚养孩子问题上产生的冲突,帮助新妈妈实现快乐育儿,可以参考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分工明确。年轻的父母要尽可能自己带孩子,不要将责任转移,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   第二步,正确对待分歧。要认识到父母和祖父母对孩子的做法虽有意见的分歧,但是他们的爱心是相同的,只是观点不同而已。要感谢祖父母的爱与关怀,对祖父辈帮着照看孩子要心存感激。多用诚恳的态度耐心聆听祖辈心声。这样祖辈就会父母产生信任感,也就愿意进一步之交换意见了。   第三步,加强沟通。消除摩擦和冲突最好办法是沟通。晚辈要在充分尊重长辈的前提下,耐心介绍科学抚育方法,并让长辈逐渐接受,吸收,改进。如果他们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伤害,那么,也不妨做点让步。有时可以带着长辈等去请教专家,让第三方来说话,这样可能更有说服力。应该承认,老人的育儿方法不可全盘否定,有些是值得参考借鉴的。因此,不要为一点小摩擦激化矛盾。   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尽管两代人之间会有冲突,但是,其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也不会有根本上的冲突。如果难免有冲突,希望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多一些同理心,相信两代人共同努力,一个温馨、美满、幸福的家庭就一定能建成,一个活泼健康、聪明可爱、全面发展的孩子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017十二月27

年轻爸妈“爱孩子”学问大

  张芮瑞今年刚刚两岁零三个月,8个月大时,她就开始“上课”了。说到当初让芮瑞参加早期教育课的初衷,芮瑞的母亲王女士表示:“家长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把潜能都开发出来。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希望孩子的素质和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近两年新生儿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日前,早期教育专家给年轻的父母提出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三个建议:   第一,父母要先学习,要掌握正确的育儿观念,了解宝宝的成长规律,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问题,抓住孩子爬行、语言、视觉等等每一个敏感期。   第二,家长要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虽然有实验证明,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平均智商要比没有接受早期教育孩子高17分,但是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智力开发,更要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早期教育既不是让孩子简单地玩乐,也不是要强迫孩子掌握技能,早期教育要让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让孩子能够快乐、自信、健康地成长。   第三,家长要为婴幼儿创造和小伙伴沟通、交流的平台。专家介绍说,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容易生病,家长误以为是孩子身体弱,其实这是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造成的身体上的问题。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机会,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学着与人沟通,提前适应情境,让孩子心理上的压力提前得到释放。

2017十二月26

节奏的重要性

  当人们直接依赖于自然而生活时,他们的生活也必然更具有节奏。他们意识到,遵守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四季的节奏,才能收获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做到丰衣足食。除此之外,他们直觉地知道,这些节奏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力量去工作,给他们带来好处。星期一是清洗日,星期二是熨烫日,依此类推,直到周末,周六是烘焙日,周日去教堂、走亲访友并好好休息,为新的一周做好准备。这种固定的生活节奏带给孩子强大的安全感。由于我母亲一直在家中创建出非常好的节奏,所以我从小就对此深有体会。许多儿歌和韵律诗中都提到一周中的每一天做些什么事情,例如《让我们去桑树丛》(Here We Go ‘Round the Mulberry Bush)[1]。同样,一直到近代,很多人还一边工作一边唱着有节奏的歌谣——秋收的时候,划船的时候,锯木头的时候,都有相应的歌谣。当人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工作时,每个人都可以省一些力气。这些歌曲让他们更有干劲,也减少了工作的压力。   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会发现这种节奏已经面目全非。有了自动洗衣机和自动烘干机,我们可以随时把一堆衣服扔进去,不用理会每周的节奏。同样,熨烫日也不复存在,我们可以临时熨烫今天要穿的那一件,甚至购买免熨烫的衣服,完全省去熨烫的麻烦。孩子们再也看不见日常家务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没有人想放弃现代生活的舒适便利,但这些节奏确实可以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触摸到生活。   已退休的英国华德福幼儿老师玛格丽特·米尔考特(Margret Meyerkort)认为,如果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也会在他们体内形成。如果每天定时吃晚餐,晚餐时间临近时,孩子的胃里就会自动分泌出消化液。如果每天定时睡觉,那么当你做睡前准备工作,给他们讲故事、祈祷或读韵律诗的时候,睡意就会向他们袭来。他们的物质身体和生命力会自动作出调整,去适应这个规律。   如果生活没有节奏,孩子的感觉就像是在不同的时区里穿行。当我们飞越大洋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加清醒,以应对时差和内在节奏所受的干扰。如果我们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建立一致的节奏,就等于让孩子每天都处在类似飞越大洋的状态中。没有节奏的家庭生活实际上缩短了孩子的童年,强迫孩子过早地从童年的梦幻状态中醒来。在缺乏节奏的环境中,孩子会过度使用自己的能量来维持平衡。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节奏是衡量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指标。医生给患者作身体检查时,会测量他的心率、血压和脉搏。如果某个人的这些节奏不正常,那么他很可能就是生病了。此外,节奏还有助于保持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慢跑的时候如果遇到红灯,她宁愿在原地踏步跑,而不愿停下来等绿灯,因为那样会打破原有的节奏。   .   有些父母觉得,在如此忙碌的现代社会,他们无法为孩子建立节奏。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天生就处在一个充满节奏的世界里。每周七天的轮转,太阳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缺,四季的更替,所有这些无意识的宇宙节奏都在支持着我们。我们无需做任何事情去创造这些节奏,它们是我们所处的自然世界赋予我们的礼物,可以帮助我们为孩子创造一种有节奏的生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当我们建立起节奏,我们也是在帮助孩子与大自然的节奏建立更牢固的连接。

2017十二月25

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给孩子送新年礼物时,如何既送出欢乐和健康,又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告诉孩子新年礼物的意义   给孩子送新年礼物,告诉孩子礼物的意义很重要。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的首席讲师李铮表示,对于幼儿来说,父母夸奖的方向,是孩子努力的方向。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送给他们新年礼物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他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成绩;或告诉孩子新的一年开始了,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好的表现等。   拓展礼物的内涵   送给孩子礼物,还要善于挖掘礼物背后的故事,拓展礼物的内涵。家长把礼物送给孩子后,可不能就放任不管了。李铮认为,孩子的好奇心强,新鲜感也很容易过去。家长精心准备的一件新年礼物,可能孩子只玩了两天就玩厌了。家长可以尽其所能地挖掘这个礼物的故事。如带领孩子给洋娃娃编故事,为洋娃娃制作新衣服,告诉孩子汽车是怎么发明的,为什么汽车的轮子是圆的等。   礼物DIY,培养孩子成就感   “礼物在孩子眼中没有贵贱之分。”李铮说。家长可以自己动手或与孩子共同制作新年礼物。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融入新年礼物中送给孩子,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礼物的美好和对父母的感恩。同时与孩子共同设计、制作新年礼物,还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成就感。   最好的礼物是家长的陪伴   “其实现在很多的孩子都不缺礼物,缺的是长期的爱的滋养。”李铮说,如今,忙碌的生活让很多家长无暇用大块的时间陪伴孩子,过年的几天时间,家长与其花很多钱给孩子买礼物,还不如好好地陪伴孩子玩几天。带孩子到公园走走,或到郊外游玩,参与亲子集体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家长陪伴孩子不仅是形式上的陪伴,其质量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滋养。   礼物不要太贵   对于儿童来说,礼物带给他的新鲜感常常是转瞬即逝的,因此给孩子选礼物不必选太贵的。李铮认为,给孩子选太贵的礼物不仅没必要,还可能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奢华的坏习惯。   选购外形无棱角的   有棱角的物品可能会让宝宝受伤,所以尽量给孩子选择表面光滑、无棱角的物品。   家长自己先试玩   如果给孩子送玩具,家长应自己先玩一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安全的问题。   毛绒玩具要选正规产品   正规厂家生产的毛绒玩具,其填充物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而如果不注意选择品牌,毛绒玩具中填充的是黑心棉,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

2017十二月24

“脏兮兮”的游戏乐趣无穷

  沙、水、泥是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的游戏材料,相对于过去提及的秋千和滑梯,沙、水、泥属于另一种游戏方式。它们既没有一定的玩法,玩耍过程亦不分对错。此外,以笔者童年经验为例,我们会在这些“垃圾”中找一些“有用”的物品去玩,例如树枝、汽水盖、空罐、纸皮等等。每次玩完之后,双手一定要清洁后才可进食,可见我们玩得尽兴的程度。   除了沙、水、泥之外,玩水彩颜色的游戏也可算是一种相当好玩的游戏,例如双手沾满水彩颜色,自由地在纸上印来印去。此外,用面粉搓作泥胶和用海绵玩肥皂泡等游戏,也可极度发挥“脏兮兮”游戏的特征。   可是,今时今日的小朋友很怕脏,因而失去了不少好玩的经验。为什么小朋友会抗拒这些材料呢?   笔者发现不少父母不太愿意孩子玩这类的游戏,又或是孩子日常的生活方式令他们本身也不愿意接触这些“脏”的物料。   笔者有一次见到一位小朋友,当他看见大家用手沾在一盆水彩颜色之中,又再印在一幅幅大画纸上时,他迅即走开,不愿沾手在颜色盆内。又有一次,我看见一位父母喝止自己的儿子继续进行玩肥皂泡游戏,令小朋友带着失望离开游戏的地方。   其实“脏兮兮”的游戏大多属触感的游戏,透过双手的接触,去感受不同物料的质地。例如,水彩颜色是滑溜溜的、又冻冰冰;而沙泥则非常粗糙。现在很多父母怕脏,以致小朋友也渐渐怕了这些有趣而具启发性的触感游戏。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其实很多父母只要做好准备,他们也可以跟子女一起投入脏兮兮游戏中。例如,在玩之前预备多一套衣服更换,或预备围裙供孩子使用,就不怕衣服被弄污了。此外,在玩水彩颜色游戏时,可以用报纸或布铺好地板,事后清洁起来就更容易了。   (二)父母们应该学习抱开放的态度,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接触多些不同的事物,以及透过双手去感受身边事物的特征。   “干净”的游戏文化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当社会越来越重视卫生和安全。作为父母,可以从中取一个较好的平衡,在卫生、安全的前提下,作一些准备,和让孩子投入在一些没有限制、没有规则的“脏兮兮”的游戏,这样你和孩子都能找到更多玩耍的乐趣。

2017十二月23

父母的面孔对孩子影响极大

  第一,唠叨式   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   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望父母们下决心丢掉,不许对孩子唠叨式。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   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   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很多孩子考试前情绪非常紧张,为什么,压力太大。如果考试前不对孩子施加压力,告诉孩子只要考出真实的成绩就行,结果孩子可能考得更好,会好很多。面对好成绩孩子自己倒可能还不满意,觉得某几处丢分太多,愿意继续努力。父母反而要安慰孩子。这才是好状态。   你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特别紧张,担心达不了标。当孩子不能达标时,你就来唠叨式,训斥式,效果肯定不好。   第六,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第八,催促式   不断催促孩子,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   很多孩子说,我本来准备做作业了,父母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请做父母的体会体会,本来你想干点事,想收拾一下屋子,想擦擦地,你爱人提醒一下,你快收拾收拾屋子吧,快擦擦地吧。你可能就不愿意干了。你本来主动要做的事情,本来还想得到别人欣赏的事情,别人一催,你反而不想做了。   是啊,在别人的催促下干,你还有什么意思啊?   小孩的心理其实和大人一样,小孩比你还稚嫩啊,你们成天欺负孩子,怎么可以呢?不可以的。   第九,愁眉苦脸式,处处为孩子操心,也叫操心式   父亲母亲的面孔对孩子有最大的影响。   请大家想一想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态度。父母要是对你不理解一下,呵斥你一下,父母苦着脸,或父母高兴一下,对你有很大影响啊。可是你现在当了父母却忘了这一点。这很不应该啊!   一个很好的孩子回到家里,面对的是一张数落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在家中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父母的这张脸有时候决定了一切。

2017十二月22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说多读

  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孩子通常在看动画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并伴随手舞足蹈,这个时候有的家长非常反感,往往予以呵斥、批评,却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武断,压抑了孩子表达的愿望。   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并提供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时总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总能简单地说一些自己的见闻感受,可是一见到了陌生人时,有的孩子却表现得缩手缩脚很不自然,时常弄得家长也很难堪,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与外界接触的量的多少所致,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诱导他们说话,提供他们说话的机会。“童言无忌”,所以对他们的“胡言乱语”不要横加干预,反之应多给一些有益的鼓励,让孩子觉得和他们之间没有距离,这样慢慢地让孩子接触面增广,愿意与人交往,愿意多说话,自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越丰富了。   每一位家长都知道,孩子通常在看动画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并伴随手舞足蹈,这个时候有的家长非常反感,往往予以呵斥、批评,却不知正是家长的这种武断,压抑了孩子表达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说,不怕他开口,就怕他开不了口。要鼓励孩子多开口,提供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对不怎么开口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怀、鼓励、引导,可以通过看动画片或做游戏的方式唤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让他“无所顾忌”开口说话,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动听的故事、优秀的图书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直观性。儿童在文学知识和精彩图片的耳濡目染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从而增强儿童表达思想、表现世界的能力”(蒙台梭利),因此,我们认为故事是孩子探知未知世界的窗口,是我们训练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每一位家长在讲故事时除了要选择内容健康、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外,并且要求讲故事时做到声情并茂、合理夸张、适时提问,让孩子去想、去补充、去完善,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参与性。当然,我们在讲故事时,不能单纯的由家长讲、孩子听,更多地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其中,那么就要求家长在讲故事之前,首先要明确地向孩子提出任务,不能光听故事,还应该记着故事的梗概,学会复述故事。这样,孩子在听故事时就会思想集中,有意识地去记故事。孩子在复述故事时,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家长不要简单粗暴的打断孩子的复述,而是应该予以适时的提醒和耐心的解释。就是说,我们应循循善诱,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语言障碍,这样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就会得到发展。   培养幼儿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充分让其感受传统文学的熏陶。   有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表明,让孩子多读、多读、多背诵诗歌、儿歌、童话故事,是开发孩子智力、特别是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幼儿的书籍主要以图文并茂为主,他们对图的理解能力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和阅读兴趣,因此家长在选择幼儿书籍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来选择图书。图书要反映孩子的生活,要有精美的图画,以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阅读欲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孩子才能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才能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然家长本身就是“示范”,家长自己就应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扮演好“领读人”的角色,只有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才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文学的熏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例如,童话、儿歌、唐诗、儿童诗、宋词等在睡觉前读给孩子听或让孩子试着自己阅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温和善良的白雪公主、机灵活泼的小矮人、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深深的吸引着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在这些故事中,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发展他们的智商、情商,并借助故事内容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幼儿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吸收到大量丰富的词汇和做人的道理。这对于正处在早期发展中的幼儿来说,无疑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当然,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取之不尽的教科书,如果每一位家长都作一个有心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会得到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