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月30
明白到潜意识早教的重要性,我们父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与孩子交流。 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我们加以表扬赞美;当孩子有需要纠正的地方,我们的重点是向孩子指出如何做才是对的,鼓励他下次做好,而不是责骂和埋怨。 现代的影视、游戏、卡通作品,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很多都有暴力元素,争吵、打架、阴谋报复等煽情的桥段层出不穷;大众流行音乐以伤感悲情类为主流,很多电视节目热衷于报道负面事件。 社会、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负面信息,以及本身未成熟的家长、老师的不恰当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只要我们持续进行正面信息的输入,就可抵消其负面的影响。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某些不良的性格与习惯,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输入有助于培养良好性格与习惯的潜意识信息。 我们可以直接向孩子说积极正面的话语,但是,这并非最有效的潜意识输入方法。 因为表意识是潜意识的守门人,任何与已有信念不符的新信念,都会被表意识排斥,而无法进入潜意识。这就是潜意识难以改变的原因。 比如,一个深信自己“很笨”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他很聪明,这样一个新的信息到达他的表意识后,他往往会怀疑,会分析判断对方为何这么说,甚至会认为对方是在嘲笑自己,如此,这个信息就被他排斥掉,无法进入潜意识,即使重复多少遍,也是无效的。 所以,任何有效的“潜意识输入法”,都必须能够绕过表意识的分析、判断与排斥,直接到达潜意识。 “人类在100年后取得的最大成就,将会是对潜意识能量的发掘。那也将是人类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所有时代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 ——美国心理学之父 威廉·詹姆斯
2017九月29
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父母、老师、亲友、电视、电影、音乐等等与我们亲密接触过的人、事、物,都在我们的潜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到我们日后的心态、信念、行为、性格与习惯。 所谓“3岁定80”,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我们在早期接收到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乐观开朗的、支持鼓励的、充满爱与感恩的,我们将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我们早期接收到的教育,是消极负面的、悲观忧郁的、压抑打击的、充满恐惧与抱怨的,我们将不知不觉地形成负面信念。 长大后,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各种不顺,生命道路坎坷,荆棘密布,我们浑身伤痕,却浑然不知原因在于我们早年形成的负面信念。 比如,一个小孩从小经常被家长或老师骂“你很笨”,他有很大可能会形成“我很笨”的信念,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好。除非他能够去掉这个信念,否则他一辈子都会“很笨”。 比如,我们往往发现,自己的很多缺点与不足,或者性格上的缺陷,都能在自己父母身上找到。通过多年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父母的负面信念,很容易就传递到下一代。 在胎儿、婴幼儿、儿童期,我们的右脑很发达,信念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是潜意识输入的黄金时期、最佳时期,积极正面的信息很容易就到达潜意识;即使接收到一些负面信息,也能很快地清除。 当我们成年后,信念已经根深蒂固,同时左脑已占据统治地位,信息接收的敏感度降低,潜意识的改变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潜意识教育,越早开始越好,最好是从胎教开始。 “我成年后,半个多世纪了,遇见过各式各样的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毫不例外受着他的潜意识和性格的制约,能挣脱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极少。至于那些从小养成的怪癖性格,人一生受其害而不可自拔。再加上社会的制约,人生哪有多少自由度可言啊!”
2017九月28
什么是潜意识? 我们的意识可简单分为表意识与潜意识。表意识就是我们日常感知、思考、分析、推理、判断的那部分意识。潜意识,就是我们最深层的信念、思想、概念与观点。 潜意识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我们不需要指挥自己鼻子要呼吸,血液要流动;我们不需要告诉自己,走路时要如何动自己的腿;我们不需要计算8乘8等于几,因为这些已经在潜意识层面运作了。 我们都源自于“空”(也可称为“无”、“道”、“零极限”),是信念创造了世界。从来没有两个人真的同处于一个地球。每个人都独自处于由自己的信念而形成的地球上。 有人看到一个充满爱的地球,有人则看到一个充满仇恨的地球。有人看到一个充满光明的地球,有人则看到一个濒临末日的地球。地球本身是“空”,你对这个星球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我们说“眼见非实”。 有两个摄影师同时到印度旅行,回来时把照片与大家分享。一个摄影师拍的是美丽的风景、灿烂的文化、朴实的民风、充满灵性的国度。另一个摄影师拍的是肮脏的街道、破烂的贫民区、罪案频发的国度。 哪个才是真实的印度?印度本身是“空”,你看到了你所相信的。 你所看到的一切,早已经过了信念的过滤。眼睛可以看,但没有神经系统的传导与脑部的解读,眼睛根本无法看到任何东西。你的信念已经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会看到什么,所信即所见,所信即所得。 潜意识与信念是一体的两面。我们可以说,信念存在于潜意识里,潜意识的表现形式就是信念。潜意识-信念,决定了我们是过一个幸福与富裕的人生,还是一个痛苦与贫穷的人生。
2017九月28
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发问:人不是只有一个生命吗,难道人有“两个生命”存在?是的,孩子确有“两个生命”在成长,你可能看得见宝宝每天的生理发育,却可能没有觉察他的心理发育也很迅速。 所以人们常说,人要生理保健、心理保健,要有食品营养、精神营养,人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生理上得病需要治疗,可一个人的心理常受伤害却常常无人理会,因此现在很少有孩子和成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 我们所说的“两个生命”就是指生理和心理这两个方面。孩子“两个生命”的成长发育过程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难道我们不应当把“两个生命”同时养育吗? 这里,摘录一位父亲的来信,但愿家长能从中受到启发: “我的孩子5个月零10天,一次哭得挺厉害,我和妻子轮流抱都不行。我忽然想起来几天前孩子曾目不转睛地注视一块花布上的彩色图案。我想,今天她可能也是想看点什么,于是就拿来一本挂历给她看。她果然止住了哭,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而且高兴得手舞足蹈……从孩子对彩色图案感兴趣到主动要求看新鲜图案,只过了半个月,可见婴儿的智力发育是多么迅速!如果我们对这一点缺乏认识,孩子在说话之前,会在缺乏精神生活的环境中默默度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对孩子是多么冷酷的摧残啊!” (详情见《早教革命》理论篇之《第九章 精心养育宝宝的“两个生命”》) 孩子年龄不同,生活条件各异,心理基础也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的心理营养也不尽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在选择心理营养素(即广义的早期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务必遵循五大原则(详见《早教革命》理论篇之《第九章第3节 促进身心健康的15种心理营养素》)
2017九月28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到老”,是指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所以优良的性格必须从早养育。立体早教要求孩子具备的9项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健美的体格、广泛的兴趣、优良的性格、趋向发达的语言,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优良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但一般父母养儿育女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等孩子长大显露出不良性格后,才埋怨孩子这儿不好、那儿不好。 性格不是靠说教或上课培养出来的,父母的埋怨更不起作用。性格是从小养成的,如 “二次孕育”、“构建潜意识板块”,主要讲的就是0~3岁婴幼儿的性格构建,都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家庭日常生活关系特别密切。 在对1000个家庭的独生子女做的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发现: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问题很多,性格中的消极因素非常普遍,孩子中任性、懒惰、自私、怕苦、胆小、浮躁等问题很普遍,严重一点甚至发生性格的扭曲、心理的病态。 而性格优秀的孩子仅占18%,他们大多是幼儿园里活泼向上的宝宝,是小学阶段的“三好生”。把这些好孩子的性格共同点归纳了起来,优秀儿童应养成六大性格是: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性。
2017九月28
人类要“重新认识婴幼儿”? 人们对胎儿的认识往往是最不科学的,以为他只是妈妈肚里的一块肉疙瘩而已,并不把他当人看待。 其实胎儿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而且是迄今为止宇宙天体上所发现的,发展最迅速、最神奇的小精灵。他们是怎样神奇的呢? 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婴儿是最无能的,不会学习、不会劳动,只会吃、喝、拉、撒、睡和哭,是一个活的玩具、小小的动物而己,因而认为他们的时间最廉价,像江河之水一样逝去也毫不足惜;而幼儿呢,也只会说说、唱唱、跳跳、闹闹罢了,他们还是快快长大好去上小学学习去吧……这就是人类对自身认识上的最大盲区,这种认识还处在蒙昧的世纪里! 实际上,婴幼儿不但会学习,而且是人类中最出色的学习能手,他们有惊人的探求力、模仿力、接收力、记忆力,想象力,成年人与之相比个个望尘莫及。婴幼儿学习的神奇特点和成效,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成人之母”! 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婴幼儿为人们解决了人生七大难题(内容详见《早教革命》理论篇之《第七章第2节 人类中最出色的学习能手》),也是他们创造的人生七大奇迹。8801.net成功网 了解了这些,你会忽然觉得进入了一个新奇的儿童心灵的奇妙世界,过去见惯了的又可爱、又调皮、又吵闹、又缠人的孩子原来竟有如此的能耐!人类确实要重新认识婴幼儿,他们千真万确是人间的宝,所以说“宝宝”名称的来历应当如此理解才是正确的,而不要把他们当作“掌上明珠”来玩赏。
2017九月26
让宝宝沐浴在美的环境中,培育爱美、观赏美、发明美的潜认识;孩子生活的环境务必要整洁、朴素、大方、谐调,墙上张贴和改换美丽的图画,家中最好有高雅的雕塑,周围环境应该绿化和整洁。一家人要经常观赏美术作品、艺术摄影,还要外出观赏景色、云彩以及各种各样的建筑美、装饰美,商品的设计和包装美,另外多与气质文雅、服饰划一、言语流利动听的人接触,孩子的行为言语也就美起来了。 塑造潜认识美感的另一方面是让孩子沐音乐浴,胎儿和婴儿常常听高雅音乐、经典名曲,以至作为生活的音乐背景,连睡眠时也可播放。这样孩子长大不只爱音色美、旋律美、节拍美的音乐,而且想象力也特别丰厚。
2017九月25
母亲的十月怀胎,是造人的“一次孕育”,它塑造了孩子的“生理雏形”。出生时宝宝的身体那么懦弱,但却可以摄取营养,禁受锤炼,逐步生长为一个强壮者。 宝宝从出生到3岁,是造人的“二次孕育”,它塑造孩子的“心理雏型”,开发出一个人的宏大心理能,影响人终身的开展方向、速度和成就。我之所以提出“二次孕育”,是为了强调心理哺育的极端重要性——构建起人生的“潜认识板块”。 地球科学称地壳运动为“板块运动”,地壳的板块宏大、坚固、深沉且力气无量。它的碰撞能制山造海,迁移大陆,引发火山和地震、海啸,改动大气环流,可见能量之大。把“板块”与人的潜认识连在一同,阐明人的潜认识对人的思想、信心、情感、兴味、行为、习气、性格、气概等有十分大的驱动力,又有十分大的稳定性。潜认识能不知不觉地、顽顽固着地支配一个人的心情和行为,这一现象超越人们常识的范围.人的潜认识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亲情结”?终身到老都爱母亲,真是“儿不嫌母丑”!古今中外几关于母亲的诗歌、歌曲和散文都经久不衰。我有个二姐,80多岁时患老年痴呆症,不省人事,但昏迷中身体极度难受时仍大声召唤“妈妈!”“妈呀……”。我们的母亲已故大半个世纪了,为何昏迷中的八十老人仍会念念不忘地呼喊——由于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慈祥、母亲的笑容和动作储存在她生命潜认识的深层里,不可磨灭。 为什么人人都有“母语奇观”?把母语方言说得那样活灵活现,天衣无缝,不管是多么复杂的语音语调,说辞说腔,每个在当地生长的人都能说得丝毫不走样,哪怕是傻子也大多能学好方言的每一细微处。由于母语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像从不时流的小河水,日日夜夜地流进孩子的潜认识,并且成为构建“板块”的钢筋。 为什么人人都有“性羞耻感”?一谈到“性”的问题,立即就会脸红,感到羞耻和难为情,难以启口等。其实“性”是极普通、极正常的生理现象,就象人要吃饭、睡眠一样,没有可害臊的。而且孩子生下来也毫无性羞耻感的,例如宝宝最初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历来不需求“遮羞布”。 那么羞耻感是哪里来的?3岁之前宝宝敏锐地察觉到成年人对“性”讳莫如深,言辞躲躲闪闪,因“性”而脸红,谈性而色变的种种现象;当孩子暴露时,有的父母还神秘地侮辱他:“丑,丑,快把短裤穿上!”等等,孩子对成人的表情最敏感,“性羞”很快进入他的潜认识,像岩浆凝固在板块之中……。 为什么西方人特别喜欢纯音乐,古典名曲众所周知,播放交响乐简直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背景?由于音乐生活太提高了,孩子一出生就浸泡在纯音乐之中,那美好的旋律也注入了宏大的潜认识板块之中……。以上种种现象都阐明了“二次孕育”其间孩子吸收的信息所构建的潜认识板块其能量之大,稳定性之坚实,能够塑造个体性格、民族性格,乃至构成人类共有的性格,它的“心理能”是任何“显认识”的认知和明智选择所无法匹敌的。 为什么四岁之前是构成“板块”时期?由于幼童处于右脑开展抢先时期,而右脑的功用极大地优于左脑,简直到达百万倍之多。大脑右半球主管吸收事物的图像、形象、颜色、颜色、声音、表情、情感、心情、肢体动作,空间信息等等,此时用右脑接纳的世界形象和生活情感形式,像血肉一样长在脑中,以后是怎样也抺不掉的。这就是“二次孕育”,塑造了“第二生命”心理人的雏形。以后左脑开展起来言语、数理、逻辑思想,固然也有宏大的认知能量,但怎样也离不开曾经铸成的“潜认识板块”的摆布。显认识好比冰山显露水面的一角,总也摆脱不了水下宏大冰山的底座,只能随着冰山底座的挪动而漂流。 孩子经过“二次孕育”,构建起潜认识板块以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气概的根底局部即稳定下来,以后极难彻底的基本性的改动,所以人们常常误以为人的潜认识情感和行为是那个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命运。可见“二次孕育”对人的终身是极端重要的! 记得我上小学时,听教师讲动物、植物,又在与小朋友快乐游戏中,看到大树、小树、和花草,曾忽发奇想地感慨:做人多好,做动物也好,可以无拘无束地走动、跑跳、说话,四处去玩;做植物真太不幸了,一动也不能动,成天成夜站在那里,又不会说话,做植物太没意义了!如今想来,我对此有新的感触。动物和人的“无拘无束”也是有限的,总是只在一定范围之内。人的自在天地看来很开阔,但不知不觉受着他的潜认识板块、性格的羁绊。我成年后,半个多世纪了,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毫不例外受着他的潜认识和性格的限制,能挣脱出来改动本人命运的人极少。至于那些从小养成的怪癖性格,人终身受其害而不可自拔。再加上社会的限制,人生哪有几自在度啊!要比拟充沛的自在,还是从小铸成朝气蓬勃、积极开朗、富于遥想、勇于探究、敢做实验、有开辟创新肉体,并具备爱心和独立自控肉体的“潜认识板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