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 的存档
2012一月20

为什么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二)

人格健全的人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生活有崇高的自标,能充分发挥智力水平和人体技能。胸襟开闹,不以自我为中心,乐于助人;善于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改造环岛的积极性,使环境更有利于个体、集体和国家;不感情用事,情绪经常愉快,人际关系良好,善于客观、冷静地分析所遇到的事情和问题,具有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毅力和能力。无疑,健全的人格不仅是个人、家庭健康生活所崇尚的目标,也是提高整个国家人口素质的关键。然而,当今独生子女教育重躯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开发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极为严草。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不但是促进全面健康的基础,对于提高全民族人口的素质增强|司力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尤为重要。 当今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养育往往有溺爱的偏向,全家注意力集中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他们百依百顺,使孩子成为”小皇帝””小公主”,有求必应。这样被溺爱的儿童长大后人格往往有缺陷,表现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自我中心、少考虑别人、人际关系不良:情绪不稳定、遇事优柔寡断、缺乏进取性,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毅力和能力差、适应环境困难、常有不去金惑、好归罪于人、好钻牛角尖等。若干年后,我国人口的组成,绝大部分将是独生子女,如果都是这样人格不够健全的人,其对我问未来建设和繁荣的影响可想而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社会上重营养、品智力开发而忽视人格培养的趋向影响着父母、教师和一些儿童保健工作者。所以,推广以早期干预为基础、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养育模式己势在必行。

2012一月19

为什么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威胁我间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问题已基本得以控制。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刀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重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剌激和心理压力。全国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一则公开报告的数字更让人震惊: “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生心理疾忠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变态的比率,就超过50%。中小学调查表明, 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接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0″其主要原因是早期心理和行为干预机制不良,健全人格培养不够。无论是 家庭还是学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童学习成绩,轻道德品质:重升学习骂,轻心理健康的情况非常严重。许多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己无关,殊不知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火难的根源。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1/5儿童和青少年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地、吸烟、刷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得到适宜处理和治疗的人数还不足1/5。正是家长、教育者及普通医生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酿成了一幕幕痛心而愚蠢的悲剧。 事实证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涉及家庭、社会的多个环节。因此,纠正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错误认识,走出儿童心理健康的误区己迫在眉睫,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家庭幸福、个人发展与成才的重大问题。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但是,由于传统养育观念过分关注躯体健康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因此,重智力、关心躯体健康,忽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健全人格发展的现象极为严重。然而,要达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基础正是人格的健全。

2012一月18

婴幼儿气质与抚养策略(二)

    此外,气质和后天个性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儿载社交广度的影响。一手中立化对独立、活跃罪11好奇心的评价会影响到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和问应。在美国,人们倾向于鼓励那些特性,但并不总是给孩子们奖励。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儿童的独立性和好奇心是令人担忧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长们通常会鼓励那些谨慎、小心的行为。因此尽管气质有其生物学某础,但是也会随着孩子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和外部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改变。通过早期的气质来预见一个孩子的个性是很困难的。一个难相处、劫怒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会变得优雅、迷人、}I服从,而一个容劫相处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会变得忧虑、孤独、内向。      因此我们在谈论气质时,经常使用”适直行为”这一概念来描述一个婴儿的气质问他父母及社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同一家庭巾不同儿童的适应是不同的。当婴儿的气质同父母的风格和愿望一致时,这种适应就是好的。相反,当一个家庭括望有一个安静、易相处的婴儿,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易怒、难相处的婴儿时,这种适应就是不适合的,其至是槽糕的。难相处的气质类型并不总是导致难适应,同样所谓容易相处的气质类型也并非不总是导致容易适应。因此,即使是所谓容易相处的婴儿,照看起来也会有麻烦,这反映了经验与天分的相互作用。 如果新住儿的气质类型不能让你和配偶的气质类型很好地适应,一定要认识到气质是使得孩子保有其特性的主要部分。同时要考虑如何使你自己的人格,感觉和行为反应更适合婴儿的气质。如果你是沉静的人,你会发现|司难相处的婴儿互相适应会更为困难。同样,如果你是个充满精力的人,而对一个安静、不活跃的婴儿,你也会感觉受挫。每个家庭都必须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迈出新成员的个性。你越能体会孩子的人格和独立性,就越能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融治的气氛。  

2012一月17

婴幼儿气质与抚养策略(一)

    个人特有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常与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人的个性包括:兴跑、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是你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步形成的,井使得你不同于其他人。因为婴儿刚出生,几乎没有什么人生经验,我们用”气质”一词来表示婴儿对周围环境的典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气质是有其遗传基础的,而个性则是通过内在天分和扑在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气质可以被看做是个性的遗传特质,在儿童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人的正常活动水平和他的占有欲。 最基本的情绪特质是指婴儿在面对新环境或迎接新挑战时的反应。换句话说就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成人面对剌激时,反应或兴奋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会伴随有心跳加速,大脑活跃,出汗或下意识的行为。在婴儿中,生理反应的不同就像是行为模式的镜像。那些倾向于逃避陌生环境,行为犹豫,容易不安的婴儿更容易哭泣。他们不活跃,缺少好奇心。这种特质被研究人员称之为”抑郁质飞这一特征将持续到童年时期,还可能成为一个人稳定、持续的气质类型。     家长们总是相信孩子的人格是稳定且可以预见的。你可能会说”孩子一山生就已经定型了”,或者说”他是一个敏感的孩子,而且一直如此飞但是,气质是如何表现为人格的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采用气质’L平价的方法(包括三个维度的几种行为方式的气质盘表).表明那些被认为是困难型的婴儿,在童年时期更易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心。那些天生在羞的缓慢型气质的婴儿,在接受新人新事物时,更容易表现出胆小、犹豫、忧虑;相反那些对新事物易发生兴起豆、好奇心强的易养型气质的婴儿,则更容易表现出外向的性格。 但是,早期的气质不一定能够可靠地预见出后天的人格。不同的气质类型使得行为反应也不同,气质受经验作用形成个忡。那些情绪难以预见,适应变化佳,难相处的婴儿同那些容易满足,适应能力强的孩子相比容易使母亲疲倦,产生压力,他们话要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前者更需要母亲持续稳定的关怀,如果他们对亲人的照顾反应玲视或暴躁,则应采取更为灵活、变迎的手段照顾他们。因为家长们也会把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带入喂养过程中,以致有些难相处的孩子让双亲感到很焦急、内疚,有些人认为喂养婴儿是一个挑战,甚至想到放弃。父母帮助婴儿形成人格时,婴儿的气质会影响父母的行为,所以不同的喂养方式会加强或减弱婴儿变得难相处的趋势。

2012一月16

父母与婴儿相处的经验

根据调查中获取的父母与婴儿相处的经验,婴儿在这九个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大部分婴幼儿气质可归纳为三大类型。 ,传易养型:是易相处的婴儿。睡眠和饮食等都很有规律,他们对新环挠充满好奇心,一般情绪积极且有节制,,心境比较愉快、积极;乐于探究新事物,在;rrr事物与陌生人面前表现出适度的紧张,对环境变化适应快,这类儿童大约有40%。 ,传难养型:活动没有什么节律,不容易预测和把握;对新环境反应退缩,很难适应,对陌生人很敏感,反应强烈,往往很紧张,如哭闹不止等。这类儿童大约占10%。 ,传缓慢型:行为表现居丁易养型儿童手n难养型儿童之间,属于世性子。他们对环境变化也不容易适应,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最初逃避,适应变化慢,不容易兴奋,而且反应的强度比较低;心境比较消极。这类儿童约占15%。 另外,还有大约35%的儿童兼有这三种气质类型中的两种或三种特点,即混合型。(4个月…….1岁, 1…….3岁, 3…….7岁儿童气质量表见附录) 通过对这些气质类型的基本描述,发展心理学家已经创立了了解气质类型上个体差异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将Thomas和Chess的九点描述总结为三个特质。 情绪行为、社交能力和活动能力。情绪行为是描述婴儿是否容易变得激动或在受到剌激和挫折时是杏容易兴奋。社交能力是指婴儿接近或避开人群的倾向。活动能力是指婴儿在日常游戏中的活力和速度。这三个特质简略描述了婴儿是如何接触外部世界以及他们口常的情绪状况。

2012一月15

婴幼儿气质特征和类型

关于婴儿气质的研究论文,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心理学家AlexanderThomas和Stella Chess发表的。在对两至三个月大的婴儿仔细观察中,他们要求父 母每天都详细描述婴儿的行为,如婴儿对洗澡或者换尿布的反应。 然后研究人员对被观察者进行跟踪调查,直到他们成年。在对家长的访问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出生不久后,就在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和表达自己的意愿等方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有时这些不同会一直持续到儿童时期。这些行为特质可以归结为九个显而易见的方面。 ①活动水平:包括活动的频度和速度。 ②趋避性:婴儿对新环境是接近还是逃避。③适应性:儿童适应环锐的能力。 ④反应阀限:对声音、光线、接触等刺激敏感程度。 ⑤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专心于活动的时间以及婴儿如何坚持完成任务。⑥反应强度:对环境变化和各种剌激的反应程度。 ⑦注意分散程度:婴儿转移注意的难易程度。 @心境质量:一般心情如何。 @规伸性:婴儿睡眠和饮食等行为的节奏、规律及可预见性。

2012一月14

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因素之三家庭系统中的依恋

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因素之三家庭系统中的依恋     人类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父母–子女是生活在一个家庭系统当中,而家庭系统本身又是植于社会、文化甚至是历史的背景之中,因此如果想对依恋做出完全而准确的理解,不应该只考虑依恋各影响因素的单独作用,而应将依恋关系置身于一个生态环境中,综合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

2012一月13

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因素之一儿童自身对依恋行为的影响

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对新生儿的研究似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夭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此外,这类新生儿在吮吸被阻止时,反应也旦为强烈,焦虑抑郁体验更为持久。 件来的照料质量决定了依恋的类型,而气质则决定了不安全依恋的特殊表现形式,此外,反映气质的早期行为倾向可以被良好适:气的照料方式所改变。毫无疑问,儿童的气质特征(如表达焦虑的阀限)影响婴儿与照料者的相互活动。气质赋予儿童行为以特定的反应性与活动水平,进而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评价以及父母的抚养难度,反过来,父母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变化又作用于儿童,使其依恋产生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个体特点。

2012一月12

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因素之一照料者的抚养行为

     恢恋是儿童早期生前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旬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基于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中发现了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诸多因素,主要有父母、儿童自身以及家庭系统一方面。    照料者的抚养行为 照料者的抚养行为所提供给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儿童形成不同类割依恋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对儿童各种信号的敏感性反应,更是依恋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著名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对母亲在儿童出生后最初3个月H畏养方式的研究,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1岁的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那些低反应性、低敏感性母亲l喂养的儿童大多形成回避型或拒绝型依恋。 抚养者敏感性是可变的,而敏感性的变化能导致儿堂依恋质量的变化,这又从封一-个角度揭示了敏感性对依恋的重要影响。敏感性的变化有两个方向,即正向变化和负向变化。对敏感性进行干预的实验是以引起敏感性正向变化为目的的,它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其中一些直接针对父母敏感性的行为层闸,另一些则针对父母的依恋表象层面。 母亲敏感性在儿童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但非唯一的影响因素”。随着依恋研究的深入以及父亲越来越多的参与婴儿的照料实践,父星星依恋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2一月11

宝宝的侬恋类型

    Bowlby的学生Mary Ainsworth将他的观点应用于对不向文化背景下,母亲与婴 儿联系的观察。他们描述了成人与儿童之间共同的依必模式。这些行为模式通常在儿童与双亲分开时表现明显。由于双亲不在,婴儿不得不依赖对双亲的记忆获得舒适和去企感。婴儿在双亲归来时的行为表现能够说明他依恋行为的稳定性和依恋类型。    “安全型”儿童在双亲离开很少表现州紧张烦乱,对双亲的归来会表示欢迎,并经常邀请父母加入向己的活动。    “焦虑型”儿童担心母亲离去,甚至会哭泣,双亲归来后他会紧紧地依靠,这类儿童需要父母的抚慰才能安心,需要时间来恢复父母离去对他的剌激:还有些婴儿总是避免体验独处的感觉,表现山似乎对分离无所谓。他们甚至不知道父山已经回来,而且,总是避免与双亲接:挝后,有些儿童会变得总是很焦虑,以致不再信任父呵,在他们离开和归米时,悄绪都变得难以控制。    环境小同也备不相同。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还是有深远意义的。比如,母亲和儿童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依恋:一个;在自己宜作时期表现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母亲,在对待向己的孩子时,更倾向于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模式。更有意义的发现是:在许多方面,婴儿依恋模式的影响会持续到他们在幼儿园及学校早期的社会关系。安全型婴儿在大多数社会关系中旦易表现出自信,而非安全型婴儿通常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依恋理论传达的一条重要信息是一个人早期社会关系的持久性。在人的一生中,你同他人建立联系,评价他人的方式将以儿童早期形成的特定关系模式为基础。我们总是不向觉地寻找那些能够关心照顾我们的人。你可能突然认识到:你的男朋友和深爱你的祖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1或者你对老板的抱怨同对母亲的一样。肉此,婴儿时期被亲人关怀照顾的记忆,不仅是你内部心理构成的积极部分,而且将影响你对朋友、同事、合伙人等的选择。    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迎常足指母亲)之间的,足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