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一月7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

  另类有益的“亲子交流”“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资深幼儿教师介绍,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在园生活。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2021十一月5

你的宝宝“投诉”过老师吗?

  “妈妈,老师不好。”这是菁菁从幼儿园出来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简直大吃一惊。“老师怎么不好了?”妈妈满心惶惑地追问菁菁。“老师不给我玩玩具。”菁菁噘着小嘴,泪珠儿滚滚。“老师给别的小朋友玩玩具了吗?” “给了,就没给我。” “你找老师要玩具了吗?”“要了……老师……不给我。”菁菁更委屈了,小肩膀一耸一耸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妈妈的心里开始酝酿一股怨气。这老师怎么回事儿?菁菁到底怎么惹她烦了,竟然这样对待她?照说菁菁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可人儿,应该不会有什么让老师烦心的事情。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这样对待她?妈妈拉着菁菁的小手,折回身就往幼儿园跑。这事儿不能就这么了了,为了菁菁,得去问个明白。   妈妈折回幼儿园,没有找到她要找的老师,却碰上了园长。妈妈正在气头上,来不及三思,急急地告了老师一状。事后,老师向妈妈郑重地道了歉,菁菁也没再向妈妈投诉老师。妈妈暗自有些得意,还好,亏得自己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菁菁的利益。   又过去很多天,妈妈在接菁菁时碰上了多日不见的好朋友阿雯,与阿雯一聊天,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根本就错怪了老师。阿雯那天正好提前去接儿子,因此亲眼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菁菁那天要的玩具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小朋友从家里带去的。小家伙护着自己的玩具坚持不给菁菁玩,于是,老师只好做菁菁的工作了。菁菁当时还乖乖的,也没见她哭闹,不知怎么见了妈妈就委屈地哭了。明白了事实真相的菁菁妈再见了老师,难免脸上有一种涩涩的表情。如果她当初冷静点处理这件事……   宝宝的话能信几分   孩子是诚实的。孩子不会说谎。这是我们的信条。我不想否认这个事实。但是孩子的话真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真实可信吗?   1.两三岁宝宝的时空概念还相当模糊,因此,在表述自己时,很可能会出现时空错乱的现象,比如把很多天前发生的事情与今天发生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等等。   2.宝宝在表述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把事实真相与他的期望或想像混淆在一起。   3.两三岁的宝宝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想要的物品,他觉得那就该属于他。   基于上述理由,即便宝宝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但是一旦被他以一种错乱的时空概念表述出来,再加上他个人的期望,如此混合在一起,事情的真实性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   比如菁菁特别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她会期望自己也能拥有那样一个玩具。她的逻辑是,如果老师把玩具从别的小朋友手中拿过来给她,她就可以拥有这个玩具。老师能满足她的要求,那就是好老师。事实是,老师没有给她玩具,因此菁菁很自然地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怨恨情绪。菁菁并不理解玩具属于别的小朋友这个事实,对于老师的做法,菁菁更是没法理解。老师没给她玩具这件事让她耿耿于怀。   妈咪的策略   策略1:为宝宝梳理情绪   宝宝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心绪自然很差。而事实上,宝宝的这种委屈可能仅仅是很一般的小问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妈咪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帮助宝宝梳理情绪。把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你面前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他的不满。等宝宝冷静下来,妈咪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好好帮宝宝分析一下,告诉宝宝老师爱他,只是爱他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对帮助宝宝重建对老师、对幼儿园小朋友、对自己的信心都有好处。   策略2:淡化宝宝的投诉   幼儿园不比自己家,没有人会事事让着他,因此宝宝经历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妈咪大伤脑筋。事实上,让宝宝在幼儿园适当受点委屈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这可以让宝宝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凡事遂愿。只要事情不严重,妈咪尽可以淡化宝宝的投诉。   策略3: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略   想像一下宝宝在幼儿园可能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为宝宝创设一些类似的情景,发动家人一起扮演老师、小朋友等角色,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让宝宝在游戏的过程中明了他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有效地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给宝宝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妈咪出面为宝宝解决问题可能更行之有效。

2021十一月2

成长方式:让我自然的成长

  让我自然的成长   关于成长的方式   孩子说:请让我自然的成长。   妈妈习惯怎么做:这怎么行呢?你现在不抓紧时间学习,长大了怎么和别人竞争。   妈妈可以这样做: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自然的成长。   让孩子放松的玩,以自己的方式去玩,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孩子自然的成长。如果你非得让你的孩子像《病梅广记》中的梅树一样成长,他人也无权干涉,可是孩子应该有更好的成长方式,那就是让他自然的成长,让他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   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孩子的成长也如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他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好比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经过自然对它的洗礼,接受环境对它的考验,最终长成一棵可以遮挡风雨的大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岁月的沉淀中长能够真正成长起来。   因此,面对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时刻记着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换句话说,当你一岁的孩子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语句,两岁的孩子还不能背诵唐诗宋词,三岁的孩子还不认识字,四岁的孩子还不会写字,五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做加减法,这都没有关系。因为一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习语言,一般情况下,孩子至少要到一岁半以后才会说出电报句;两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说完整句,他的记忆还是处在短时记忆阶段;三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而四岁才是孩子认字的敏感期;另外四岁的孩子手腕的力量发展的还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方位的认识也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是很正常的;五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能力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之上的,所以五岁的孩子不能很好的进行加减法,或者需要借助自己的双手来进行并不是孩子的错。更何况,学龄前的孩子本身就是应该以玩为主,这是孩子成长的必须,是让孩子自然成长的最好方式。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规律来成长,需要父母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是思维的发展,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的考验。孩子不是动物,依靠催生剂就可以快速增长,即便你能通过增加孩子营养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可思维的发展并不单纯依靠身体能量,而是依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组织。而且就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性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这也就告诉我们,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按照自然法则来成长,任何人为的逾越和逆转都是违背孩子的发展的,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动作和思维才能获得,而孩子动作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必须借助玩,也就是游戏。   可能有的家长对此会有疑问,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经过早期培训后,能够在五六岁时就认识了几千个字,能够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背诵很多的英语单词。可是这些孩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否真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呢,还是仅仅凭着记忆。或者可以说,认识几千字的孩子是否就愿意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加减法的孩子是否就拥有了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的孩子是否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如果说,孩子认识几千字却不能自主阅读,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拥有基本的数学能力,能背诵英语单词却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他们五六岁学会这些和他们七八岁,八九岁学会这些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孩子的成长还是应该按照自然法则来进行,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不要逾越,也不要逆转。就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份人为的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2021十月5

我不是有意犯错误的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   孩子说:妈妈,我不是有意做错事的,我也想做好的。   妈妈习惯怎么做: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做错,你怎么会这么笨。”   妈妈可以这样做: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好的,只是因为还小,所以有些事暂时还无法做得足够好。   虽然孩子的错误经常让父母抓狂,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的想要和你作对,他只是以他的方式在探索世界。   当成人已经对世界万物熟视无睹的时候,孩子却正在以他特有的视角探索周围的环境,面对着纷繁的世界,孩子的眼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他想要去了解,可是因为孩子自身发展的时限性,在孩子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错误,可以说,孩子探索的过程就是出错的过程。   尝试与闯祸就好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总是习惯于一起出现。有一段时间,在吃饭的时间,豆豆特别喜欢帮我拿碗。记得第一次豆豆帮我拿碗时,就一次性的摔破了三个碗,当时豆豆望着地上的一堆碎片,怔怔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我走过去,她连忙对我说:“妈妈,我不是有意的,我想要帮你拿碗,可碗怎么就不听我的话,从我手上跑到地上去玩了。”“哦,妈妈知道了,豆豆真的很能干,都会帮妈妈做事了。”我赶紧安慰着,我知道豆豆并不是有意的,她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才没把事情办成功。“妈妈,我去把撮箕拿来。”看到我没有批评她,豆豆就跑去拿来了撮箕。在我清扫碎片的时候,我想要了解她是怎样把三个碗给摔碎的,于是我就对豆豆说:“这碗真的是很调皮,怎么不听豆豆的指挥自己跑到地上去玩呢,还把自己给摔碎了,多疼啊。”“是啊,这碗真的很调皮。”豆豆也说。“下次你再拿碗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拿,把它们抓紧,并要告诉碗不能随便溜到地上去玩,要不然又会摔碎摔疼的。好吗?”“好,下次我就一个一个的拿,刚才我就是三个一起拿的,所以才会把碗摔碎了。妈妈,对不起。”跟我猜想的一样,因为我平时拿碗都是三个摞在一起拿。“没关系,因为豆豆的手比较小,所以还没办法一次拿三个碗,妈妈是因为手大,所以才能一次拿三个碗,等豆豆再长大一些,也就可以一次拿三个碗了。”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后来豆豆再帮我拿碗时,就知道要一个一个的拿,而不是三个摞在一起拿。   可能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会觉得不犯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或者说,当孩子犯了一次错后,就不再让孩子去尝试,不再让孩子去探索,那么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因为孩子必须在不断的尝试中学习新知识,孩子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新世界。虽然每一次的探索有可能意味着犯错,可对孩子来说,一次犯错的机会,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错中,孩子可以发现正确的方法。 因而,面对着孩子所谓的错误时,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做错,而不是单纯的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指责孩子,批评孩子,或者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如果我们经常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并作出批评,那么将会使孩子产生羞耻感和犯罪感,使得孩子失去自信心,并认为自己是个多么糟糕的人,进而开始对世界表现得畏畏缩缩。实际上,一个从不犯错的孩子绝对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一个人从未犯过错误,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鲜事物。而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探索自然,探索社会,尝试新鲜事物的权利都没有,每次当他想做一件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做才能不犯错,他又怎么可能会健康快乐呢?   其实,很多时候,在我们眼里的错,在孩子眼里并不是错,孩子只是以他的特有方式在理解着周围的万事万物。有一次,豆豆从幼儿园拿回作业,是写1-10的数字,这是她第一次开始学习写字,之前我从来都没有教过她。可是在写3、5、6这三个数字的时候,她总是出错,3始终是横着写的,5和6的方向总是反了。每次当她写3、5、6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说“错了,错了。”连续很多遍后,豆豆开始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了怀疑,说:“我不写了,我不会写。”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急躁了,孩子才四岁,对上下左右的空间能力建构的还不是太好,我这样连续性的强求她是否有点太为难她了,而且在她的眼里并不觉得这样写3、5、6有什么错,否则她怎么会连续的犯同样的错误呢。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她为什么觉得3、5、6喜欢以这样的方式站着。她告诉我因为3 总是在睡觉,所以它要躺着,这样才能睡得香,5的勾勾在右边更方便挂东西,6的大肚子应该在前面,因为人的肚子都是在前面。原来如此,孩子正在以她自己的方式在看待这些数字,在她的眼里,数字不仅仅是数字,还是有生命的物质,所以她应该为它们寻求最合适的存在方式。如果说从数字的最初形成来说,谁又能说3、5、6就一定要按现在的方式来写呢?虽然豆豆这样来理解她自己所书写出来的数字有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之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我们非要按照既有的规定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呢?为什么我们非要用我们成人世界里的对错标准去约束孩子的思维发展呢?因此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很在意她是怎样来写数字的,随着她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差不多四岁半的时候,豆豆基本上能够正确的书写这三个数字了,虽然偶尔还是会写错。   孩子的眼里总是有其独特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把成人世界里对错误的判断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担他所不知道的错误责任。虽然孩子可能因为我们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终于不再犯错了,可孩子却失去了对世界的应有想象,世界在他的眼里也不再是多彩多姿,可到时我们却又感叹为什么孩子的想象能力如此缺乏,而究其原因,过错竟然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是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是我们想当然的用对错标准剥夺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2021九月9

幼儿在家该怎么教?

  第一、要保持与幼儿园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坚持早睡早起,不要因为假期就打乱作息时间;生活上不要包办溺爱,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理自立,要让孩子自己穿脱衣裤鞋袜,孩子的心声是“请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大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给孩子预期的时间,以免造成拖沓或依赖的习惯;家长要做礼貌礼仪的表率,促进孩子与他人交往,不但与熟人交往,还要带孩子到公园、超市等公共场所与生人交往,并熟悉社区环境。   第二、预备便于孩子生活实践的居室环境。譬如:除了让玩具和书本要放得低矮以外,还要有适合孩子身高操作的衣架,供孩子自己挂凉鞋或挑选衣服;准备一些真实的但并不昂贵的餐饮具,让孩子需要的时候随手可取,用后自己摆回原位;让孩子参与到盛饭、摆餐具、擦地板、整理房间等家庭事务中来。   第三、要适应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孩子在某个阶段会对某些事物或动作特别感兴趣,例如约在周岁半时会对细小事物敏感、两周岁是语言爆发期、三周岁前特喜欢用手触摸任何物体;三周岁后逐步进入观察、表达、数数、认字、阅读、书写、交往、文化等各个敏感期。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应该注意,一是不要逼着孩子学,尤其是逼孩子死记硬背抽象的东西;二是要从具体的形象化的内容开始;三是尽量让孩子动手操作,因为“手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适应敏感期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如果违背敏感期原理,按照大人的主观意志拔苗助长或抑制孩子的成长需求,就会给孩子造成多种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以后成年阶段。   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在平时,我们都要给孩子预备一个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2021九月7

亲子交流不要自作“聪明”

  导读:亲子交流中间,家长往往会从大人的角度来处理和孩子的关系,从而不能达到畅通的交流,其实在和宝宝交流的过程中,妈妈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来表达自己。   琛琛还是个小宝宝,经常表达不流畅,说话断断续续,这时候琛琛妈妈就会打断孩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替孩子说。   针对这个现象,专家指出:“父母们都希望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然而会不经意间流露、扮演某些传统角色,从而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扼杀了孩子情绪表达的勇气。”   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懂得不能随意打骂子女,与孩子沟通不能用冷嘲热讽的语气,不能说‘你真笨’、‘我不喜欢你’之类否定孩子的话,不能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讲话……   但专家说这还远远不够,“真正的亲子沟通是用心交流、彼此了解,善于沟通的父母懂得倾听,耐心地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并且保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说话。   一 假装迟钝,假装无知   有全知全能的父母也是件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孩子都不需要开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马上就知道孩子要什么、想什么。   在不爱说话的孩子面前可以“迟钝”一些,平时,孩子一有什么要求,父母不要马上去满足,而要让孩子自己用语言表达清楚;除了假装“迟钝”,还可以假装“示弱”,当你经常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不仅能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开口,如果孩子给不出问题的答案,那么家长可以引导,“我们现在先这样,好不好”,或者给他两个选择。   二 亲子冲突,理性应对   贝贝的妈妈经常抱怨:“孩子今年3岁,本来可爱听话,可是近来却非常任性,比如就是不穿事先给他选的衣服,一早起来还大吵大闹,偏偏固执的要自己从衣柜里选衣服穿。”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烦恼,孩子3岁以后,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越来越经常与大人发生摩擦,甚至故意跟大人唱反调,家长们往往很头疼。   针对此现象,专家指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像贝贝这样与妈妈发生的冲突是很正常的,这恰恰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决策能力,亲子冲突对孩子产生的作用如何,取决于父母的反应,适当的亲子冲突有利于双方更深层次的交流,父母要懂得控制自己情绪,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同时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2021九月1

爱,让我们懂得了珍惜1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天气很热   生了Cindy以后,我身体一直不太好,隔三差五闹个头疼脑热,拉稀痛经。我每天除了带孩子之外,就是睡觉,5月12日那天,又是在我睡觉的时候,猪猪吴打电话回来说,地震了。   当天晚上,新闻就报道了四川的5·12大地震。我看了以后很害怕,似乎看到了世界末日。尘土飞扬的画面,四处倒塌的残垣断壁,还有慌乱的人眼里的焦虑和恐惧,让我十分难过。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人哭我哭,人痛我痛。猪猪吴不说什么,但每次看到一个生命获救,他就会流露出兴奋的神情。   股市这几天热情高涨,大呼爱国义市。四川地区的股份带头涨停,甚至还有人发出锁仓爱国的号召。我也锁仓了,不是因为我爱国,是因为我已经不操作交易系统好多年。   电视机几乎是24小时都开着的,电脑也是。我相信,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和我一样,关注着每个生命的奇迹。看到一个个人失去生命迹象的时候,我只是会哭,哭别人的同时,也是一种恐惧的释放。   而最让我承受不了的是那一具具幼小的尸体,我真实地感觉到了痛楚。没有孩子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的痛。真的太悲惨了,望着他们稚嫩的小脸在泥土和钢筋下一点点露出来,不敢相信那些都是无辜的孩子,一个个曾经天真活泼的孩子。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我会承受不了,我会疯掉。都说这样的画面会引起人的心理不适,是的,的确是给我造成伤害了。   这段时间,我有事没事就会问猪猪吴,如果广州地震了,他会不会第一时间去救Cindy,他说他会。我相信他,可还是一次又一次问他。并发狠说,如果他没救活我的孩子,我会杀了他以后再自尽。   Cindy出奇的乖巧,乖乖坐在沙发上看新闻,看一会儿就跑到电脑前告诉我:“妈妈,又地震了,那些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了。”   她每次看到我在哭,都会拿纸巾帮我擦。虽然她也许不明白为什么,可是她还是知道心疼她的妈妈。那段时间里,我不再让她一个人睡觉,而是让她睡在我身边,只有看着她,我才有一丝丝安全感。后来我神经兮兮,怕地震怕得要死,怕和她分开,甚至有不送她去幼儿园的计划,甚至连发生地震以后我要怎么保护她都计划好了。   我实在不适合看这种悲惨的直播,看了以后就做地震的梦。睡到半夜,如果摸到的是猪猪吴而不是Cindy,我就会猛地坐起来,直到看见Cindy还在我们床上才又躺下。起初猪猪吴会轻轻拍我安慰我,到后来他已经不耐烦了,拿个床垫睡在地板上,让我和Cindy睡床上。尽管床是宽阔了不少,但我还是会害怕。吃饭的时候,猪猪吴已经不允许看电视了。但我坚持要看,看着看着就吃不下去,先哭一段时间,然后再审问他,仍旧是关于如何救Cindy。一开始他还会正经回答我,到后来他说:“我谁也不救,第一时间开车去银行那里,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点点钞票。”如果是这样更好了,那我就不用赔他一条命了。据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部队第一时间保护的场所就是银行或者是其他有国家机密文件的场所,发现这种人,唯一的措施是就地正法。   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孤儿,都在孤儿院里。看着他们脏兮兮的脸蛋上无论是带着恐惧,抑或是目无表情,我都会难过不已。我告诉Cindy:“你看,小朋友好可怜,他们没有了爸爸妈妈。”   Cindy就会搂住我的脖子说:“妈妈,我要你。”   我说:“那我们请一个小朋友来我们家好吗?”   Cindy说:“好。”   我也和猪猪吴商量过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不是很有钱的人家,可是我们都很善良,我们愿意收养一个孩子。我们也有能力抚养他。对一个孩子来说,光有经济条件也许不够,他们更需要爱。我们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收养法的规定让我们望尘莫及——我们没有一项达标的。

2021八月6

让时间飞逝

  我在《神话故事选》(Fairy Tales)中发现了《神线的故事》。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我想大概是千百年来成千上万个的讲故事者的集体智慧所成。   《神线的故事》包含人们生活中的许多主题。首先是关于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愿望,愿望带给我们快乐但也暗含危险,如这个故事要警示我们的那样。   其次这也是关于一个时间的故事,你是不是曾经想过,当你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时间过得多么慢;而当你度假的时候,时间过得多么快!为什么?人类总是在思考时间的问题,其中有的人思考得较为深入。比如,他们会感慨:“假设你能让时钟转得更快。那么,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   从前有一个寡妇,她有一个儿子,叫彼得。这个男孩很结实,也很能干,但就是不喜欢上学,整天想入非非。   “彼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些什么?”老师会这样对他说。   “我在想,等我长大以后会干什么。”彼得回答道。   “耐心点吧!你还有很长时间才能长大呢!长大可不都是好玩的事,知道吗?”老师说。   但是,眼下无论彼得做什么都很难高兴起来,他总是盼着去做下一件事。冬天,他盼望着夏天;而夏天,他又盼望着冬天的一切:溜冰、滑雪橇和温暖的炉火。在学校里,他盼望着一天快点过完,能够回到家;到了周日的晚上,他又会叹气,“如果假期能再来一次该多好呀!”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和他的朋友丽兹一起玩。丽兹像个男孩一样能陪他干任何事,而且无论彼得多么烦躁,丽兹都不会惹他。“等我长大了,要娶丽兹做老婆。”彼得心想。   他经常在树林里闲逛,梦想着未来。有时候,他会躺在林中松软的草地上,晒着太阳,双手枕在脑后,透过稀疏的树梢看着蓝天。一个炎热的下午,他刚刚开始犯困,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的名字。他睁开眼睛,站了起来。一个老婆婆站在他的前面,她的手里拿着一个银球,银球里垂下了一条柔软光滑的金线。   “彼得,看看我这里有什么?”说着,她把球递给了彼得。   “这是什么?”彼得一边奇地问,一边摸了摸细软的金线。   “这是你的生命线,”老妇人回答道,“如果你不碰它,时间就会正常地过。但是,如果你希望时间过得快一点,只要拉一下金线,一小时将会像一秒钟那么快地过去。不过我可提醒你,线一旦被拉出来,就不能再缩回去,拉出来的线会像一缕烟似的消失。现在我把这个球关给你。不过,你要是收下这份礼物,就不能告诉任何人,要是你哪天告诉别人了,你就会立刻死去。现在告诉我,你想要吗?”   彼得高兴地从老妇人手里抓过礼物,这正是他想要的!他仔细地打量着银球。很轻,又很结实,是用一整块银子做的。上面只有一个细细的小孔,小孔里垂下一根亮闪闪的金线。他把球放在口袋里,就回家了。看妈妈确实没在家,就又一次仔细地端详起银球来。金线好像正慢慢从银球里爬出来,很慢很慢,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他想拉出一点来试试看,但是他不敢。现在还不到时候呢。   第二天,在学校的课堂上,彼得坐在那里,心想应该拿神线怎么办。老师不停地训斥他精神不集中。“要是,……”他想,“要是现在就到了放学时间多好呀!”他摸摸了口袋里的银球。只要拉出一点点线,一天就会结束了。他小心翼翼地拿出银球,轻轻拉了一下。突然间就听老师说:“大家收拾好书本,有秩序地离开教室。”彼得高兴极了。他撒腿就往家跑。现在,生活变得多轻松呀!所有的麻烦都不见了。从那天起,他每天都拉一下金线,只拉一点点。   然而有一天,他突然觉得每天只拉一点太蠢了。如果多拉一点,学校生活就会完全结束了,他就能开始学做买卖,和丽兹结婚……因此,这天晚上,他狠狠地拉了一下金线。早上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在镇上学做工匠活了。   他喜欢自己的新生活,蹬脚手架爬上屋顶,抬起还散发着木香的房梁。有时候,当离发薪的日子还很远的时候,他就拉一下金线,一周马上就过去了,立刻就到周五了,该发薪水了,他的口袋里就又有了钱。   丽兹也来到镇里,和她的姑姑住在一起,跟姑姑学习怎么当管家。彼得开始着急地等待他们结婚的那一天。她住的这么近,而又离得那么远,这彼得难以忍受。他总是问她,什么时候能和他结婚。   “明年吧,”她说,“那时,我就学会怎样当一个能干的妻子了。”   彼得用手摸摸口袋里的银球。   “时间已经过得够快的了。”彼得心里有点犹豫。   这天夜里,彼得睡不着觉,他不安地翻来覆去。他从枕头下面拿出银球,一开始还犹豫着,突然,他的焦急占了上风,他拉了一下金线。早上他醒来的时候,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丽兹最终同意嫁给他。现在,彼得真的感到很幸福。   在他们的婚礼举行之前,彼得收到了一封官家的信,他颤抖着打开信,上面写着请他在下周到兵营报到,他需要服两年的兵役。他失望地把信给丽兹看了。   “嗯,”她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只

2021八月2

什么是管教的底限原则?

  在管教孩子上应设下所谓的“底限原则”。何谓底限原则?最重要的就是“说话算话”。   如最常见父母欠原则管教的,就是原本说好出门不买东西,但当孩子在街边耍赖要求买玩具吃零食时,父母多半都是拗不过而答应所求,或是用“你不要哭我就买××给你”来做交换;或明明是孩子该收的玩具,妈妈一边骂一边动手帮忙收;常说的“你现在不乖乖吃饭,等一会儿肚子饿我不理你!”更是话去如风,只要孩子一喊饿,父母就立刻替他张罗吃喝……换位想想,如果换作你是孩子,如此没有原则底限的话你还可能会遵从吗?   为了养成孩子了解、遵从父母“原则底限”的习惯,父母必须将自己当成“语言学习机”,去费时、费力地坚持。有些妈妈因为无法忍耐孩子的拖拉和需要自己一再的教导,觉得干脆自己收一收比较快。其实为了孩子长远打算,这些辛苦都是必须付出的,因为若贪求一时的“便利与快速”,接下来你要面对的就是孩子几十年所带给你的“不便利”与痛苦。   当然在坚持“原则底限”时最难处理的,就是面对孩子的求饶与眼泪。看着孩子因为违反规定而必须放弃那些能让他快乐、享受的事,难免会心生动摇。但父母必须明白,孩子可以不打不骂,可以用民主方式来对待,但在管教上的“原则底限”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否则,他将会变成一个蛮横娇纵、不负责任的孩子。长大成人,又会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底限”的人,不但别人受害,自己也会受苦。

2021七月1

童话的魅力要循环展示给宝宝

牋?一个下雪天,妈妈进城去了,临走吩咐我和妹妹,要把门前的雪扫干净。我俩正在外面忙得不亦乐乎时,戴高帽的猫又来了。它径直进了屋子,待我追进去,它已经舒适地泡在浴缸里,还在吃蛋糕呢。我气疯了,关掉了水龙头,水流光了,可一圈污垢留在浴缸上,我吓坏了,怕洗不下去。可猫却顺手把妈妈的白裙子拿过来擦,浴缸是干净了,可裙子又脏了,猫只好把裙子在墙上一拖,裙子干净了,墙又脏了,猫用爸爸的新鞋子擦去墙上的脏,可鞋子又脏了;最后,猫就把鞋子在过道的地毯上擦一擦,不错,鞋子干净了,可地毯已经脏兮兮了呀!于是,脏又继续被转移到床上。这时,连骄傲自大的猫也没法儿独自解决了。但是,这难不倒它,它一掀自己头上的高帽,出现一只同样的戴高帽的小猫A,然后再一掀,又是小猫B,小猫C……一直掀到第二十六只小猫Z,它和二十六只戴高帽的猫一道同心协力,不仅清除了床上的脏,还帮助我和妹妹把门前的积雪扫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名字叫做《1+26只戴高帽的猫》,作者是美国的苏士博士。当然,这是他的笔名。他本人并不是一位“博士”,而是一位钟情于童话故事创作的成年人。   这个故事还配有相当精美、有趣而夸张的图画,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童话故事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们,让他们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呢?   欣赏关键词:模糊的语言 不可信的情节 肆意的小快乐   传统童话至现当代童话都喜欢采用一种“模糊”的开头方式:“从前……”,“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等等。即使很多童话并不选用这样的语词,在功能上却如出一辙,具有童话语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主要表现在对时间、地点、年龄、数字等的描述上。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雪天,地点就是家里。不知道具体哪个年代,哪个城镇,其潜台词就是这样的故事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地方。在寒冷的雪天扫雪,然后洗个热水澡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这为戴高帽子的猫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6只戴高帽子的猫,每掀一次帽子就能出现一只猫,他们将屋子弄得一团糟,最后却能使一切恢复原状,这些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对此充满期待。“不可信”与作者本来的意图并不违背,而恰恰是作者的有意选择。背离现实逻辑,虚拟一个游戏世界,这样成人与儿童才能在心理上比较接近。   一只猫要在浴缸里洗澡,结果家里的一切都乱了。这个故事情节真的很有创意,但是又不乏真实生活中的原型。想想看,事情本来也是如此,浴缸脏了当然要擦,猫顺手拿了妈妈的裙子擦,结果就出了大乱子。如果一开始猫没有进门洗澡,如果它不是用妈妈的裙子擦浴缸……太多的如果不发生,故事就没有这样有趣了。   孩子们阅读这个童话故事的时候,伴随着图画的欣赏,他们不是旁观者,是游戏的主角,作品应能提供新奇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活他们内在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很容易产生快乐情绪。   因为戴高帽子的猫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挑战孩子的常规,在家庭里,父母们制定的规则是不允许破坏的。一只猫无意间参与了挑战规则的游戏,家里彻底又乱又脏,实在让孩子们兴奋。   阅读也是一种宣泄,尤其是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他们更加需要在阅读中找到归属感。如果一个童话故事,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同,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喜欢,那么这个童话就是成功的。   解构童话:   父母们一定不太放心将年幼的孩子独自放在家中,因为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也许会造成安全隐患。故事里那只不请自来的猫先生的到来,如同一个意外的惊喜,换角度而言,也像一场没有预告的灾难。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儿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潜在危险,比如浴缸里的热水,煤气开关,电源开关,甚至搁置许久的一辆旧缝纫机。   可是孩子们的快乐也来源于此,比如犯了一个小错误,在没有预知危险的时候,是无比快乐的。这就是孩子的简单逻辑。他们会想到去弥补,不过,弥补往往会造就更大的麻烦。孩子们是不怕麻烦的。   怕麻烦的往往是父母。在没有出乱子之前担忧孩子的危险,出了乱子责怪自己的疏忽大意,这样的父母很普遍。其实换个角度去想,孩子们不害怕麻烦,总是在一连串的意外中得到快乐,不断成长。父母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变化呢?暂且,我们将那些乱子当作“变化”吧。   童话故事往往在循环往复中营造着美感,生活也是如此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着的,让我们在变化中寻找生活的美感,让孩子也渐渐体会到变化的美,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在此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阅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太多的家长无意中忽略掉了童话故事的循环重复的美感。很多童话故事中都有重复的情节,在这些情节里,变换的不过个别词语而已。亲子阅读时候,有的家长故意省略掉了相同的部分。这样做不是很恰当。孩子们珍爱的就是那些重复的情节,他们喜欢听,喜欢读,甚